战王

战争片中国大陆2021

主演:魏巍,史元庭,徐冬梅,赵左,Elaija Chekhov,尚迪奥普,肖万阁,谭桉恒,韩永昌,李斌

导演:尹晨阳

播放地址

 剧照

战王 剧照 NO.1战王 剧照 NO.2战王 剧照 NO.3战王 剧照 NO.4战王 剧照 NO.5战王 剧照 NO.6战王 剧照 NO.13战王 剧照 NO.14战王 剧照 NO.15战王 剧照 NO.16战王 剧照 NO.17战王 剧照 NO.18战王 剧照 NO.19战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1 04:31

详细剧情

影片讲述了由樊烨和张铭带领的一支营救分队,冒着外星生物的枪林弹雨,不断攻克难题,历经艰险,最终成功营救“方舟计划”外星武器研究科学家夏博士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不是布鲁姆的问题 是剧本的问题

《天朝王国》导演剪辑版
去我弟家玩,看了部他电脑里的大片,3个小时的导演剪辑版《天国王朝》,觉得挺好看的,但同时又觉得有点怪怪的。
上网查相关讯息,发现看剧场版的都说片子很烂,主角行为古怪面目模糊,只有耶路撒冷王和萨拉丁还算有魅力,即使是看导演剪辑版,能理解主角行为的内在逻辑,认为布鲁姆的单纯清澈很适合这个角色的,也大都更爱戏份并不重的耶路撒冷王。有人发帖说“对作为主角的奥兰多布鲁姆几乎没有感觉,却被一直蒙着面具只以声音示人的爱德华诺顿迷得七荤八素,掩盖在面具下面的丑陋的面孔丝毫不影响他的智慧和伟大”,后面的回帖全都表示赞同,还有人贴出关于历史上耶路撒冷王原型——鲍德温四世的生平,也被大家热烈追捧。
我开始有点明白这部片为什么有点不对劲。
这并不是诺顿的演技比布鲁姆好多少的问题,是剧本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故事背景和历史主线。
故事发生在两次十字军东征之间。基督教世界的国王鲍德温四世统治着耶路撒冷,他以卓著的军事政治才能和务实的外交策略与伊斯兰世界最强悍的军事领袖萨拉丁达成和平协议,在他的统治下,耶路撒冷王国对所有信仰所有身份的人敞开大门,两方都因这平衡而受益,但随着国王身体日渐虚弱,基督教世界里的主战派开始对萨拉丁挑衅,萨拉丁显示出他运筹帷幄的军事才华和领袖魅力,很快在战斗中占了上风,而雄才大略的耶路撒冷王也得到了消息,拖着病弱的身躯来到战场,凭着一己之力与萨拉丁达成退兵协议。但麻风病终于还是夺去了耶路撒冷王年轻的生命,主战派得到了国王的权位,轻率的带领大军倾巢而出,扑向萨拉丁早早布好的天罗地网之中,一场屠杀正等待这些在烈日下饥渴疲惫的骑士们,他们没能逃脱全军覆没的命运。获得完胜的萨拉丁挥军围攻已无战斗力的耶路撒冷,这时一直主和的男主角站了出来,率领一城百姓顽强抵抗多日,萨拉丁不愿再损兵折将,于是接受了男主角的条件,不屠城,放百姓回欧洲,于是男主角献城,伊斯兰世界代替基督教世界得到耶路撒冷。当然,之后又有骑士从欧洲赶来发起了最终并没能成功的东征,但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接着再来看看,布鲁姆演的男主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始至终,布鲁姆从没主动选择投身战争,对他来说成为骑士并不是什么荣耀,他不是被任何一种狂热(无论对宗教、对财富、对权势)支配而主动投身“圣战”的,即使血统、品质、能力、机缘和工程学知识使得他进入了耶路撒冷王国的统治核心,他也从没对权力有过一丝兴趣更别说渴望。
他想要的只是内心的救赎。因为经历了妻子的自杀和教会的迫害,他的信仰曾坍塌,但经历种种后他以一个骑士的身份重建了信仰,他很看重这信仰,所以面对耶路撒冷王临终时的权力斗争,他才会拒绝“以小恶成大善”,因为无论多小的恶,都是对信仰的背弃,对好不容易重建的自我的否定。
耶路撒冷王曾对他说:“君令,或不可违;父命,或不可逆;人仍可自由行动,这样人才能开创自己的事业。但是记住,即使处于王权之下,霸者之前,人,不可不问一己良知。当我们面对上帝,我们不可推说迫于无奈,不可推说当时是权宜之计,推卸不得!”他对王位看似迂腐的拒绝正是对这一承诺的坚守。
并不是出于怯懦,也不是因为无能,他反对发起战争是因为他知道战争给个体的人带来的伤害。
他清楚知道教会的虚伪、当权者的贪婪、战争藏在正义之名后的掠夺本质。但他并不因此变得犬儒、玩世不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萨拉丁的大军兵临城下,他没有选择和医院骑士一起丢下百姓抢先撤走,当主教为了自己活命游说他一起逃回欧洲甚至皈依伊斯兰教时,他没有理会,他举起剑册封城中所有能拿武器的百姓为骑士,对他们也对自己重复着骑士的誓言:“强敌当前,无畏不惧。果敢忠义,无愧上帝。耿正直言,宁死不诳。保护弱者,无怪天理。”
他并不畏惧战斗,他只为自己的信仰,为自己心中的骑士精神而战。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抵抗使得萨拉丁的大军损失惨重。当然,一城妇孺百姓是不可能打退装备精良的虎狼之师的,但他们的坚守换得了谈判的机会——我献出耶路撒冷城,你大军进城以后不伤害百姓,允许他们回欧洲。这正是他所要的。就像他在战前动员时说的:“什么是耶路撒冷?你们的圣城坐落于遭罗马人拆除的犹太庙上,坐落于穆斯林的圣地。何者更为神圣?哭墙?清真寺?圣墓?谁有权(判断、拥有)?我们守卫城池,并非为保护这些石头。我们战斗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
结尾,当打算夺回耶路撒冷的英国国王带领再次东征的十字军路过他家门口,在马上豪情万丈的对他说:“我是狮心王理查”,他只是平静的望着对方回答“我是个铁匠”……

至此,似乎已经可以用人本主义者布鲁姆的角度对这部电影主题做个总结了:信仰坚定的铁匠并不比国王卑微,挥斥方遒的国王也不比铁匠伟大。甚至,高贵者最愚蠢,卑微者最高贵……

但是,且慢,这部电影可不能做这样的总结。别忘了之前提到的故事背景。跟大多数人一样,我把这部电影归为战争史诗片一类,我猜导演自己应该也不会反对这个归类。这并不是奥利弗·斯通的《野战排》,也不是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这不是反战电影啊,这是一部观众清空脑袋瓜带着爆米花来电影院过瘾的美国大片。
影片花费大量笔墨正面描绘了激烈震撼甚至华丽的战争场面,描绘了两方军事领袖的英明神武,把他们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个人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当耶路撒冷王以将死之身对内压制住反战派的骚动,对外令萨拉丁大军后撤,当他临终前对妹妹说,请永远记住我十七岁时年少英俊战无不胜的模样;当萨拉丁答应男主角不屠城,宣称他不会报复当年基督教军队屠杀穆斯林的行径,自信大度的说“我是萨拉丁”,当男主角问他,对他来说耶路撒冷意味着什么,他摊开手摊开手“nothing”,然后握起拳“everything”……当看到这些场面时,跟大多数人一样,我也同样被双方领袖迷得晕头转向。
可是,不对啊,我明明是认同男主角的……

是剧本的问题。

现实是混沌的,两种价值观,两百种价值观完全可以在一个世界共存。但对一部传统的主流电影来说,主题必须是明确单一的。不能在同一首诗里既说“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又说“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作者要慎重选择视角、运用素材、组织情节,主导观者的好恶倾向。对这部片来说,你不能一边构建宏大叙事一边解构宏大叙事。如果要建构宏大叙事(正面拍摄战争史诗),就应该大力表现战争的恢宏正义,士兵的忠诚和牺牲,突出领袖们戏剧性的传奇经历,他们的智慧、才能、王者风范,而不能去质疑战争的目的本身,也不能把伟人无好人的论点拿出来谈,虽然实际上所谓王者风范无非是冷酷、决绝、把活生生的人看成自己棋盘上的一颗棋子,因而可以轻易下令丢车保帅的能力而已,但这一点你想到了也是不能提的。相反,如果要拍摄作为解构宏大叙事的反战片,就不能去拍军事首领对战争布局的精密,对弈的巧妙,不能去拍战役本身的宏大华丽,只能以亲历战争的个体的人的视角描写战争的残酷,描述战争给人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这牺牲的无意义。

接受多元价值跟同一部作品里表现出的价值观混乱是两回事儿,作者设置一个拥有跟主角价值观完全针锋相对的角色也没问题,但作者必须表现出自己的好恶倾向,不能不加取舍的将两种相反的价值观一起正面抛给观众,这会让观众的感情无所适从。(当然也不一定非得是一种战胜另一种的俗套,如果是价值观不同但却殊途同归的两条线,也会让作品结构会更丰满精妙。)
在这部电影中,战争是艺术和战争无意义这两种价值观是完全相反的,是相互否定的。如果承认双方军事首领是英雄,是伟人,是成功者的话,逻辑上就暗含着承认反对战争的男主角是小人物,是边缘人,是失败者的意思;相反,如果承认男主角才是看透历史真相的智者,是坚守信念以人为本的世界公民,就暗含着国王苏丹们的宏图霸业不过是为虚幻的过眼云烟做无谓争斗的意思……现在导演同时肯定了这两者,观众们就蒙了。《麦兜》很好,《狮子王》也很好,但如果把两个故事掺乎到一块儿讲,观众要怎么去代入呢?

在通灵blog里看到这样一篇文:

再也不哭泣,再也不恐惧。再也不畏惧在战斗与鲜血中死去。即使花坛里不会开花,我也已经有过可以满足一生的恋爱了!我还奢望什么呢,活着的证明,早已在此了!若是陛下要我杀一千个婴儿,我就去杀吧!要我灭掉一国,我就亲手将它化为灰烬吧! ——克里斯汀·V《五星物语》
什么是男人的浪漫呢?就是环境破坏!看见不爽的人就把他碾成渣!看见漂亮的女人就独占!骑着大大的车子招摇过市,不管走到哪里,身后都留下一片寸草不生的焦土。不管面对什么人,都要有能够单手就轰碎一整个星球的勇气!这就是战士的荣誉,这就是男人的浪漫!——绝火《铳梦LastOrder》

天啊,这一秒他真对我胃口!

我理解她这样说的原因。对商业电影、商业小说来说,重要的不是理智逻辑不是政治正确不是中庸之道,恰恰相反,重要的是宣泄情绪、是沸腾热血、是“全世界的人都死光了也没关系只要我爱的人爱我就够了”的任性、是“地球毁灭算什么重要的是赢”的壮志凌云豪气千秋……就像《绝爱》,我当然知道这种极端的感情带给双方的是各种伤害,但我还是看得很过瘾,整天把晃司挂在嘴边,因为这不是摆事实讲道理的社会学论文,这是虚构情节鼓动情感的商业小说。所以,看《天国王朝》的观众也大多都不喜欢淡泊理智清澈率真热爱生命的男主角,而喜欢大权在握壮怀激烈管它是否血流成河关键是我的姿态要华丽丽的双方军事领袖。

无论任何艺术作品,世界观宏大是很了不起,但世界观矛盾就很不舒服了,在这一点上,《骇客帝国》系列是成功的典范,而《天国王朝》显然并不那么成功。
 
 

 2 ) 宗教疯狂年代的理想主义―――评《天国王朝》


自《角斗士》开始,好莱坞掀起了一股“史诗片”热潮。不过,随着宏伟的《荷马史诗》被演绎成明星帅哥的多角恋情(《特洛伊》)、世代传奇的英伦之王变成了一个无味的武夫(《亚瑟王》)、纵横四海的盖世英豪为同性之爱而神经质地喋喋不休(《亚历山大大帝》)......观众和评论界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史诗片,我们还能看到宏大的历史与传奇吗?

