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战争片其它1972

主演: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拉德·马尔科维奇,留比沙·萨马季奇,娜达·斯帕索耶维奇,D·保江尼奇·吉德拉,斯洛博丹·迪米特里耶维奇,汉约·哈塞

导演: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

播放地址

 剧照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2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3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4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5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6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3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4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5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6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7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8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9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1 00:11

详细剧情

  1944年,纳粹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为了能体面地结束战争,纳粹集结巴尔干半岛的A军团北调,妄图阻挡苏联红军南下。同时纳粹推出了“劳费尔计划”,即掠夺萨拉热窝丰富的燃油资源供应装甲部队。纳粹为实现劳费尔计划,将党卫军上校芬迪特里士派往萨拉热窝,全力消灭瓦尔特(Velimir 'Bata' Zivojinovic 饰)领导的当地游击队。芬迪特里士令间谍假冒瓦尔特,在叛徒的内应下,假瓦尔特与几名真正的游击队员组成抵抗委员会,并得到游击队员名单,诱杀了众多抵抗组织成员。真正的瓦尔特由于作战需要无法公开身份,但凭借个人出色的谋略与众多英勇的游击队员终于让间谍现出了原形。为了阻止劳费尔计划,清除了内奸的游击队员们再次出击。

 长篇影评

 1 ) 钟表店老板的最后嘱托——《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动作一例

钟表店老板的最后嘱托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动作一例(电影语言随笔) /范达明/

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作品《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海报(3幅)

人物的动作,是电影语言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好的影片对此是深加注意的。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描写钟表店老板谢达准备以身赴难去为瓦尔特做顶替与掩护时,在钟表店里向徒弟做最后嘱托的一场戏,就出现了很多动作。下面凭记忆大略引述这段情节(括弧内为动作描述,甚至不光是人的,还有物的“动作”): 老板(从一只挂钟里取出手枪,回头发现学徒凯尔玛走来,对学徒注意自己的行为并不介意与掩饰,却对他交代):“……我要走了。”(把枪放入衣怀里。) 凯:“你到哪里去?” 老板:“去找我的归宿。”(走到工作台前。) 凯:“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老板(关掉工作台前的台灯):“不用了……”(在讲了希望凯把手艺学好,将来到哪儿都用得着等等话后,走到一张写字台前弯下腰,一只手伸下):“有一个犹太人,我欠他20克金子,如果他还活着的话,不要忘了还他”(手伸起,原来是从柜门取下了插在上面的一串钥匙,并把它递给凯),“要是到天黑,我还不回来,就把这串钥匙交给我哥哥。”(站定,环视店铺——) 店铺墙上都挂满着各种挂钟;离5点钟还有半小时光景。 (他走到一只每天要慢十几分钟的钟前,打开钟面,拨正时间——这个动作由于在此前曾在影片中出现过一次,所以我们才知道这只钟是每天要慢的——最后他告别凯,走出店门。) (店门上一只铃铛由于门的开关而在摇晃。) 影片的这段情节描写得极为生动。老板向凯尔玛留下嘱托(实是遗嘱)时并不是直笔笔地站着对他说,而是充满了丰富的动作。凯由于眼前这件突发的事情及其可以估计到的行将产生的后果,又因自己于此而全然无能为力,所以显得木然呆滞,一直没有什么动作(这与老板显出对比),而老板尽管也完全估计到即将等待着他的是何等险恶的命运,却始终有条不紊,完成着临行前自己应当完成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动作,一点也没有慌乱不安的表现。这就体现出了老板遇事沉着、镇定的个性性格(难怪假瓦尔特在德军上校面前称他是一个“老练的游击队员”),还显示了老板作为“修钟表老板”所特有的职业特征——细心、一丝不苟。 总之,通过这场戏与这一系列动作所表现与描绘的老板形象,如不忘记关工作台的台灯、不忘记取下与移交自己的钥匙,甚至不忘记去拨那只每天要慢一点的挂钟,等等,不但真实地写出了老板在将要永远离开自己日夜生活之中的最熟悉的环境和最热爱的工作之前的心情,也真实地写出了人物的个性性格,甚至还真实地写出了环境的“个性性格”—— 一只常要慢一点的挂钟的“个性性格”,写出了人物动作对环境的影响——门背上的铃铛的摇晃(亦即物的“动作”);不但真实地写出了老板外部动作的平静(正是用“动作”来写平静),还真实地写出了老板内心心情不能不泛起的波澜(正是用平静的外部动作来写不平静的内心心情)。它显示了钟表店老板谢达既作为职业钟表匠又作为职业革命家这种一身而二任的社会属性和个性特征的复杂的有机化合,而透过他那种生活上、工作上如同钟表一般的准确性、细腻性和严谨性的动作表现,揭示的正是一个共产党地下工作者身上所具备的对革命目标矢志不渝的忠贞与坚定的品质。无怪乎此前潜伏于敌方警察局的地下游击队员前来告知突发情况时,谢达能够当机立断地作出要对方走而由自己来应付一切的决断,而对方以至于观众也完全敢于放心把这一切留下让谢达老板来办了。 当老板告别凯尔玛离店走在路上,路边时有人同他打招呼,甚至走得很远了,快到清真寺了,还有路人同他点头致意,可见谢达老板的德高望重(作为一种照应,片中曾在假瓦尔特向德军上校汇报时也说过:“据我看,他是一个很受尊重的人……”) 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对钟表店老板的形象塑造十分成功有力。除了本文以上列举的运用人物动作为表现方式之外,当然也会有运用其他的表现方式。例如,在他同自己女儿进餐时的一场戏里,我们就看到,此处主要是通过他那富于独特哲理涵义的对话(它当然也是现代有声电影语言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学习这些成功的电影语言范例,无疑有助于我们自己中国电影创作的思想与艺术水平的提高。 1979年6月20日写于Y.C. 2005年8月21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钟表店老板的女儿发现里屋有人,父亲谢达借机教育起女儿