幸好,好莱坞还有一块金字招牌:莱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如果说有哪一位导演的作品堪称“部部精彩、几无次品”的话,斯科特算一个。《异形》、《银翼杀手》、《黑雨》、《陌路狂花》、《角斗士》、《沉默的羔羊3》、《黑鹰坠落》,还有就是这部重振史诗类型片的新作:《天国王朝(Kingdom of Heaven)》。

故事发生在1184年,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期,法兰克铁匠巴利安(奥兰多.布鲁姆饰),因为受失散多年的父亲召唤,也为了替自杀的妻子寻求救赎(在天主教教义中,自杀者是不能升入天堂的),来到了三教圣城――耶路撒冷。其间,父亲亡故,他承袭了爵位和封地,并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了十字军政治的漩涡:当时,身染麻风病的耶路撒冷王鲍德温四世与阿拉伯的传奇英雄---“战神”萨拉丁维持着脆弱的和平,期望把耶路撒冷建成宗教共存、民族和谐的家园(多么崇高而难以实现的理想......),但是,以Lusignan(鲍德温四世的妹夫)和Reynald为首的好战势力却通过袭击穆斯林的方式不断挑起争端,很快,战争终于变得不可避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哈廷之战”。

据史料记载:十字军和耶路撒冷联军惨败,萨拉丁杀光了所有俘虏,天空中都是觅食的秃鹫,使得方圆数里看不到阳光,欧洲人的鲜血让岩石几十年内都是红色。获胜以后的穆斯林大军立即挥军直取已经失去防御能力的圣城耶路撒冷,欧洲人开始了大逃亡。这时,巴利安挺身而出,率领城中百姓抵御数十倍的敌人和战无不胜的萨拉丁,在挫败了穆斯林大军的屡次进攻之后,迫使萨拉丁签订了城下之盟,以让出圣城为代价,换取了城中几十万百姓的安全撤离和耶路撒冷城的完整。这就是著名的“耶路撒冷围城之战”。

(应该说明的是,电影中的情节框架是基本忠实于历史的,巴利安这个角色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哈廷之战和耶路撒冷围城也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其他的人物,如萨拉丁、鲍德温四世、Lusignan、Reynald以及耶路撒冷军统帅提伯利亚斯、巴利安的情人――鲍德温四世的妹妹希比拉等人也都是真实人物。)

在“后911时代”,推出这样一部以十字军东征、基督教-伊斯兰教冲突为主题的电影,无疑是需要勇气的。如此敏感的题材,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各界的争议与批评。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所引发的风波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忆犹新。还好,这次是莱德利•斯科特,这位被好莱坞誉为“十字军之王”的大师级导演再一次用他那不容置疑的艺术水准和对史诗电影的高超掌控能力为我们奉上了一道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这部电影传达给我们的,不是宗教间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不是征服与杀伐的道德评价,不是上帝选民与异教徒的贵贱之别,也不是对历史事件的单向度诠释,而是颂扬了在宗教与民族纷争中始终高扬的一种理想主义―――以良知磨合争端、以“为民”为最高道义。

自“911”和“伊拉克战争”之后,“民族与宗教的冲突”成为舆论所关注的焦点。对伊斯兰世界的妖魔化逐渐成为一种大众的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基督教世界对伊斯兰世界的“讨伐”为主旨的“十字军东征”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布什就曾经在多次讲话中把当前美国在中东的武力介入称之为“新的十字军东征”。那么,斯科特是这样来诠释这段历史的呢?

在影片的开头,有一段篇首字幕:“欧洲军队占领耶路撒冷已经100余年......当时的欧洲,人民穷困、政治黑暗、人们奔向东方,或追求财富、或寻求救赎......”寥寥数语,点明了影片的基本态度:所谓的“十字军东征”,并非是像当时的基督教世界所宣扬的那样是为了“讨伐异教徒”的“神圣之战”,更多的原因,是为了侵略和掠夺。斯科特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更是直言不讳:“他们是想去洗劫耶路撒冷这个装满财宝的宫殿。”

中世纪的欧洲,是教士和骑士阶层统治的“黑暗时代”,这个阶层不仅垄断了政治、经济权力,还垄断了文化权力,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是文盲,连《圣经》也无法阅读。失地的农民成为领主阶层在经济关系和人身关系上的附庸。 而那个时代的耶路撒冷则是几大文明相互交融、自由开放的国际大都市,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在这里和睦共存。可以想象,这个充满财富和文明的“东方”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欧洲人心目中一块待割的肥肉,这就有了所谓的“十字军东征”。在斯科特的眼中,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

不过,简单地挞伐某一方显然不是影片的主旨。在揭示了“十字军东征”的侵掠本质后,斯科特也没有忘记告诉我们:在这股横流之中,也不乏一些怀抱荣誉和信仰的高尚之士。如影片的主人公巴利安、巴利安之父艾贝林爵士、耶路撒冷军统帅提伯利亚斯、以及头戴银色面具的鲍德温四世,他们是忠贞的基督教徒,但是对于其他宗教的态度更为宽容、也更为明智,这些人是这个充满冲突的世界上的“开明人士”。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幕后策划战争的Lusignan和在第一线挑起争端的Reynald等人。

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矛盾冲突与当今的现实是何等相似。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非常熟悉的符号和信息: 原教旨主义与世界主义、极端派与温和派、保守派与自由派......
当看到Reynald率兵袭击穆斯林商队,挑起事端,破坏来之不易的脆弱和平,我们不难从“公共汽车爆炸”之类的电视新闻中找到21世纪的版本;
争端即起,面对十几倍于己的敌人,Lusignan与提伯利亚斯争论是否宣战,Lusignan振臂高呼“God Volition(神的旨意)!”群情激奋,热血沸腾,提伯利亚斯面对此起彼伏的“God Volition”声只有无奈地苦笑......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一些和“God”一样神圣不可侵犯的“Volition”们是怎样一次次地煽动起民意、把一个民族推向激进主义的泥潭;

面对这些冲突和无奈,斯科特通过主人公巴利安之口做出了自己的解答:

―――“耶路撒冷如果是不是良知的国度,那它就什么也不是。”
―――“做事不可不问良知,不可推说权宜。”
―――“不可假借神意,胡作非为。”

在和平的机会被野心家们肆意破坏之后,巴利安表现出了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的高贵素质:竭力维护和平,但如果战争不可避免,则挺身而出、决不退缩。他承担起了一个骑士应有的保家卫国的荣誉和责任。而此时,那些平日里高喊“耶稣大军不可战胜”的激进派人物们早已逃得不知去向。

萨拉丁的大军在众志成城的耶路撒冷城下屡攻不克,一筹莫展。此时,巴利安再次表现出了他的睿智和明达。在得到萨拉丁“不屠城”的承诺之后,他决定将耶路撒冷归还给穆斯林,为城中业已伤亡惨重的几十万百姓保全了性命,也避免了圣城被毁灭的命运,影片颂扬了这两位英雄之间的明智举动,也许只有这样,双方都能保持完整的尊严和责任。斯科特在这里是想告诉我们:在这片基督徒和穆斯林必须共同生存的土地上,“玉石俱焚”是最不堪的选择。对此,《华盛顿邮报》的评论是“这是对中东和平可能性的一个梦想。”

影片中有一段对话堪称经典:城下谈判结束后,巴利安问萨拉丁:“耶路撒冷究竟有什么价值?”萨拉丁回答说:“Nothing”,走出几步之后,萨拉丁转过身来,双手竖起拇指,在胸前用力一挥:―――“Everything!”

不错,这座“三教圣地”、千年古城,承载了太多的沧桑与历史,今天仍然要不断地舔着伤口前行,在“我们要屠杀”和“世界是一家”的反复挣扎与较量中,它是“Nothing”还是“Everything”,全在于世人的抉择。对巴利安而言,耶路撒冷之旅是一次路途与心灵的远行,他寻找救赎,最终归于“四海一家”的理想主义。对纷争千年的宗教们而言,共存于神圣的、和谐的、和睦的“耶路撒冷”,也许这才是走向真正“天国王朝”的救赎之路。

Kingdom of Heaven,其实就在我们的心中。

 3 ) 来港港糯叔版的麻风哥(根本就只有他一个演过麻风哥好嘛)

我今天刷了五条麻风哥,又被人嫌弃了,于是我还是集中刷一发吧。
来港港诺顿的麻风哥。糯叔的麻风哥动作十分的舞台剧腔调。任何一个情绪的肢体动作都比平时的幅度更加夸张一些,但那种略微夸张的表演仪式感十足,却因为夸张中间有很细腻的部分并不显得浮夸,反而形成了一种气场。
跟萨拉丁对峙一场的两次行礼刻意压住了幅度和节奏,跟萨拉丁的飒爽干脆形成鲜明的对比,抬手是缓慢的只抬到胸口,告别时候的行礼迟缓甚至有些吃力的伸出手,轻碰额头,却有一种矜持,一种真诚。而在这种放缓的节奏里,它总是不知不觉在提醒你面前这个人身体里承受的极端的病痛。在亲征的过程当中,因为面具遮着脸,所以看不见麻风哥的表情,但是他的头一直是微微昂着的,加上长而帅的披风散在马背上,兼有地平线上如海市蜃楼一样忽然出现的真神十字和军队,简直不能更烘托气氛勒。
在决定亲征之前,圣殿骑士和医院骑士吵成一团,麻风哥一个人坐在那边孤零零的没人理。但是他看了信,胸口起伏,像是气愤又像是叹息,又像是挣扎,最后他下定决心。而万千思绪,表面上看到的只是一个木乃伊看着信,叹了一口气。
抽人那场欲扬先抑,从蹒跚下马到狂抽一顿,到不支摔倒,不能更多层次更多波澜叻。 而在这场戏里还有个细节:拽手套。手套是硬拽下来的,所以伸出的手血肉模糊,这种拽手套的气氛与他小心翼翼的下马,勉力稳住身躯的迟缓又是一组表里对比,内心狂风急雨,表面还必须勉力维持不堪重负的身体,而拽手套就好比是山雨欲来的夜间的第一道闪电,开启了之后的狂风急雨。如果糯叔的表扬是一幅画,是铸就足够坚实的基础的峰峦叠起,险峻却不突兀。
但是谁告诉我,他腰里挂的那么多玩意儿都是啥?重的要死,把185的糯叔拽得像不足170.
初见开花那场,麻风哥站起来的时候还撑了一下椅子扶手才站稳,那会儿他还全是背影,根本没人知道这是烂脸王,这一下撑的不能更草蛇灰线叻。
开花真可怜,像@芤小芤 讲得,像是一个洋娃娃,被一群戏霸如此威逼还硬着头皮撑了仨小时,太不容易。

这个爱慕为要安利,做得特别好:
Baldwin IV (Edward Norton) Tribute: //www.youtube.com/watch?v=hvfWLOoxaII&feature=youtu.be

 4 ) 遥远的天国王朝

买这张碟当然也是冲着世上最美的精灵去的,虽然听说开花的口碑很差,还是没压住好奇心,想瞧瞧长了胡子、“失去了魔力的精灵”是个什么样子。何况,据说里边还有爱德华·诺顿呢。
 
第一次看的时候差点没认出精灵,加上片子色调很暗,画面感觉不舒服,所以没看几分钟就放弃了。直到前两天才又翻出来,想硬着头皮完成任务吧。评心而论,开花的表演算得上中规中矩,好是不太可能的,至少还不算差,比起《Troy》、《Haven》好得多了,《钙片小子》我都不要提。不过开花比较倒霉,作为铁匠和领袖,开花的体格上不那么粗犷,显得豪气不足,特别是在一群彪形大汉中间简直有点惨不忍睹,感觉上确实有点象“失去魔力的精灵”,这真是个经典评论。但重要的不在于此,而是在于Scott导演选了一大批耀眼的绿叶,把开花彻底给淹没了。别说Liam Neeson、Jeremy Irons这帮老戏骨,光是一个Edward Norton就抢走了所有人的光辉,包括那帮老戏骨的,而这位面具国王竟然从头到尾都不露脸的,最后只留下一张被麻风病毁掉的可怕面孔(这个镜头长约三秒)。我估计S导肯定没打算选个精灵来演这位不是国王的国王,肯定是制片方的意思,这片子很长,145分钟,但是给我的感觉仍然意犹未尽,很多事情没说清楚,据说出了个导演剪辑版,看了介绍不由得想,如果加上导演剪的那20分钟,至少不会感慨了半天却稀里糊涂。
 
除了那段“战争时代的爱情”(恨不得掐掉这段让这部片子完美),这部片子没有太多的商业元素,不怎么“好莱坞”,可能这也是《天国王朝》在美国票房惨淡在欧洲却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难怪我一开始没看下去,好莱坞的片子不太可能有这种情况出现,它一定会在几分钟之内紧紧把你按在影院的椅子上或者家里的沙发上。但是耐心看下去就会发现,这部所谓“大制作”并不象好莱坞通常的做法,它的场面非常宏大,却一点都不华丽,圣城耶路撒冷满眼尽是漫天的黄沙和风尘仆仆的人们,战争一如它本身那样血腥残酷,除了在“国王不死”这一点上符合好莱坞的概念。开花被一大堆绿叶淹没,也被整个故事淹没。铁匠Balian并不是救世主,骑士们也不是,甚至面具国王也不是,他们都拯救不了耶路撒冷,都不能挽回失败的命运,他们只是在尽每个人应尽的职责,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耶路撒冷最终失陷,Balian并不如我们民族的传说人物那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他和那些用肉体填堵城墙的勇士们换来的结果是向穆斯林投降,换来全城的百姓安全离开不遭屠戮。他们失败了,但他们还是在欢呼,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保卫城中的百姓,他们已经做到了最好。在这样的勇士们中间,没有国王,没有领主,只有真正的男人。
 
另一个真正的男人是萨拉丁,这位穆斯林王者完全不象《亚历山大》里那个画黑眼圈在战车上发呆几乎就没动作也没表情的大流士,他和面具国王的谈判,对Balian的受降都让人感受到一个真正王者的力量、智慧与仁慈。攻入耶路撒冷之后,他在王宫里扶起倒地的十字架,不仅仅是表现了作为萨拉丁个人的宽宏,更是提醒人们历史上的基督徒与穆斯林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但是他们原本也曾互相宽恕,缔造过和平。
 
Edward Norton简直就是个奇迹,竟然连一面都不露就为面具国王赢得了数不清的粉丝。那具被病魔折磨得奄奄一息的躯体,靠着顽强与智慧的人格力量,维护着圣城短暂的和平,御驾亲征逼退萨拉丁的大军。精美的面具后面,孱弱的躯体内,有着丝毫不输给萨拉丁的王者的灵魂。影片对基督教国王或许颇多美化,却也丝毫没有贬低他的对手而是给予了同样的尊敬。耶路撒冷的争夺战是王者与王者的战争,英雄与英雄的竞技。这样的战争尽管残酷血腥,却比杀人于无形的现代战争具有更多的人性和更高的尊严。
 
王者之间的战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个世界已不再有王者,战争已不再有尊严,只有赤裸裸的利益搏杀。从那个血腥的时代直到如今,基督徒和穆斯林都在追寻的天国王朝从来不曾到来,而且似乎越来越遥远。
 
我丝毫也不为开花的铁匠被淹没而遗憾,宁可让他被淹没。

 5 ) 我英俊的面具王.. 你是如此的英俊


  小铁匠在此片中虽然算是勉强摆脱了男花瓶的身份,,
   可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牌子又被鲍德温四世面具王抢了..
 
 回忆这部片子. 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并不是奥兰多的帅气
  或是EVA的妖娆.反倒是那位16岁带领兵士以少敌多的麻风少年
  成了本片的真正闪光点.
 
  虽然走路时很困难. 说话的时候也显现了自己的病弱. 但不难想象
 他以前是何等的英姿,即便是面目骇人的他.
 作为一个王,他是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 但同时他自己的内心也是痛苦的
  全国百姓面对着一个麻风男人. 一个隐藏自己吓人面目的面具男.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国古代有位统治者.出战的时候必须戴着凶恶的面具
 因为自己面目太美丽,太像女子.

 一直都记得他临终前.对着他妹妹说的那句话:"
my beautiful sister... you are so beautiful``"
 望着妹妹迷人的脸庞..吓人的自己从心底说出了这句话...
 也许是因为长期不能见人的原因. 这句话也说出了对自己身资的期许.
 当妹妹把自己的面具揭开的那一刹那, 他也许在想,幸亏自己已经不在了吧.不用看见妹妹那一眼的悲伤.被惊吓又无比爱戴的面孔.
 
 但是 我相信所有影迷见到他的脸庞后都只会感到惋惜吧.
  那裂开的嘴巴丝毫不影响我们对他的崇拜.
   他是英俊的. 是无比英俊的,, 是有王者之英气的.
  他在本片英姿不输给任何一位.
     感谢Edward Norton.
  无比感谢

 6 ) Holy Warriors Richard the Lionheart & Saladin

实在是非常经典的一部史诗~这次已经是看第三遍了(幸好我没有看过剧场版).
影片结尾是狮心王的登场~下面这篇可以算是天国王朝续了把.如果拍摄成这样的影片,一定非常壮观.

-----------------------------------------------------
狮心王理查与萨拉丁Empires - Holy Warriors Richard the Lionheart & Saladin

一、阿育布的君主萨拉丁
  
  公元1193那一年,在东方同时有两位君主驾崩,一个是西夏王朝的长寿皇帝,即开国皇帝李元昊的重孙仁宗李仁孝,时年70岁,强极一时的西夏在他的手里达到鼎盛,又在他死后步入衰亡。但是西夏君主的晏驾对这个世界并没有造成什么影响,在历史上他籍籍无名。本章要说的是另一个东方伟大的君王,在同年2月 16日去逝的埃及阿育布王朝的君主――萨拉丁。
  
  他的威名一直传到同时代的中国,那时中国人称他为绿衣大食的可汗。“大食”原是古代波斯人对阿拉伯人的称谓,中国人借用波斯人的称法,例如公元750 -1258年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该国天文科学极发达,后为蒙古所灭),中国人就称之为“黑衣大食”。而历史上的绿衣大食,其实指的是萨拉丁阿拔育王朝的前身法蒂玛王朝,法蒂玛王朝于公元909年在突尼斯一带建立,在10世纪初迁都开罗,是个疆域横跨西亚北非的大国。那时萨拉丁尚未登及。
  
  萨拉丁于1138年出生,这个时间正是中国的南宋王朝定都杭州的日子,也是距中国伟大军事统帅岳飞遇害的前4年。出生地位于今伊拉克北部的提克里特城,也就是这个地方,800多年后又出生了另一个声名赫赫的人物,我们在下面的内容里会提到他。
  
  萨拉丁在巴勒贝克和大马士革长大,成年后起初在他那当时任叙利亚阿勒颇努尔丁王国将军的叔父阿萨德的手下服役。在1169年,也就是年轻的萨拉丁31 岁时,他已经是埃及法蒂玛王朝的宰相和亚历山大的总督了,当时法蒂玛王朝在内忧外患的相继打击下,已经濒于崩溃。就在这一年初,宰相沙瓦尔勾结外敌而被杀,年轻的萨拉丁取而代之,接管起这个没落王朝的烂摊子。这只是这个少年得志的英雄实现他雄心和伟大事业开端,在他和精明的经营和仁政的宽待下,国力迅速得到恢复,而他也成了全埃及人崇拜和敬仰的英雄。1171年,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阿迪德驾崩后,萨拉丁凭着他在国内无与伦比的威望毫不费力地取代了法蒂玛建立了新兴的阿育布王朝,他就是新王朝的君主。
  
  此时的萨拉丁不过33岁,英姿勃发,岂甘于人下,1174年时,萨拉丁的顶头上司、与他的王朝有臣属关系的宗主国叙利亚阿勒颇努尔丁王国的国王努尔. 丁国王驾崩,萨拉丁果断地与努尔丁王国断绝关系,宣布他的阿育布王朝独立。没多久他见时机成熟了,率兵攻打努尔丁王国,1183年攻占该国的都城阿勒颇,努尔丁王国灭亡。随后周围诸小邦望风来归。1185年,萨拉丁顺利地攻占摩苏尔,以不可思义的速度建立了一个虽非空前但是绝后的阿拉伯大帝国,疆域包括了今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也门以及今伊拉克北部。
  
  在基本完成阿拉伯王国的统一后,萨拉丁才开始他的真正事业――与十字军作战。

二、十字军的起源和塞尔柱突厥人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时间是1096年―1099年。1095年11月26,在法国南部的克勒芒举行的圣马丁祭日后的一次教廷集会上,罗马教会的教皇乌尔班二世运用了他那举世无与伦比的口才对数万名基督徒进行了一次演说。
  
  这里有必要简介一下这次精采演说的背景。自公元636年起,三教的发源地圣城耶路撒冷就被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统治,起初,阿拉伯人对基督徒们还算客气,两教在一定时期内还能和平相处,井水不犯河水。但在突厥人的一支――塞尔柱突厥人在小亚细亚建立了信奉伊斯兰逊尼派的突厥塞尔柱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前身,土耳其人的祖先)之后,这个平衡便被打破了。突厥人兴起之初,一度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屡屡击败曾经强盛一时的拜占廷帝国和波斯。那时的塞尔柱突厥人也就是现在的土耳其人可不像今天这样对基督教西方世界那么友好和驯服,当时他们凶悍而极端,中东地区的基督徒不断遭受他们骇人听闻的迫害,许多基督徒被残酷杀害,更多的人被强迫改变对上帝和基督的信仰去信奉伊斯兰教。这引起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极大愤慨。
  
  再加上丢了半壁江山的东正教拜占廷皇帝亚历克塞一世向罗马教会和西欧诸国的求援,促使了一心想将基督教统一(基督教于1054年分裂为以君士坦丁堡的东正教以及罗马教廷的天主教)、建立无上权威的世界教会以及压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诸国君主这些世俗政治势力的雄心勃勃的教皇乌尔班二世下定了发动战争的决心。
  
  教皇的演说煽情而且大获成功,他历数突厥人在耶路撒冷沾污圣地、迫害基督徒的罪行:
  
  “上帝的子民们,突厥人侵占了我们的圣地耶路撒冷,他们在大肆蹂躏上帝的国度,毁坏基督教堂,掳杀虔诚的上帝子民,污辱贞洁的妇女,贪婪地饮着受洗儿童的鲜血。主亲自勉励你们,一切有封爵等级之人都必须迅速给东方基督教徒以援助,把凶恶的民族赶出我们的领土……”
  
  “耶路撒冷,如同《圣经》所言,是上帝赐与以色列后代的,遍地流着奶和蜜。耶路撒冷是大地的中心,其肥沃和丰富超过世界上的一切土地,是另一个充满欢乐的天堂。我们这里到处都是贫困、饥饿和忧愁,老人几乎死光了,木匠们不停地钉着棺材,母亲们抱着孩子的尸体,悲痛欲绝。东方是那么的富有,金子、香料、胡椒俯拾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在这里坐以待毙呢?”
  
  “……让我们投入一场神圣的战争,一场为主而重获圣地的伟大的十字军远征吧!……如果让那些魔鬼的奴隶统治主所信任的人民,那将是一件多么令人羞耻的事!本着主赐予我的权柄,我郑重宣布,那些参加神圣军的教徒,如果在途中或战斗中丧失了性命,主将赦免他们一切罪孽……”
  
  “……现在我代表上帝向你们下令、恳求和号召你们,迅速行动起来,把那邪恶的种族从我们兄弟的土地上消灭乾净!……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产丰富无比,就像另一座天堂。在上帝的引导下,勇敢地踏上征途吧!”
  