父亲与女儿的对话

父亲与 女儿的对话

在谢达同自己女儿进餐时的一场戏里,主要是通过他那富于独特哲理涵义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谢达的面部特写,没有语言,没有动作,却有力地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思绪与思想感情

女儿的尸体的面部特写,作为父亲目击的对象

占领当局最后一次再读一遍公告

画外音:萨拉热窝公民们

画外音:死者父母或亲友,快来认领尸体

死者父母与亲友

勇敢无畏、视死如归的谢达领头迈开了前去认领尸体的第一步(动作开始)

钟表店老板谢达准备以身赴难去为瓦尔特做顶替与掩护时,在钟表店里向徒弟做最后嘱托的一场戏,就出现了很多动作

在一只每天要慢十几分钟的钟前,打开钟面,拨正时间——谢达的这个动作在此前的影片中出现过一次(以下三个画面就是此前出现的桥段内的)

这只要慢一点的钟,被有意识地安排在两个对话人物的中间的背景墙面上

这只要慢一点的钟出现在人物之间——这个钟表店,显然是瓦尔特为首的游击队的情报站与秘密联络点

(以上大部分剧照来源于2018.11.18夜晚央视六频道重播本片时对屏幕实播的拍摄)

 2 ) 竟然没人提这句??

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这才是贯穿一切时代的真理阿。

也许我们不能做到忠诚了
也许我们不能拥有智慧了
也许我们不能对抗狡猾了
也许我们不能勇敢牺牲了

但是,一切的前提是你必须还活着

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3 ) 瞎扯

1.威严的德国军官发话,“看他们谁走过来,过来就打死他” 这里的配音很到位,不知原声是怎样的,汉配里“打死他”念得很重,心狠口辣 2.有人想上去,被游击队员劝阻 配乐,无奈之感 3.人群中几个人的特写 配乐开始紧张不安,人群不知所措 4.“再读一遍公告” 这几个镜头是这一幕的精华,缓缓抒情的配乐,镜头逐渐给到老钟表匠的面部特写。然后切给并拉近死去女儿,整个人群、军官、死尸此时都被遗忘成背景,老钟表匠的心此刻只有冰冷的的女儿尸体,镜头虚化,象征钟表匠湿润的眼睛。镜头切回给钟表匠,确实眼眶湿润了,这里不得不佩服老戏骨,那种绝望的眼神十分到位,眼眶里泪水打转后落下。镜头再次来回切给女儿和钟表匠。 气氛的渲染足够之后便是高潮,这里又不得不佩服本片的配乐,这里一开始用的是钢琴,很平静自然,不同于全片其他地方,不激昂不低落,象征老钟表匠此刻已经心碎,家国生死革命都置之度外,只想走进女儿。之后他终于迈出了步伐。 5.身后两个游击队员互视了一下并点头 这次没人阻拦,老钟表匠的上前和两个游击队员的点头,个体的亲情便上升到了家国情怀,人群开始有了默契,配乐开始逐渐有节奏,象征群体性的视死如归 6.德军军官 三个德方人士面部都有变化,最有张力的是头头,连续眨眼,面对这样的场面有良知的人都会佩服和感动 7.广角。人群 很经典的一段戏。