  ――就这样,在教皇的煽动和号召下,西欧各国的基督徒们怀着狂热的信仰,组织起了东侵的远征军。1096年的2月,法国亚眠修道院的教士彼得和德国骑士法尔特组织了由西欧各国的农奴和平民组成的第一次十字军,史称“穷人十字军”,浩浩荡荡向东方进发。
  
  顺带提一下,这里所说的塞尔柱突厥人,即更早些活跃在远东中国边境的突厥人的后裔,是西突厥汗国乌古斯部落中的一支。正是七世纪中国人对他们的征服和驱赶,迫使突厥人不得不远离家园到小亚细亚寻求发展。十世纪时,在其酋长塞尔柱率领下渡锡尔河进入河中地区,因而称为塞尔柱突厥人。所以十字军东征的暴发,匪夷所思地居然和中国人多多少少扯上了些关系。
  
  参加远征的战士的衣服上缝都有用红布缝制的十字,因此称之为“十字军”。但这“穷人十字军”却是一支乌合之众,他们还没来得及得到各自君主的响应和调度,便匆匆东进去实现梦想。对这样一支远征的庞大军队,没有补给可是一个致命的问题,于是他们便上演了几个世纪以前中国的西汉王朝的那支为汗血宝马而远征的李广利远征军在中亚所做过的事――沿途他们不得不为生存而掠夺。这支满载对异教徒的仇恨的军队,所过之处就像是蝗虫掠境,渡过多瑙河进入东欧,首遭涂踏的是匈牙利,将之洗劫一空,杀人数万。之后是曾向他们求援的拜占廷,在贝尔格莱德附近他们和斯拉夫人打了个两败俱伤。几个月后,兵力不足原来一半的十字军终于在老奸巨滑的拜占廷皇帝亚历克塞一世的帮助下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到达小亚细亚与突厥异教徒决战,其实是让他们去送死,结果自然是遭灭顶之灾,只有几千人生还。
  
  1097年初,由西方各君主国贵族和骑士组成的3万正规军兵分4路,会师君士坦丁堡,这支军队以法国贵族为主,主要领导者是诺曼骑士奥特朗托的博希芒德,他们依然从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小亚细亚。这次塞尔柱突厥人碰到了对手,而且当时的塞尔柱鲁木速丹王国的的主力正在攻打波斯,内防空虚,结果在骑士十字军的猛攻下势如破竹,丢掉了都城尼西亚,次年埃德萨和安条克两个大城也被十字军攻占,十字军在这两个地方成立了埃德萨伯国和安条克公国。紧接着1099年十字军攻下了圣城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国,十字军在沿途建立的一系列基督教国家,名义上均附属于耶路撒冷王国。为了巩固和治理占这些地方,教皇还批准成立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及条顿骑士团。
  
  对于1099年7月15日破城之日的耶路撒冷的异教徒来说,那是一个噩梦,信奉上帝的基督徒们一旦武装起来上战场,和世俗的暴徒并无任何区别,可能以上帝和正义之名行恶还有了一份免受良心谴责的光环,因为行恶时是以上帝的名义,并且有“刀剑不染血的人要受诅咒“的咒语。城破之后的圣城,到处都是对平民的杀戮和抢劫,伊斯兰的异教徒人头滚滚,仅在阿克萨清真寺,就7万无辜异教徒的平民被屠杀,无一生还。7月15日的耶路撒冷,在十字军的蹂躏下是个人间炼狱。
  
  而拜占廷皇帝亚历克塞一世则趁机捡蒌,收复了小亚细亚北部的领土。强盛一时的塞尔柱鲁木速丹王国则沦为一个弱小的附属国,国王开雷斯忍气吞声,夹缝求生,随时不忘伺机复兴。几十年后他儿子开雷斯二世不负所望,假装驯服拜占廷,暗中在小亚细亚东部扩张势力,最终于1176年的迈里奥法克龙战役中击败当时的拜战廷皇帝曼努尔,把拜占廷帝国赶出小亚细亚,复兴成功。这父子二人,真颇有越王勾践的风范。

三、诸名王会战之萨拉森仁主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发生在1147年-1149年。这时的突厥人虽然还未恢复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前的帝国辉煌,但大部分实力已复元,1144年便攻下了曾在他们手上丢掉的领土埃德萨伯国,收复了部分失地。随即大军压境,直逼十字军在东方建立的其它基督教卫星国。1147年,德皇康拉德三世和法王路易七世率德法联军发动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去收拾突厥人。但这次突厥人学乖了,再不敢轻敌,以逸待劳,集中优势兵力打了几场漂亮的会战,10月份在小亚细亚击败德皇康拉德三世的十字军;次年7月,在大马士革击退法王路易七世的十字军。德法联盟十字军远征遂告失败。
  
  基督徒们在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中虽遭重挫,元气大伤,但突厥人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将基督徒们轰出东方。而基督徒们则始终耿耿于怀,念念不忘征服东方,征服异教徒。在差不多半个世纪后,终于迎来了世界战争史上最激动人心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这次东征,可以称作是诸名王会战,因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几位名王,将先后登场,在这个战场上角逐出谁是真正的英雄。
  
  阿育布王朝的君主萨拉丁在奇迹般地建立了他的大伊斯兰帝国之后,便着手实行了他的最重要的一步计划,从东西两路夹击十字军。他是真正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军事统帅,为了打赢这场战争,他在外交上做了一系列的努力。首先是停止了他对同教袍泽的扩张,为了团结整个伊斯兰世界,他不惜尊他一向看不起的巴格达阿拔斯王朝(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黑衣大食”)的哈理发为宗教领袖,尽管这位昏溃的哈里发对他多有不满和无礼。其次是对拜占廷和西欧大陆的基督徒们采取分化策略。在1182年时,暮气已露的拜占廷帝国做了一件蠢事,莫名其妙地与西欧人决裂,屠杀了许多西欧人,大大得罪了罗马教廷。机敏的萨拉丁不失时机地于此时向拜占廷示好,并缔结了互不乾涉和交战的和约。而复兴的突厥塞尔柱帝国也主动向萨拉丁示好,这样一来,便一举解决了他将来进攻十字军王国的后患。
  
  1186年冬,耶路撒冷王国的实力人物之一,拥有法国公爵头衔的雷纳尔德,像他以前习惯做的那样,又一次像个盗贼一样抢劫了一支自开罗到大马士革的埃及商队。并曾两次撕毁他与萨拉丁定下的和约。这使得性格宽厚的萨拉丁也很愤怒,因为埃及人是他的子民,他先是礼貌地向耶路撒冷国王居伊提出抗议,要他们释放商人和归还货物。不知死活的雷纳尔德则轻蔑地说,让萨拉丁去找穆罕默德要,言下之意就是让他去见鬼吧!萨拉丁勃然大怒,发誓一定要亲手宰了雷纳尔德这个无赖。圣城耶路撒冷本来就是他的目标,这次刚好给了他一个充足的籍口。
  
  1187年6月下旬,萨拉丁从帝国本部以及豪兰、阿勒颇、伊兹丁摩苏尔等领地调集了大批兵马,约2万人左右,在埃及集结,向耶路撒冷王国进发,发动了收覆圣城之战。他采用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先围攻提比莱斯城(又译太巴列),提比莱斯城是特里波里伯爵夫人艾希发的封邑,她自知在萨拉丁手下走不了几个回合,于是急忙让他在耶路撒冷当摄政王的丈夫特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向国王居伊求援。雷蒙德是个身经百战的老将,虽然性子暴戾,但不失为一个头脑清醒的军事统帅,对萨拉丁的实力也颇有认识,因此在他妻子求援时主张按兵不动,稳妥行事。如果这场战役由他主持大局,或许萨拉丁也未必能轻易得手。但当时耶路撒冷政权上层却是矛盾重重,几位实力派人物如雷纳尔德和“圣殿骑士团”的大头领里德福特的杰勒德以及居伊国王几个人相互间各怀鬼胎,勾心斗角,争权夺势,罅隙极深。雷纳尔德是个狂热的骑士,籍此破口大骂雷蒙德是懦夫和内奸,极力说服国王发兵。随即组调骑士1200,骑兵2000,步兵万余,置雷蒙德的再三告诫于不顾,一意孤行向提比莱斯进发。
  
  这一切都在萨拉丁的掌握之中,耶路撒冷至提比莱斯城有很长的一段高原荒漠地带,萨拉丁在佯攻提比莱斯时已在这一带布下重重伏兵,十字军一路不断遭到萨拉丁骑射部队的伏击和骚扰,被折磨得憔悴不堪,行军速度十分缓慢。在十字军艰难地到达哈丁(又译哈廷、海廷)附近时,已经筋疲力尽,士兵们个个酷热难当,饥渴难奈,主力脱节,先前骑士精神的狂热,此时已斗志全无,以至于这场本来实力相当的战役呈现的是完全一边倒的局面。十字军中骑兵和步兵配合的阵形战术完全没有发挥作用,在萨拉丁的密集围攻下迅速溃败。直到最后国王将像征宗教信仰的最高图腾的圣物 “真.十字架”树起,也只能稍稍稳住阵形,延缓局势,但最终仍是无可挽回的惨败。萨拉丁对这场战役做了充分的准备,从心理战到用火攻,无不尽其及,足以与中国历史上任何高明的统帅相媲美。最终彻底地取得了哈丁之战的胜利。
  
  这场恶战中,十字军全军覆没,圣物落入萨拉丁这个异教徒手中,“圣殿骑士团”的大头领里德福特的杰勒德与阿卡主教阵亡,国王居伊和雷纳尔德被俘,只有雷蒙德率少量心腹杀出一血路冲出重围。但死于三个月后。十字军惨败后,耶路撒冷王国诸城唾手可得,10月4日,萨拉丁轻而易举地收覆圣城,就像他建立他的萨拉森(阿拉伯民族的泛称)大帝国一样,轻松而又如奇迹一般,他完成了伊斯兰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壮举。
  
  穆斯林世界崇拜萨拉丁,固然是因为萨拉丁是他们几千年不世出的大英雄,是他们永恒的骄傲。但萨拉丁在西方、东方其他民族的眼里,最为人尊敬的是他高贵的气度和宽厚的性格,而不是他的军事才能,因为每个伟大的民族都能找出几个功绩不亚于他的英雄。
  
  当时收复的圣城耶路撒冷里有大约10万名以上的基督徒,以及数量可观的被俘十字军战俘,每个人都觉得大祸临头,80多年前就在这个城市里被基督徒们津津乐道并载入史册的对伊斯兰异教徒的大屠杀犹历历在耳,如果穆斯林们要为当年的屠杀血腥报复,在那时任谁都觉得合情合理。但萨拉丁的举动却完全出人意料,破城后立即下令不准士兵杀戮和掠夺,保留所有基督徒的生命和财产,充许他们交少量的赎金后带着财产回国。这简直就是个不可思义的举动,8万多基督徒在萨拉丁的伊斯兰异教徒士兵的保护下踏上回乡的路途。萨拉丁的弟弟阿迪尔行事也颇有乃兄之风,他居然还从自己的私房里拿出钱来给丈夫战死的寡妇一些安家费,并替 2千多穷基督徒交了赎金。实际上交得起赎金的只有18000多人,但后来许多交不起赎金的穷人也被他们哥俩随随便便放走了。
  
  对于萨拉丁释放基督徒的的原因,除了一般的认为是出于他本身性格的宽厚和仁慈外,另外还有两种流传不是很广的说法:一种是认为萨拉丁释放基督徒是因为耶城内的基督徒守军以城内的伊斯兰人作为人质,威胁要同归于尽,并将圣城毁于一炬,将欧麦尔大清真寺夷为平地,以此逼迫萨拉丁许诺释放所有基督徒。不过这种说法如果参照萨拉丁其人的一惯宽宏的作风,便知其不成立;另一种说法是认为萨拉丁受了他的基督徒私友的影响和游说,而促使他做出宽待基督徒的决定。
  
  对待战俘,萨拉丁也算是非常仁慈,他将居伊国王和贵族骑士们也轻描淡写地释放了,普通军官和士兵并不杀害,作为战利品卖到埃及做苦役。这里面还有一个来自西方的很感人的故事,传说萨拉丁精通拉丁语,少年时代曾多次微服游历西欧各国,有一次无意中受到一对欧洲贵族夫妇的热情款待,使他一直铭记在心,引为知己。几年后那位贵族参战被俘,而成了萨拉丁的奴隶,萨拉丁发现故人后,想尽一切办法在最快时间里让他的朋友回到欧洲与家人团聚。
  
  萨拉丁的举动不仅让西方人也让中国人汗颜,在中国历史上不难找出军事才能和功绩与萨拉丁不相上下的帝王统帅。但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西楚霸王坑杀二十万秦军,飞将军李广也杀过八百羌人降兵,骠骑大将军固然英勇绝纶,但他每次出征动辄就带几万颗人头回来……在黑暗时代的残酷战争中,萨拉丁是人道主义的惟一。
  