 4 )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对七十年代有印象的中国人大都记得一部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1973年由北影厂译制,在中国放映,万人空巷,成为七十年代中国最流行的外国电影。它也因中国观众数量庞大、观看次数多而成为史上最受关注的战争片。人们还记得那句颇具诗意的台词,游击队员接头暗号:“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影片关于“二战”期间萨拉热窝地下抵抗组织与纳粹斗智斗勇。片中英雄瓦尔特以塞族抵抗组织领导人Vladimir Perić(1919-1945)命名,他因保卫萨拉热窝而牺牲。影片结尾,纳粹军官俯视萨拉热窝,说:“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片中各族人民(塞族与穆族)并肩战斗,团结统一,可惜二十年后,生于波斯尼亚的穆族导演哈·克尔瓦瓦茨(Hajrudin Krvavac,1926-1992)在南斯拉夫分裂内战的萨拉热窝围城中,因心脏病去世。

        克尔瓦瓦茨擅长借鉴好莱坞西部片手法,在六、七十年代拍摄出取材于“二战”时期反纳粹地下斗争的“游击队电影”,开创熔娱乐性与政治道德教化力量的“红色西部片”风格。他的“游击队三部曲”中,除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1969)在中国也鼎鼎有名,尤其片中插曲《啊,朋友再见》(本是“二战”时意大利游击队传唱歌曲)。《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有清真寺屋顶的枪战,钟表匠牺牲时群起的白鸽(比吴宇森《喋血双雄》中教堂白鸽场景早了十几年);穆斯林聚居区此起彼伏打铁声是被占区人的愤怒抗争……有奇观,也动人心弦。有朋友最近去萨拉热窝寻访片中遗迹,说山坡俯瞰,多了一整坡的新坟,感慨系之。