  不过萨拉丁毕竟是穆斯林的君主,在宗教信仰上毕竟与罗马教廷有着不可调停之处。他惟一痛恨的是由罗马教皇成立的“圣殿骑士团”成员,也就是传说中的圣骑士、游侠,他把这些人视为信仰上的仇人,难以宽容,因此包括“圣殿骑士团”团长在内的大约200多圣骑士被处死,其中有些不愿意沦为异教徒奴隶的普通士兵也自愿加入圣骑士的行列求死。最不被宽容的是雷纳尔德公爵,萨拉丁遵守誓言,亲手宰了他。
  
  之所以费这么多笔墨叙叨这个萨拉丁义释基督徒的举世皆知的典故,是因为萨拉丁正是当今穆斯林世界里,被穆斯林们誉为伊斯兰英雄的恐怖大王本.拉登和暴君萨达姆的偶像。
  拉登先生自不必去说他了,他崇拜的萨拉丁,的确是穆斯林的保护神,拉登本人也常以此自诩,但萨拉丁却从不对平民下手,终其一生,都是在光明正大地与西方军队作战。许多穆斯林将拉登先生视为伊斯兰英雄也就罢了,但如果拿他和萨拉丁相比,却是对自己的民族英雄和宗教英雄的亵渎。
  
  拉登其实是萨拉丁同时代的哈桑?本?沙巴的衣钵传人,属什叶派,有个专门从事暗杀的秘密组织,培养宗教狂热的刺客,在各国从事暗杀首脑的恐怖活动,被什叶派誉为“真主的复仇者“。当时在战场上不可一世的东西方诸名王们,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对手也十分头痛,连萨拉丁也怵他们三分,以至于与德皇、法王不约而同地都拿出重金给哈桑算交“保护费”。拉登的“基地”恐怖组织整个儿就像是哈桑的阿萨辛刺客组织的翻版。
  
  所以,相比之下,萨拉丁是个英姿勃发的伟岸丈夫,而拉登先生站在他面前却像个猥琐而不能见人的小偷。
  
  至于萨达姆,他也就是那个在本文头一章节里曾提起的的与萨拉丁同在伊拉克北部的提克里特城出生的声名赫赫的人物。萨达姆除了崇拜萨拉丁,更常将自己比作萨拉丁,他最喜欢的便是有人将他称作“当代萨拉丁”,他的梦想便是像萨拉丁那样一统阿拉伯帝国,重现萨拉丁时代的辉煌。这也是他在伊拉克上台伊始便穷兵黩武四处出击的缘故,以色列、伊朗、科威科……他从未停止过征战,这些无不是他浓重的“萨拉丁情结”的体现。
  
  “我认为萨拉丁是一个伟大的领袖,因为他有能力运用民族的精神;他把生命注入了阿拉伯民族,统一了她,并赋予她一个目标和意志,因此他赢得了对十字军东征的辉煌胜利,他证明了穆斯林并不比基督徒差。”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候赛因
  
  我不明白萨达姆先生读不读历史,但是有两点他的确错了。第一点,萨达姆他本人暴戾、多疑、阴鸷、残忍、自私、喜怒无常、杀人不眨眼……虽然他有远大理想,但几乎人类历史上大部分暴君的特征他都具备。
  而萨拉丁与他完全不同,萨拉丁是仁慈之主,尽管萨拉丁一生都在征战中度过,但他仁厚的本性,注定他不会枉杀平民无辜。他有着古代贵族那种高贵豪阔的胸襟和气度,这是任何人都模仿不了的。他的秘书伊本?沙达德在他的传记里就记载过萨拉丁一些日常细节,比如说有一次,一个冒失的老骑兵在萨拉丁很疲惫时呈给他一封士兵的申诉信,萨拉丁告诉他暂时不想看,可那冒失鬼固执地要他看,还把书信硬递到萨拉丁的面前,萨拉丁无奈只得把信看完。急性子的老骑兵接着要求他马上签写。萨拉丁身边没有墨水,墨水在军帐的另一头,于是他示意老骑兵去拿过来,可这个完全不通人情世故的老兵却示意让他的国王自己过去拿。萨拉丁也不以为忤,淡淡一笑,自己爬过去拿了墨水给老兵签了字。
  
  秘书伊本?沙达德对此看在眼里,非常吃惊,诚恳地赞美萨拉丁的善良,萨拉丁只是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如果让萨达姆站在萨拉丁的旁边,那么萨拉丁是个风度仪人的阳光君子,而萨达姆则像是个阴鸷而难以相处的暴汉。
  
  另外一点,也就是最关键的一点区别,那就是萨拉丁虽然是萨拉森帝国的大帝,但他却并不是阿拉伯人,而是血统与波斯人较为接近的库尔德人,虽然库尔德人与阿拉伯人在远古时似同属美索不达米亚的后裔,但生活在西亚的信仰伊斯兰的阿拉伯人、突厥人、波斯人与库尔德人毕竟是4个不同的民族。库尔德人历史上曾是游牧民族,属印欧语系波斯语族,伊斯兰逊尼派。其人口在今天约3000多万,分布在西亚各国,土耳其1800万,伊朗700万,伊拉克500万,叙利亚 100万,黎巴嫩10万,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10万。他们因为没有自己的国土而像当初的犹太人一样遭各国白眼,并且屡次因独立斗争而惨遭各国镇压。
  
  这个民族,也就是不久前被萨达姆以毒气对付血腥屠杀了几十万的那个库尔德族,也是惨遭土耳其人残酷镇压的那个库尔德族,他们才是萨拉丁的嫡系子孙。萨拉丁大帝当年横行天下,令天下诸名王束手,不可一世,而今其子孙却无寸土立锥,实是令人感叹。萨达姆崇拜萨拉丁,但却对萨拉丁的子孙屡屡痛下毒手,如果萨拉丁在世,怕是又要发誓:“我要亲手宰了这个无赖”。

四、巴巴罗萨的心思
  
  
  萨拉丁收复圣城之时,也就注定他要迎来他这一生的几个强敌。哈丁之战后,震惊了整个基督教世界,正在和红胡子巴巴罗萨斗得死去活来的教皇乌尔班三世闻此噩耗,受不了这个重大打击,一口气没缓过来,魂归离恨天,就此蹬腿了。
  
  118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巴罗萨(即德意志霍亨施陶芬王朝的皇帝腓特烈一世)和英国金雀花王朝的狮心王(理查一世)与法王腓力.奥古斯都(卡佩王朝腓力二世)三位名王先后出场,发动了旨在收复圣城和收拾萨拉丁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这三位名王都是各自国家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英雄,其历史地位就好似中国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样。
  
  诸名王的性格也是完全不同,巴巴罗萨霸气横秋,狮心王查理我行我素桀傲不驯,奥古斯都少年早慧足智多谋,加上萨拉丁的宽厚随和,对比极为鲜明。其中任何一位名王的能耐都不在萨拉丁之下,三王齐会萨拉丁,照理说萨拉丁根本没有机会。不过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可现在一口气跑来三条,这热闹是有够瞧的了。
  这年初夏,66岁的巴巴罗萨与他的长子施瓦尔本公爵率10万日耳曼十字军从雷根斯堡出发,可怜的匈牙利又一次倒足了血霉,又被巴巴罗萨给痛痛快快地洗劫了一番。穿过匈牙利便又到了拜占廷的境内了,这次巴巴罗萨可替一百年前的“穷人十字军”出了一口恶气了,着实将拜占廷狠狠地修理了一顿。正所谓好狗不挡道,拜占廷皇帝伊萨克二世被揍怕了,赶忙打开大门迎接巴巴罗萨。巴巴罗萨在君士坦丁堡过了冬,次年开春,日耳曼十字军渡过马尔马拉海,进入小亚细亚,轻轻松松地打败一个叫伊尼科(在今土耳其境内)的突厥国,在小亚细亚的高原一路横行无忌,周边诸国无人敢撄其锋,避之不及。
  
  日耳曼十字军在1190年6月份时,到达小亚美尼亚王国(今土耳其南部)附近,巴巴罗萨居然在渡过一条叫萨列夫的河时溺死。这事足以使当时任何人瞠目结舌,一代传奇英雄,居然会以这么一种方式死得这么莫名其妙,以至于那几百年里德国人根本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他们还等着巴巴罗萨在圣城相会萨拉丁,为神圣罗马帝国带回不世的功勋和荣誉呢!但随着巴巴罗萨的过世,这切都将烟消云散,即将名扬天下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荣誉将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的了。
  
  对此痛苦的德国人拒绝接受现实,他们故老相传,说巴巴罗萨皇帝只是暂时昏睡而已,身体就保存在帝国的奇佛豪森大城堡里,终究有一天这位日耳曼传奇英雄、万民景仰的人皇,会从长眠中醒来,再次在狂风中飘动他那团烈火一般的红胡子,拯救德意志,将德国带入鼎盛和辉煌。
  
  关于巴巴罗萨的意外死亡,依笔者估计是与当时骑士的装备缺陷有关。中世纪骑士们的重铠甲是件很让人生畏的东西,这种厚重的组装全身铠,骑士本人根本没办法自己穿戴,他们得站着让两个以上的侍从帮忙,先穿好由毛毡或织棉制成的极厚的内衬,接着套上由铁环制成的过腰锁子甲(这种东西一碰水就生锈),然后让侍从把组装铠的各部分像胸甲、臂铠、膝铠、护胫等,在他身上拼装起来,用搭扣和带子或铁条固定紧。最重要的也最让骑士们难受的是头盔,因为头部是最易遭敌人攻击的脆弱部位,于是必须戴上重量极重的头盔,遮住整张脸,只在眼睛前开几条小缝。这样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大龙虾。
  
  弓箭对这样的大龙虾是很难造成什么伤害的,对步兵和轻骑来说他们就像是坦克。但也极为危险,重装骑士一旦从马上摔下来,就会像一只大海龟一样难以爬起来,甚至当场脑震荡昏迷过去,这时敌方战斗力最低的无甲步兵都能轻易将他杀死。而且那种只开几条细缝的重头盔,一旦被对手打歪,里面的骑士就会很可笑地变成一具断线木偶。在夏天到来时,那对重装骑士们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纵是满头大汗也无法用手抹布拭,厚重的全身铠只考虑防御而根本不考虑散热,以至于不少英勇的战士不是死在战场上敌人的手里,而是在酷热中活活闷死在重铠的包裹中。至于淹死的也不在少数,有时只是一条小河小溪对骑士们来说也是噩梦,因为他们一旦不小心从马上掉下水里,哪怕是膝盖深的水位,也会将他们淹死。
  
  所以说,虽然大部分史书里没有详细描述巴巴罗萨遇难时的细节,但可以想像得出,渡河的那天,湍急的河水拍打着骑士们的铠甲,年迈而威武的巴巴罗萨老皇帝骑在他高大的战马上指挥他的日耳曼孩子们安全穿过河流,谁料战马一个不留神蹄子打滑,把措手不及的巴巴罗萨摔倒在河里,河水也许并不是很深,但身着重装组合铠的巴巴罗萨根本无法从河床上站起来,等战士们将他从河里拖上岸时,已经迟了,这位传奇帝王已蒙上帝召唤。
  
  巴巴罗萨出师未捷身先死,对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在东方的基督徒心目中,巴巴罗萨是他们心中的偶像,上帝信徒的保护神,没人怀疑他能征服拜占廷,降服塞尔柱,乃至收回圣城并给萨拉丁点颜色瞧瞧,但现在就像寡妇丢了独苗――没得指望了。他们只能把希望放在年轻的英王和法王身上了。

五、小狐狸与金雀花王朝
  
  
  巴巴罗萨猝死后,日耳曼十字军团也随之解散,大部分骑士垂头丧气地打道回府,皇长子施瓦本心有不甘,召集了剩余的7000多名骑士继续向圣城前进,一直到秋季,才与耶路撒冷王国的流浪王德.吕西尼昂会师,参与法王腓力二世组织的围攻沿海要塞阿卡城之战。
  
  1190年7月,25岁的法王腓力二世率领他的法国十字军出发,出发前他做了两件事,一是把一座大城堡命名为卢浮宫,作为博物馆;另一件事是与他的死对头――1189年7月刚即位的33岁的英王理查一世约定,双方暂时停止两国间的纠纷,同时领兵亲征,免得有人留在欧洲捣对方的鬼。几个月后腓力的兵团便团团包围了萨拉丁位于沿海的要塞阿卡城(Acre),而理查的部队此时却仍在磨磨蹭蹭,刚刚动身出发。
  