 5 )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老电影中有许多难忘的记忆和故事,前南斯拉夫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就是其中的经典.影片讲述1944年冬天,发生在南斯拉夫土地上的一场英勇感人的国家保卫战。这个片子我已经忘了看了多少回了,总之就是好多遍,之后还反复聆听过电台的"电影录音剪辑",以及研读电影连环画也就是小人书.当年极其崇拜瓦尔特,记得我爸去上海还给我带了件流行内地的"瓦尔特"服,也就是斜纹华达呢便西装,外贴口袋的那种,我得意坏了,爱不释身,中学毕业照都是穿着该衣照的。故事主要围绕真假瓦尔特的斗争展开,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不亚于今天的《无间道》。 提到谢德,不由自主地就想到了那句接头暗语:“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来了!”非常有诗意的一句对白,就连敌人的奸细也这么由衷地感慨。这句台词的经典程度实在相当了得,是在革命电影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台词之一。在电影中,这句话也极大地起到了渲染情绪的作用,仿佛暗示着一场大规模的行动即将上演。暴风雨来临前,总是这样的不得宁静吧。这句话一度成为我和同学们见面的问候语以代替之前的“你作业写完了吗”。还有当谢德意识到只有自己的死才能帮瓦尔特脱险时,他静静的把后事托付给徒弟。我要走了,肯姆。-----你要去哪?---去找我的归宿,天黑之前我还没回来,你就把这钥匙交给我弟弟。----要我向他说什么吗?--不用,他会明白的。---我能为你干点什么呢?---不用,你好好的干吧,要好好的学手艺,一辈子都用得着啊,不要虚度自己的一生。 还有他在广场上和伪装成地下党的特务接头后,说的那句话:瓦尔特托我给你带个话,------什么话?对你我都是最后一次! 谢德最后中弹斜倒在广场上白鸽纷飞的场面印象太深了,以至于我后来怀疑吴宇森是受这个电影的启发而在自己的电影不厌其烦地用白鸽向《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致敬。 摄影师 地下党员 吉斯 吉斯是个很搞笑的人物,很多笑料都是因吉斯而产生。地下党与吉斯接头的暗语是:我要放大一张我表妹的照片。还有在被德军士兵被搜查出藏在烟筒里的冲锋枪后质问他时,吉斯答道:这是放大机。还有当吉斯痛斥叛徒弥尔娜的同时,一记又一记响亮的耳光,直打得弥尔娜灰头土脸,狼狈地蜷缩在墙角,我心里涌起的那种痛快淋漓感觉——那耳光,一记接一记,打得真是漂亮!还有一个感觉,我一直觉得这个松长得特象中国的郭凯敏。 忠诚的游击队员 布尔吉 “阿------兹-------拉!!别过来!” 布尔吉和谢德的女儿阿兹拉是对儿情侣,2人在夜袭中双双牺牲,同时还有其他地下党员也一并牺牲。第2天,数十具尸体停留在广场。盖世太保设局示意让亲属去认领这些尸体,却悄悄通知德军谁上前认领便消灭谁。于是那句“萨拉热窝的公民们,德军司令部最后一次向你们宣布公告:死者父母或亲友,快来认领尸体。”也被我们传诵。游击队员相互传递着信息,绝不能上前认领,宁可忍住悲痛,也不能让敌人阴谋得逞。然而,老钟表匠却再也无法看得自己最心爱的女儿躺在敌人脚下,独自走了上前。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瓦尔特和其他游击队员集体跟了上去,然后是其他的……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勇敢地跟着走了上去。面对着坚强勇敢的人民,纳粹胆怯了,只得宣布退场。 党卫军上校 冯。迪特里施 电影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说错了,上校冯.迪特里施已经到达萨拉热窝!” 这是影片开头萨拉热窝的德国国防军开会时主持军官所说的一句话。冯-迪特里施是党卫军上校,在围剿游击队行动中名声显赫,属于德军清理占领区游击队等抵抗力量的超级王牌。为了对付瓦尔特,德军被迫召回在挪威的冯-迪特历斯,由此可见纳粹对以瓦尔特为首的游击队员的重视程度。这句话刚说完,电影“瓦尔特保卫萨热拉窝”这9个大字便出现在银幕正中,伴随着激动人心的电影配乐,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就这样开始了。 片名和演职员表完了后接着就是纳粹军官冯·迪特里施对他的手下比肖夫上尉远眺萨拉热窝城,有如此对话:“啊,一座很美丽的城市,比肖夫”“----是啊,可是并不平静,该是让她平静的时候了。” 在影片结尾,还是这位冯·迪特里施军官——当时他已经被撤职——指着壮丽的萨拉热窝,却对陪他返回的同伙哀叹地说:“唉,太有意思了,我来到萨拉热窝就寻找瓦尔特,可是找不到。现在我要离开了,总算知道了他 ----你说瓦尔特是谁?请告诉我他的真姓名 。 ……我会告诉你的。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德军上尉 比肖夫 年轻帅酷的德国军官,尤其是德国军服简直帅到不行,自小到大我始终觉得德国军服是最酷的正装型军服,而美国军服是休闲类军服里面最酷的. 裁缝店老板 叛徒 米尔娜 关于该人最经典的对白是发报那段儿:肖德尔呼唤康德尔,肖德尔呼唤康德尔,今晚在破砖窑见. 关于"劳费尔行动" 火车运伤员是骗人的,用卡车把伤员来回来,再把火车开到油库去装油,用油支援A军团的装甲部队,这就是所谓的劳费尔行动! 其中还有个精彩段落:一群准备投奔解放区的游击队员被“德军”拦截,一名“游击队”情绪激动地对“德军”说,我是党卫军少尉,你们犯了严重的错误!“游击队员”告诉“德军”,他混在真正的游击队中,准备把这些人诱骗至德军所在地,任何人都不准拦截他们。“德军”表示你把我们的人名单列出来,我把游击队员全部逮捕。当“游击队员”把党卫军名单交给德军时,他这样说道:"拿去吧,除了这5个人之外,全是游击队员,你可以枪毙他们!"   “党卫军少尉先生,我要做的,恰恰相反!”   (呆滞)   “原来是这样……干得真漂亮。”   原来“德军”都是游击队员假扮的,游击队知道内部有叛徒,故意将计就计,泄露假情报给敌人,而敌人,果然中计!当假扮德军的游击队员说出那句“党卫军少尉先生,我要做的,恰恰相反!”时,真是太舒坦了!临了,他还说道:"马里士,送他们到解放区去,你们可以唱着歌走,德国人已经下了命令,任何人也不敢阻拦你们的! "