  当时的英法两国罅隙极深,而且双方王室与领土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混乱。理查一世是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君主,之前是他老爸享利二世(英法两国历史上真数不清有多少个王叫享利)。这个王朝之所以有个这么好听的名字,就说来话长了。
  
  金雀花王朝的前身是诺曼王朝,第一任王是威廉一世,生卒年1027-1087,原是法国的诺曼公爵,他的表兄英王子爱德华流亡诺曼时与威廉结盟,并向威廉许诺,如果威廉助他夺回王位,将来便把英格兰王位给他。但爱德华死后诺言并没有兑现,威廉一怒之下出兵英格兰,一番血战后征服英格兰,夺回王位,人称 “征服王”;第二位王是威廉二世,是威廉一世的次子,生卒年1087-1100,人称“红毛王”;第三位王是享利一世,威廉一世第四子,生卒年1068- 1135;第四位王却又是法国人,是法国的布鲁瓦伯爵之子斯蒂芬?德?布鲁瓦,他母亲阿黛拉是威廉一世的女儿,所以他也是威廉一世的外孙,由于享利一世的独子夭折了,导致家族绝嗣,便把王位传给了斯蒂芬。但是斯蒂芬生性懦弱无能,1153年时享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公主的儿子法国的安茹伯爵享利(就是理查一世的老爸了)率兵渡过海峡杀到英格兰,斯蒂芬不是对手,于是向享利妥协,答应死后把王位让给他。这个可怜的孩子第二年就挂了,时年21岁的享利如愿以偿得到王位,称享利二世,安茹王朝建立,因为纹章*用金雀花的小枝做装饰,所以又称之为金雀花王朝。
  
  享利二世在登及以前,也就是在他19岁还是法国的安茹伯爵时,娶了一个30岁的离婚才3个月的女人――原法王路易七世(腓力的爸爸)的王后艾琳娜,路易七世因为受不了艾琳娜老是给他戴绿帽子而把她休了。这个女人也可以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女人,她同时也是亚魁当世袭女公爵,在法国南部拥有大片封邑。享利和艾琳娜共生了5个儿子和3个女儿,其中老三便是理查,1157年出生,理查从小在他老爸原来的封邑安茹长大,只会说法语,不会说英语。
  
  这次联姻对英法两国都是至关重要的,之前的威廉一世跑到英格兰当国王时已经带走了他在法国的封邑诺曼底,享利二世跑到英格兰称王又带走了他自己的封邑安茹,与艾琳娜女公爵结婚后又得到了她的封邑亚魁当。这些本来都是法国的领土,就通过这种奇怪的方式莫名其妙地居然全并入了英国的版图。这种事对中国人来说简直就是匪夷所思,在中国的历史上几乎很难找出可比的例子来,就好比是满洲人跑到中国来当皇帝,结果把满洲的土地并入中国,这是惟一稍有点类似的例子。
  
  1179年,14岁的腓力加冕成为法国国王,这是个少年早慧的人精,他一登基,便发现这个形势让他哭笑不得,法国的贵族领主跑到英国当国王的当国王、当王后的当王后,也就罢了,结果还顺手带走这近三分之二的大片原本属于他的法国领土,而且兵不血刃,合情合理。
  
  少年时的腓力便以诡诈狡黠而着称,因此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小狐狸。小狐狸可不是省油的灯,焉肯吃这个哑巴亏,于是开始了他长期而执着的计划。首先先从内部分化英王室,他和享利二世的4个儿子关系都很密切,开始在他们当中物色可以对付享利二世的同盟。
  
  不过享利的长子,王位的继承人小享利是个烂泥糊不上墙的阿斗,不喜欢当王子却喜欢当响马,经常做些拦路剪径的好汉勾当,还常常抢劫修道院,搞到爹不疼、娘不爱,神憎鬼厌,1183年时最终在穷困潦倒中毙命,死时爹妈兄弟都懒得理他,只由一群曾跟着他的已经饿得皮包骨头的侍从给他办后事;老二倒没什么劣迹,不过在结婚后没两年便猝死了。于是小狐狸只有和大他8岁从小在安茹长大的理查搭上了关系,不断怂恿理查去和他老爸对着乾。理查因为从小在他老妈身边长大,并且艾琳娜和享利这对老妻少夫也长期不和,导致理查对他的享利老爹一向也没有什么好感,加上小狐狸从中挑拨捣鬼,理查这个混小子便和小狐狸勾结在一起,一起去和他的享利老爹捣乱。而艾琳娜对她的这个宝贝儿子极为宠爱,也帮着儿子去和丈夫对着乾。
  
  1188年夏,羽翼已丰的小狐狸挑动享利二世的领地阿基坦叛乱,享利二世亲征,小狐狸联手理查把享利二世打得一败涂地,举手投降。享利二世当年也是英雄一世,少年得位,也算是雄材大略,还曾多次与声蜚欧亚的巴巴罗萨打过几个来回不落下风,作梦也没想到居然会惨败在乳臭未乾的小腓力和自己亲生儿子这两个坏小子手里,越想越是想不通,第二年便活活气死了。
  
  理查的战争天赋牛刀初试,第一个被开刀的却居然是自己的老爹。把老爹气死后,理查便乐不可支地到英国伦敦西敏斯特大教堂加冕即位,但他在英国呆不住,感觉人生地不熟的,住了4个月后便溜回安茹,把内政完全交给他的两个心腹大臣艾利主教威廉?龙尚和坎特伯雷大主教瓦尔特?赫伯特。对于英国,他在政治上一点兴趣也没有,他感兴趣的是英国人的钱,为了参加十字军东征,武装精锐骑士兵团,他在英格兰本部及原法属领地里,让所有不参加东征的人交高达10%动产税税率的重税以充军费,史称“萨拉丁十一税”(如果萨拉丁听说这事,多半要嘀咕:真主作证,这关我鸟事!)。
  
  小狐狸腓力借助享利儿子的力量击败了享利之后,得到安茹家族的格拉赛领地,将安茹家族在法国的势力和影响大大削弱了。但随即他便发现自己大大失策了,他要再动一下那些已并入英国版图内的法属领土,新任的英王理查立马与他翻脸,而且理查比他的享利老爹更横更霸道,目空一切,盛气凌人,看谁都不顺眼。对苦恼的腓力来说,这整个是前门驱狼,后门迎虎。
  
  
  
  
  *古代的骑士们因为戴着遮住整张脸的头盔,为了辨认,骑士们在头盔和盾牌上镶上各种自己喜欢的图案作为标记――这便是纹章的起源。

六、一个新的神话
  
  
  
  当法王腓力在阿卡城与萨拉丁的部队激战时,英王理查一世的十字军刚慢吞吞地到达西西里岛,这时是1190年9月,西西里国王威廉也就是理查的妹妹兰娜的丈夫刚病死不久。这场东征对理查来说,惟一让他操心的是钱,他用龙尚和坎特伯雷给他搜刮的钱装备了4千骑兵,4千步兵,但这对他来说远远不够,他太缺钱了,凡是能挣钱的方法他都想尽了,甚至声称要把伦敦卖掉。
  
  因为兰娜与国王无子,西西里人便立了莱切伯爵唐克雷德为王,于是理查便把主意打到他妹妹兰娜身上,他在唐克雷德面前狞笑着声称要替妹妹出头,讨回西西里,唐克雷德惹不起理查,只能忍气吞声,被理查勒索了黄金2万多盎司,还得供吃供喝养着在西西里过冬的英格兰十字军。但这还不算完,冬季一过,理查的军队要开拔时,还顺手将墨西拿城攻下,大肆掠掳了一番,然后再以4万盎司黄金卖回给唐克雷德。
  
  英国历史上每个有点出息的王都有一个称号,由于理查够狠够横,从此人们就都称他为“狮心王”,意思是说他有一颗狮子一般凶狠的心。
  
  此时法王腓力与施瓦本的日尔曼十字军及由英国巴德威大主教领导的英格兰志愿军已经将阿卡城围攻了好几个月,萨拉丁算是碰上了他这辈子第一个对手了,他惊异地发现这只年纪不到他一半的小狐狸,竟是当世第一难缠之人,诡计多端,层出不穷,偏偏他本人又腾不出手来收拾这只小狐狸。因为他是两线做战,这段时间里他正忙着在幼发拉底河流域打内战平定叛乱。但是他走时也在几个要塞重镇留下了重兵防守,阿卡城内的穆斯林十分顽强,他们苦撑着等着萨拉丁平叛回来指挥他们。双方苦战数月,打得尸横盈野,腓力竟一点便宜也占他不得,始终不能将阿卡城拿下,而十字军伤亡惨重,消耗巨大,迫切地需要支援。
  
  巴德威大主教不断地写信给正在路上磨磨蹭蹭的狮心王,当年正是他在伦敦西敏斯特大教堂亲手将王冠戴到年轻的理查头上的。但他迟迟等不到国王军队的到来,没多久便怀着遗憾和失望在一场围城战中见了上帝。
  
  此时的狮心王理查正像个脱缰的野马,根本不愿受教皇的安排和羁绊,让他去圣城和腓力一起打萨拉丁,他就偏不去,或许他不屑于和小狐狸腓力在一起并肩作战吧!从西西里晃晃悠悠出来后,又打起了可怜的拜占廷帝国的主意了。本来说,惹不起,还躲不起,可拜占廷帝国此时还不知道狮心王是何许人也。理查欺侮完西西里人后,乘船从海路进军圣城,其中有几艘船在塞浦路斯触礁,拜占廷人趁火打劫,拿了东西还扣人。这激怒了理查,他正闲着找事做,乾脆发兵猛攻塞浦路斯,可怜的拜占廷哪是狮心王的对手,塞浦路斯在理查的猛攻下,于1191年3月沦陷。这时理查才发现打下这么一大块地方,吃不下又带不走,便以10万金币的价格卖给无家可归的耶路撒冷王国的“无家之王”德?吕西尼昂。
  
  理查在地中海做生意挣钱时小狐狸腓力已围攻阿卡城一年多了,与萨拉丁的部队打得焦头烂额,始终不能攻克阿卡城,实力损耗严重,日耳曼军的施瓦本公爵也因瘟疫而丧命,追随他父亲巴巴罗萨去了。
  
  6月份时,狮心王理查总算带着他的英格兰十字军赶到阿卡城外与其他十字军会师,一到他便当仁不让地充当起十字军总指挥官,对小狐狸腓力等统帅比手划脚,呼来唤去。腓力因为和萨拉丁打得元气大伤,锐气大挫,对理查也是敢怒不敢言。理查一到便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天才和超凡的战斗能力,仅一个多月,便拿下了阿卡城。攻陷阿卡城的那天,十字军们欣喜若狂,在首领相继死去后仍坚持作战的日耳曼人首先冲上城头,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五世噙着热泪把德国国旗升在阿卡城头上。理查见状冷冷一笑,认为他才是十字军的统帅,要升也只能升英国国旗,于是令手下冲上城头扯下德国国旗扯下撕个粉碎。
  
  日耳曼人傻眼了,这些高傲的条顿武士怎么也没有想到理查竟会蛮横至此,如此无礼地侮辱他们,但此时实在是惹不起他,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咽,含愤强忍。每个德国人心里都在想,要是巴巴罗萨还在,哪会这样受人欺侮啊!
  
  腓力虽然才二十啷当岁,可好歹也是法兰西的国王,被理查肆无忌惮地吆来喝去,气得快吐血,他实在受不了理查自命不凡、沾沾自喜的德性,和他多呆一分钟都觉得致命,于是8月份时,借口生病,留下一支10500的法军,自个回国去了。这件事也让后来的许多欧洲人感到惋惜,认为腓力应该再坚持战斗下去直到打败萨拉丁乃至收复圣城,以取得更大的成就和荣誉。
  
  理查巴不得腓力快滚,这样他便是这场东征里惟一的英雄。对气焰万丈的狮心王来说,根本没有把威震天下的萨拉丁放在眼里,认为要打败萨拉丁收复圣城,自己一人足矣。
  
  巴巴罗萨的意外,腓力的气走,这对萨拉丁而言真可谓是求之不得,赶紧焚香祷告,祖宗积德啊!他的伊斯兰世界的联盟并不牢固,阿拉伯人、穆斯林们天生就酷爱内讧,是窝里斗的行家,大敌当前,可各国的哈里发、苏丹们却都在等着看他出洋相,个个都像秃鹫一样在旁虎视耽耽,就等着他挂了然后来收他的尸、捡他的蒌。别的不说,就说巴巴罗萨那10万条顿骑士杀将过来,他就根本找不出那么多兵力抵挡。要是三大名王齐聚耶路撒冷来寻他的晦气,那他真就只有抹脖子上吊一条路了。这下倒好,桀傲不驯的理查自己动手瓦解了联盟,这就是所谓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了。虽然理查也不好打,但是打一个总比打三个有机会得多。
  
  阿卡城应该说是萨拉丁主动放弃的,因为他知道理查的这支英国生力军一来,阿卡城铁定守不住,于是向理查提出放弃阿卡城,并且他给理查20万金币和释放 1500名基督徒,条件是理查不得屠杀城内的穆斯林。但萨拉丁提出这个条件后便发现自己犯了个错误,因为他手头从来没有多少现金,他向来以慷慨豪爽而闻名于东西方世界,虽然本人生活简朴,但是在其它地方花钱如流水,从不吝惜钱财,属于那种有多少钱花多少钱的主,可能也就是现代“零储蓄族”的鼻祖了,天性比较小资,口袋里放不住钱,一座金山给他也是转眼花掉,以至于经常出现要给下属打赏时发现口袋里没钱的尴尬场面,弄得要变卖东西来打赏。如他的秘书伊本.沙达德描述的那样,萨拉丁堂堂一个大国的国王,却经常一贫如洗,有时为了回拜和赏赐外国使团,而不得不拿出土地来卖了换钱给别人(说到挣钱萨拉丁的确远不如理查,理查一向是拿别人的东西来卖。另外,萨拉丁也幸好不是中国的国君,不然要落下一个“卖国贼”的名声了)。这导致财政部的官员不得不私开个小金库,把一部分钱藏起来不让萨拉丁知道,免得他随手拿走花光,真到要急用钱时反而囊中羞涩。
  
  所以萨拉丁提出条件后便发现自己一时竟凑不齐20万金币,只得先给理查其中一部分。理查却不管他什么理由,他一向是说做便做,约定时间一到,萨拉丁没送够钱来,3000穆斯林俘虏便人头落地,把萨拉丁气得半死。
  
  1191年9月萨拉丁在幼发拉底河流域平叛归来,腾出手来亲自对付狮心王理查,萨拉丁习惯的战术是仗着萨拉森轻骑兵弓强马快的特点,利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吸引敌人长途奔袭,而后在敌人行军的路上用小股骑射部队不断地骚扰,并破坏水源和补给线,把敌方部队折磨的疲惫不堪,己方的主力则以逸待劳,最后一股作气将敌军歼灭。于是他并不直接去攻打理查,而是先围攻在基督教徒手中的沿海重镇雅法。正如他所料,理查果然率军南行,向雅法而来,寻求与萨拉丁的决战。
  
  理查的决定在十字军联盟中造成了很大的分歧,其他的统帅和贵族们认为应该以阿卡为根据地,直奔圣城耶路撒冷而去,先拿下圣城再说,甚至有人提议拿下圣城后立理查为耶路撒冷王国的国王。但理查此时对这个提议暂时没有多大兴趣,执意要向雅法进军。之前遭受理查侮辱的日耳曼十字军已经退出回国,小狐狸腓力留下的部分法国军队,却并不怎么听理查的指挥,这让理查很恼火,一直想找个机会给法国人难堪。正好这时法军因为消耗过大,需要补充,便向十字军统帅理查伸手。理查其实这时很有钱,从西西里、塞浦路斯捞的钱还没花完,手里还攥着萨拉丁给他的2万4千的金币,但他对法国人却推托没钱。不仅如此,反而还要法军的首领勃艮地公爵马上还以前欠下的一笔数目极大的债款,勃艮地公爵感觉自己被耍,气得脸皮发青,大发雷霆,“老子不乾了”,领军掉头就走,准备撤回阿卡城,结果在理查的授命下又吃了闭门羹,着实把法国人羞辱了个够。
  
  萨拉丁的计划只实现了一半,因为理查虽然如他所料长途奔袭来解救雅法城,但萨拉丁派去骚扰理查的小股骑射部队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奏效。理查在战前已经细细研究过萨拉丁以往的战例,可以说对萨拉丁的战术已是颇为了解,找到了对付萨拉丁的办法。
  
  当时西方人对萨拉森轻骑兵印象是很深刻的,他们描述,萨拉森人因为不像十字军骑士那样装备重铠,所以速度极快,当十字军骑士们追击他们时,萨拉森骑兵就逃得无影无踪,一旦停下来,他们又掉回头蜂拥而至,继续用弓箭骚扰,让人十分苦恼。以至于国王理查不得不严禁骑士们擅自冲锋去追击敌人,免得无谓的伤亡。
  
  理查作为一个儿子、一个兄长、一个国王、或者一个政治家,都是显得十分任性和蛮横,但他作为一个军事统帅,却是非常精明和成熟的,他的的天才和伟大之处,在与萨拉丁的战斗中得到了最高的表现和发挥。他不像以往的西方统帅那样迷信骑士的力量,而是创造出了新的步兵阵形战术去对付萨拉丁。他把骑兵和步兵各分为12个阵队,相互配合协调,严禁单兵种擅自行动。在遭遇萨拉丁的骑射部队时,以步兵应付,前排的长矛兵将长矛斜插在地上,阻止对方骑兵的冲击,在长矛兵中间交插着长弓步兵,因为英国的步弓射程极远,远远超过对方马弓的射程,对射时自然大占优势,在前排的弓箭手射出箭后,后排的弓箭手补上,其中绝无时间空隙。这种情况导致萨拉森轻骑兵们十分困惑,他们只要一出现,就要面对英格兰步弓手雨点般密集的箭矢劈头盖脸而来,而己方则很难射着他们,如果冲锋的话对方阵前的长矛对马匹的威胁实在太大,并且还要防备对方重骑兵的包抄。而理查本人则策马不断在各个阵队之间巡视,提醒士兵们保持阵形。
  
  理查的这种战术不禁使人联想起早于他们十几个世纪的中国西汉王朝的将军李陵的战术,当时李陵就是以成排的长矛兵排成方阵,掩护阵内的弓箭手,不间断地向扑来的匈奴骑兵射击,以区区六千人的兵力,就使得十数万的匈奴骑射束手无策,伤亡极惨,直至己方弓箭全射光了才全军覆没而被俘。
  
  并且理查不追求行军速度,他根本不在乎萨拉丁围攻下的雅法城的死活,每天的行军速度控制在12英里以内,以保持士兵们的体力,而且他是靠海岸行军,沿途由意大利海军的运输船队给他补给。这使得萨拉丁的计划落空,他派出去偷袭十字军的小分队非旦没有取得扰敌的预期效果,反而造成不小的损失,对不紧不慢的理查,也达不到以逸待劳的效果。于是他果断放弃了骚扰战术,率领部队直接迎击理查。
  
  9月14日,双方主力在阿尔苏夫(Arsuf)展开决战,两位浪漫主义的英雄终于碰撞了,他们得以在战场上互见对方的英姿。
  
  战斗进行的非常激烈,双方都在极力寻求对方的破绽,萨拉丁惊异地发现,从前他那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战术和勇气如今在理查面前全无法施展,无数萨拉森轻骑在英格兰长弓射出的狂风暴雨般的箭矢中倒下。萨拉丁率着骑兵绕到十字军阵中比较薄弱的后方,企图冲击并将十字军分割,但每次都被理查挡回,十字军的阵形在理查的亲自控制下始终未出现任何混乱。对此,穆斯林方面有不少记载,他们描述道,十字军的步兵每个人都穿着非常厚的毡袍,这种毡袍厚到弓箭无法刺穿,许多步兵身上插满了箭只,好似刺猬一般,但却毫发无伤,依然在阵队里作战。
  
  十字军整体机动而有序,分工明确,长矛兵和长弓兵把重骑兵保护在后面,只等萨拉丁的部队一乱,便要冲击和包抄。萨拉丁便命令一部分骑兵向十字军重骑兵射击,这固然造不成什么伤害,只是希望能把对方的骑兵激怒,引他们提前出来追击,等脱离了箭阵的保护便收拾他们。十字军骑兵们固然很愤怒,他们由原先的战斗主力变成步兵的辅助,早已对理查的这种安排不满,但他们畏惧于理查和军纪的威严,对萨拉丁的挑逗置之不理,即使被射伤也无人脱队。
  
  这种军队几乎无懈可击,萨拉丁开始撤退,将理查的十字军引到海边的一片丛林,他在那设了埋伏圈。理查识破了萨拉丁的意图,他始终死死控制着部队的阵形,只要坚持这点,萨拉丁就无法取胜。虽然后来还是出现了一些小意外,重骑兵们还是在理查下命令以前就忍不住冲出去了。时机是早了点,但总是没弄出乱子来。在经过几次冲击之后,萨拉丁的部队损失极为惨重,他意识到自己的军队无法战胜对方,不得不下了全面撤退的命令。理查顺利地进军雅法。在金雀花王朝的狮心王查理一世的攻击下,伊斯兰的萨拉丁大帝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了。
  
  萨拉丁不服气,本欲组织军队再与理查决战,但想来想去想不出破敌的办法,便向理查提议暂时息战。阿尔苏夫之战的胜利使理查声名大噪,但这时十字军内部却为下一步的走向而出现了纷争。贵族和统帅们一致主张继续向圣城耶路撒冷前进,直至收复圣城;而理查本人则想直接进攻萨拉丁的本部埃及,乃至进军开罗,他天生的冒险激情,使他更愿意像当年罗马帝国的恺撒大帝那样,占领埃及,建立不世功勋。他的这个想法把贵族们吓坏了,因为这显然不是这次十字军东征的目的,他们的目的是圣城耶路撒冷。在出兵前教皇就说过发起这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目的就是把圣城和其周围城池从萨拉丁这个异教徒的头目手里夺回来,拯救沦陷在那里的上帝的子民们。所有的人从贵族、统帅、骑士到士兵、传教士们,都反对理查的想法,他们只想去耶路撒冷。这使理查很扫兴,他终究拗不过大多数人的意见,只得暂时放弃进军埃及的豪情壮志。
  
  在战场上输给理查,萨拉丁颇为不服,1192年夏季,萨拉丁趁理查不在,再次进攻雅法城,十字军守军不堪一击,仅两天时间,就被萨拉丁轻轻松松地拿下。理查一听便来劲了,雄心顿起,赞美上帝赐给他这个强敌,对手太弱打起来岂非没劲。8月,理查大军兵临雅法城下,萨拉丁也抖擞精神,双方使出浑身解数在雅法再次展开决战。战况异常激烈,两位国王都亲临战场,不仅仅是指挥战斗而已,而是浑身披挂,亲自杀敌。古时的君王统帅,也真不容易,除了要把握大局,个人武艺也要超群,正如当年的斯达巴克思每每与罗马军团作战,总是用他的罗马短剑在身边斩出一堆堆小山也似的尸体;又如古中国的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在被匈奴围攻时,也得亲自策马呼啸,抢上阵前,连斩数名敌首,方鼓舞士气,挽败为胜;再如后来与丰臣秀吉决战朝鲜的大明提督李如松,被日军一炮轰翻下马,于众人惊呼声中跃地而起,抢马冲阵再战。壮哉!非此不能称为智勇双全的盖世英雄。
  
  英王理查便是这样的盖世英雄,虽然他是贵族子弟,从小锦衣玉食,但却与他的几位哥哥弟弟不同,非纨绔颓子,从小便接受严格的骑士训练,加上天生神勇,武功勇力出奇的高,他率领十字军从水路进攻,跳入海水中,亲自挥舞着战斧杀入雅法城内,萨拉森兵团莫能披靡,望之如水开墙分。萨拉丁还没弄清怎么回事,理查已经杀到他的面前。如果说萨拉丁和理查这两位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君王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的话,那就是他们都有一种特立独行的个性,做事不按常理揣测,总是令人匪夷所思。萨拉丁在这种危急的时刻居然还关心起他的对手怎么没骑马,说他看不下去了,竟然阵前赠马。理查也是毫不客气,慨而受之,骑上萨拉丁送来的战马,把他打得一败涂地。
  
  雅法大会战,理查的十字军大获全胜,萨拉丁损失惨重,退出雅法城。萨拉丁的穆斯林盟友和士兵们都被他这种浪漫的举动弄得瞠目结舌,哭笑不得,许多人忍受不住愤怒地冲萨拉丁发牢骚,说他们已经受够了,再这样打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获胜的十字军士气大振,贵族和统帅们又一次否决了理查要进军埃及的念头,整装待发,准备直取圣城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就离雅法城不过三四十英里而已,圣城,十字军几乎是触手可及了。
  
  这时萨拉丁也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了,要是再这样和理查惺惺过来惺惺过去,搞不好耶路撒冷就要弄丢了,那时自己一世英名尽毁不说,还将成为伊斯兰历史上的大罪人。

七、尘埃落定,王星殒落
  
  
  
  雅法会战之后,理查终于向各国贵族与骑士们妥协,放弃进军埃及的企图,其间他本人多次率少量心腹逼近萨拉丁埃及老巢的边境查探情况,其中有一次险些被萨拉丁的边境部队包抄,若非骑士们奋不顾身地保护以及他自身的勇武过人,几乎就落入萨拉丁的手中。他的轻率与冒险遭到了十字军内部贵族与骑士们一至的指责,因为他是这次东征十字军的惟一灵魂人物,如果失去他,十字军将群龙无首,成为没头苍蝇,后果不堪设想。
  
  不久,十字军以雅法为根据地,终于兵临耶路撒冷城下。萨拉丁在雅法被理查打得撒丫子狂奔,一直跑入耶路撒冷城内,狼狈不堪。战场上两度败于理查,他此时已是心服口服,不敢造次,圣城耶路撒冷是决不能丢失的,打野战他不是理查的对手,斗勇不行,只能斗智。于是他便利用起他主场作战的优势,一方面在他的阿育布王朝的领地内广为招兵买马,一方面想尽办法破坏十字军的后勤,办法多是堵井、投毒,破坏十字军的水源,并将附近的草场焚之一尽,让十字军的战马吃不着草料。
  
  理查此时才发现他已失去了攻克圣城的最佳时机,因为德、法两国的退出,使十字军的兵力大打折扣,尽管他能以少胜多,但兵力毕竟不足以速胜萨拉丁。而经年累月的征战,也使十字军的战士们思乡之情日切,已无东征之初的激情与斗志。萨拉丁的小动作也使得十字军兵团补给难以为继,人惫马疲,最糟糕的是开始攻城时偏又逢连日大雨,此时正是1192年的冬季,据随军的诗人和传教士们记载,大雨整整持续了一个半月,这段时间他们什么也做不了,而士兵们只携带了一个月的粮草,身披铁甲的十字军骑士们纷纷开始抱怨他们的战甲和武器已经开始生锈了,每个人身上都是又湿又冷,惟一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是他们坚定的信仰,是光复圣城这个上帝赋予的神圣使命。
  
  萨拉丁以司马懿对付诸葛亮的办法,坚守不出,与十字军耗时间。攻城战不比野战,它艰难而又痛苦,理查有劲使不上,毫无斩获,只能望城兴叹,烦躁不安,把怒火发泄在别处,一举摧毁了萨拉丁在别处的几座城堡。而萨拉丁则高挂免战牌,装作看不见。
  
  徒劳无功的攻城战,使得十字军军团内部的贵族和骑士们开始心生罅隙,加上冬季大本营里的军需储备已近耗尽,教皇直系的圣殿骑士团及医院骑士团的首领们首先开始动摇,他们这时才感觉理查原先准备直接攻击萨拉丁埃及老巢的策略也并非全无道理。这是个难以抉择的矛盾,由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叛乱并没有完全平定,萨拉丁的主力不敢调离国内本部支援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只有萨拉丁本人和一些残兵败将在苦撑,但足智多谋的萨拉丁本人足以弥补耶路撒冷的防御不足,他使攻城的十字军吃足了苦头;直接进攻埃及,可以绕开萨拉丁,但很可能将面临对方的主力,即使能以少胜多,但代价的沉重是可预计的,而且进攻埃及并不是这次东征的目的,它也违悖了教皇的本意。这个难以抉择的矛盾使得十字军内部开始不停的争吵。最后,理查决定用民主的方式来决定十字军的下一步走向,他从法国贵族、圣骑士及当地贵族中各选了一些人进行民主表决,结果圣骑士们与当地贵族意外地都站在了理查这一边,放弃继续进攻圣城,只有法国贵族们不同意,在无休止的争吵中,萨拉丁的议和书适时地到来了。
  
  其实此时的萨拉丁日子也并不好过,面对敌方的大军压境,他却不敢把国内本部的主力调来助防,因为在他走后,幼发拉底河的叛乱已又具规模了;并且整个穆斯林世界的联盟已经出现破裂的迹相,心怀鬼胎的巴格达哈里发、突厥帝国的苏丹们个个都在觎觑着,他们把战役失利的指责全部加诸到萨拉丁的头上,抱怨并且威胁他。关键的是,在这种危急的时刻萨拉丁也得不到他们的援助,好像守护圣城保护伊斯兰只是他萨拉丁一个人的事似的,整个穆斯林世界兵多马足,不知多少倍于十字军,可萨拉丁却只有少得可怜的兵马守城,并且在十字军的轮番进攻下已是人惫马乏,局势可谓也是形同危卵了。根据后来研究十字军的欧洲人发现,在双方对峙的11、12月期间,萨拉丁已经开始把他本已不宽裕的守城部队中的一部份悄悄撤离岌岌可危的圣城耶路撒冷回国内支援平定叛乱了,并且联盟中其它国家的部队也有部分离散。可以说萨拉丁的日子比理查更难过。
  
  但对峙期间理查也不是一点麻烦也没有,除了十字军内部的不和,国内也传来他的弟弟约翰勾结小狐狸腓力阴谋篡位的消息,这使得他坐卧不安。和萨拉丁一样,理查也面临后院起火的烦恼。他们在这种情形下开始通信与谈判,几个回合的交手,理查也与萨拉丁惺惺相惜,互为对方的风范所折服。在信中,萨拉丁声称自己败得心服口服,认为这世上能胜过他的也只有理查,但是耶路撒冷也是伊斯兰的圣城,他是死也不会放弃的;而理查也认为这场??

 短评

高贵的王者! | 结局已知,人的这一生应该怎样度过。| 战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番对话、nothing还是everything、I'm Jerusalem.说到底还是两大文明的冲突,喜欢导演的立场。DVD的解说音轨提到了结尾阿拉丁扶起十字架的地方是圣墓大教堂里鲍德温四世的墓,知道这点的时候特别感慨。

9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力荐

【强敌当前,无所畏惧。果敢忠义,无愧上帝。耿正直言,宁死不诳。保护弱者,无违天理。耶路撒冷的众骑士,这是你们的誓言。】奥兰多在这片里真是俊美如天神,而且绝对纯爷们。

13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剧场和加长版是两部完全不一样的电影

14分钟前
  • |
  • 力荐

加长版还是非常不错的史诗战争片的,难得也没有弄得很狗血。当然真的是很长。。。诺顿弱得就跟豆芽菜似的,全程见不到脸,真是牺牲很大。

1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想想里面思考预定论的那段话挺有意思的,虽然是萨拉丁说的。“胜败由神决定,但也取决于备战、兵力以及健康和储水“。改成五分吧

16分钟前
  • Marcus
  • 力荐

鲍德温四世:我十六岁打仗,就赢得一场大胜。当时,以为会长命百岁,现在自知活不过三十。你看,人的命运…全都由不得自己。君令,或不可违;父命,或不可逆;人仍可自主行动,那样人才能开创自己的事业。可是记住:即使处于王权之下…霸者之前,人,不可不问一己良知。当你面对上帝,你不可推说迫于无奈,不可推说当时是权宜之计,推卸不得!切记!(寡人十六岁亲征,大获全胜。当时还以为可以活到一百岁,现在自知活不过三十。没人知道自己的结局,真的,也不知道操纵命运的是谁。国王也许能命令臣民,父亲也许能影响儿子,但自己同样可以决定命运,且只有自己才能真正掌握自己人生。记住:就算有谁支配你…你的灵魂仍然是独立的。无论支配你的是国王还是权贵,都如此。……)

1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蒙面Norton

21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尽管奥兰多布鲁姆的俊脸演硬汉怎么看都有点让人出戏,这仍是一部不可多得荡气回肠的史诗巨作。全片多名上品大叔撑场,Liam Neeson,Edward Norton(全程戴面罩不露脸但气场破表!),卢平扮演者等等。另,一定一定要看完整版。

22分钟前
  • dizzydancer
  • 推荐

要看就看加长版!太辉煌宏大了,沙漠里的耶路撒冷异域风情好美。虽然诺顿只露了眼睛,但是听到那软软的声音秒懂,诺顿叔真演技,鲍四爷和萨拉丁真王者。两军对战那场戏真是太好看了。奥王子真帅,不过为了英雄主义史诗感把guy和主教丑化,还狗血来段感情戏。还好我是看完才了解历史。

26分钟前
  • 力荐

What is Jerusalem worth? Nothing, but everything.你的王国将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它将永远不会灭亡。这才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这是哲人红尘看破,回归山林,对生命的尊重最值得景仰。每一帧都美得丧心病狂,看得我两眼泪汪汪。

28分钟前
  • 柴斯卡
  • 力荐

一定要看导演剪辑版。。。

31分钟前
  • nothing传叔
  • 力荐

虽然有一堆大帅哥老戏骨的豪华阵容,但让人瞬间心碎的却是从头到尾都戴着面具且镜头不多的Norton。当他要巴里安娶王妹被拒后,一句淡淡的“so be it"把一个临死之王的高贵,凄凉,无奈又从容表现得淋漓尽致。

34分钟前
  • moviejunkie
  • 推荐

奥兰多.布鲁姆扮铁匠一定很有心得。爱德华.诺顿令人倾心。十年来刷了无数遍,仍旧觉得荡气回肠。只恨拍得太短,还可以更长些。此片最初因为阉割的公映版,一度被黑到只有六点几分,十几年间慢慢回升,现在的分数才正常。

35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有幸看的是画面字幕俱佳的导演剪辑版本。有的小肚鸡肠的电影非标榜自己是史诗,而真正的史诗电影气度非凡,无需自夸。本片就是。剧情、摄影、音乐和演员演技,无不堪称一部让人顶礼膜拜的伟大史诗。波澜壮阔的攻城战让我这个骑马与砍杀玩家看得热血沸腾激动万分五体投地。福克斯的剪刀手毁了电影剧场版

37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毕竟故事宏大 本片只有看接近200分钟剪辑版这唯一选择:片中 耶路撒冷城 x 十字军的大历史上 鲍德温四世 居伊 和 萨拉丁被放在了次要位置 令西贝拉公主和贝里昂成为主角 消解当年政治意义 不惜丑化居伊和主教来美化贝里昂 以希腊式守城法的悲壮 创造片尾面对狮心理查时深藏功与名的大气 战争场面有加成

40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director's cut 151119。十字与新月之争,绵延千年。感觉在选角方面,按照雷德利·斯科特一贯的虚构与现实的互文性倾向,奥兰多·布鲁姆,疯狂的奥兰多,存在可能性的字面指涉。

43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刚才回味的时候,突然觉得,片尾应该加点巴利安对亡妻的祈祷或者什么的,毕竟那是他来耶路撒冷的主因。

44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1、史诗感很强!并不是所有这种历史片都叫史诗片!2、节奏上毫不拖沓,所以虽然3小时,也不觉得长,内容也非常丰富。3、场景、道具、服装、布景全部都超级细致,质感超强!4、配乐很丰富,让人印象深刻。5、虽然许多角色蹦出了很多格言警句,但整体上挺让人感动。6、导演整体思路风格很爷们儿。

49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力荐

要看加长版.

54分钟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推荐

同类题材里面算好的了...比什么《特洛伊》《亚历山大》《亚瑟王》高出不知道多少

58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