 6 ) 电视剧版本《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 (1974-TV )哈·克尔瓦瓦茨南斯拉夫20世纪60-70年代的游击队题材电影最著名导演之一

之一Diverzanti ("The Demolition Squad"),夜袭机场 1967

之二 Most ("The Bridge"),桥 1969;

之三Valter brani Sarajevo ("Walter Defends Sarajevo"),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1972

其中《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1972年电影版本IMDB评分:8.2/10

//www.imdb.com/title/tt0069452/?ref_=nv_sr_2

电视剧版本《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 (1974-TV Series )

//www.imdb.com/title/tt0459723/?ref_=ttep_ep_tt

IMDB评分:8.6/10

导演: Hajrudin Krvavac克尔瓦瓦茨

编剧: Djordje Lebovic乔尔杰·莱博维奇

主要演员表:

Velimir 'Bata' Zivojinovic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Valter 瓦尔特

Ljubisa Samardzic留比沙·萨马季奇 ... Zis 吉斯

Neda Spasojevic内达·斯帕索耶维奇 ...Mirna 米尔娜

Dragomir Bojanic-Gidra德拉哥米尔·保杨尼奇-基德拉... Kondor 康德尔

Slobodan Dimitrijevic斯洛普丹·迪米特里耶维奇 ...Suri 苏里

Hannjo Hasse汉约·哈塞... Von Dietrich 冯·迪特里施

Rolf Romer罗尔夫·罗麦尔 ... Bischoff比肖夫

Rastislav Jovic拉斯蒂斯拉夫·约维奇..... Policijski agent 盖世太保

Relja Basic雷利亚·巴希奇 ...Obersturmführer, vodja ubacene grupe 党卫军中尉 插入组的领导者

Zlatko Madunic兹拉特科·马图尼奇...Policijski agent 盖世太保

Igor Galo伊格尔·加洛 ... Malisa马里施

Rade Markovic拉德·马尔科维奇 ... Sead Kapetanovic 谢德 卡佩塔诺维奇

Pavle Vuisic 帕夫勒 乌伊西奇... Otpravnik vozova 火车司机

Wilhelm Koch-Hooge威廉·科赫·胡格 ...Potpukovnik Hagen 哈根中校

Stevo Zigon斯特沃·齐冈 ... Dr. Miskovic 米斯科维奇博士

Vojislav Miric沃伊斯拉夫 米利奇... Ivan 伊万

Rudi Alvadj鲁迪·沃勒尔 ...Schindler 钱德勒

Herbert Köfer赫伯特·科菲尔 ... Njemacki general德国将军

Husein Cokic侯赛因·科基奇... Pavle, 帕夫莱 clan laznog komiteta

Dragan Stipic德拉甘·斯蒂皮奇... Kemo 凯莫 钟表师urarski naucnik

Jovan Janicijevic-Burdus 伊万·严尼奇耶维奇...Josic 约西奇

Etela Pardo埃特拉 帕尔多...Azra 阿兹拉

Vladan Holec弗拉丹 霍勒...Brzi 布尔齐

Demeter Bitenc德米特 比特兹...Pukovnik Wansdorf 万斯多夫上校

Axel Delmare阿克塞尔 德尔马雷...埃德尔中士,车站主管 Narednik Edel, nadzornik stanice

Andrej Nahtigal 安德烈杰·纳洪蒂加尔... Hubert 休伯特

第一集Lazni komitet《假委员》时长:00:39:15'

第二集Podzemni front《地下阵线》时长:00:38:43'

第三集Klopka za Valtera《陷阱》时长:00:42:03'

第四集Operacija "Laufer"《劳费尔行动》时长:00:43:04'

类型:战争

国家:南斯拉夫

语言:塞尔维亚 - 克罗地亚语

发行日期:1974年3月28日(南斯拉夫)

集数:4集

颜色:彩色

剧情概要:

该片讲述了游击队长瓦尔特(皮老特)凭借个人出色的谋略在萨拉热窝地区

与众多英勇的游击队员一起抗击德军的故事。

 短评

瓦尔特好帅,穿什么衣服都好帅,假扮成德军军官尤其帅,比电影里其他真的德军军官都还要像。瓦尔特是一个人,瓦尔特也是一座城市,那些捍卫着他们的城市的人们都是瓦尔特。

5分钟前
  • Marty McFly
  • 还行

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这样的理念决定了这部电影走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群戏路线。本来这是个融合谍战动作悬疑等多种精彩元素的好题材,围绕真假瓦尔特的锄奸与反锄奸也是颇具看点,但导演把故事拍得太散,更像是一个系列剧的精编版,丝毫没有连贯性,也许是我们被好莱坞的经典谍战片给惯坏了吧。

6分钟前
  • deus
  • 推荐

这是我看过最多次数的电影,熟悉到台词能接上的地步。第一个阶段是幼年被洗脑,因为C6的流金岁月,我家每周都会看这样的主旋律作品。它会导致在家里,我爸和我对暗号:请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阶段二:我开始被老游击队员的献身所感动,确实有人为理想去牺牲。阶段三:我开始反思当初那个南联盟去哪了

7分钟前
  • Jay
  • 推荐

导演哈·克尔瓦瓦茨为穆斯林,借鉴好莱坞西部片手法,开创好看又有政治道德教化力量“红色西部片”风格。片中在清真寺屋顶的枪战,及钟表匠牺牲时群起的白鸽(比吴宇森《喋血双雄》早了十几年)。此起彼伏的打铁声是被占区人的愤怒抗争。可惜导演1992年因饥饿/心脏病故去于内战的萨拉热窝围城,历史悲

9分钟前
  • 黄小邪
  • 推荐

7/10。当年的译制水平无论音色还是性格,都恰如其分,对此深表敬重。论影片对于文革结束后中国战争片的借鉴意义上,也不可小视,它生动地将扮演元素植入革命战争片,游击队变装成德国军官抓捕自己人演戏,而德国间谍也混入游击队、相互扮演各种职业和顾客。那些普通的铁路工作者、医护人员、游荡在大街上的民众,他们用买报、卖花来传递信息和接头任务,挂钟里藏着发报机或枪支,都在用生命掩护着游击队的行动,譬如弄坏手术室的灯泡把被俘的游击队和尸体调换,孩子们拥挤进博物馆阻扰特务的跟踪,老人和假扮学徒工的游击队一起敲打锅碗瓢盆躲避德军的搜寻,最震撼的场面不是列车油箱炸毁的火爆特技,而是钟表匠平静地跟徒弟交代后事,前往清真寺破坏刺杀瓦尔特的陷阱,一群腾空的白鸽着力渲染了这场无言的牺牲,但就全民抗战模式而言,美学享受并不多。

14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印象最深的,是钟表匠和走向前的萨拉热窝市民。情节够曲折,老虎、曼纳、团长、霍夫曼、班比诺、猫头鹰,桥的演员有点多。萨拉热窝这上坡下坡说是过去的青岛我也信233 看了2005年南斯拉夫电影那两集《电影传奇》(强烈推荐),小时候的编剧被学校里驻扎的德国伤病拽住,导演92年就在波黑战争的时候去世了,演员们也因为政见不同多年不来往了。

17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推荐

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22分钟前
  • 艾弗砷
  • 力荐

南斯拉夫版铁道游击队,整个故事讲得很缜密,“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缺点体现在装备上,虎式是T-34,猎豹是SU-85

26分钟前
  • 格瓦拉
  • 推荐

非常经典的谍战片,悬念丛生,一开始是“小组里谁是间谍?”,后来是“到底谁是瓦尔特?”,不过最后瓦尔特是谁,随着电影的深入,已经完全不重要了;还是德国军官总结得好,“这座城市就是瓦尔特”!当萨拉热窝所有的普通市民一起站出来的时候,就是红色电影最动人的时候。根据这部电影在70年代国内受欢迎的程度来看,它是不是全世界观看人数最多的战争片呢?

2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对话简洁利落,行动干脆敏捷,有着不可阻挡的生机、那种为了明天为了希望的豪情。重复出现的主题音乐让人心动。纳粹军官引用的诗句与最后的感叹“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将城市空间、小写与大写的主体连接在了一起。

29分钟前
  • xīn
  • 力荐

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32分钟前
  • 引领村里的潮流
  • 力荐

1973年公映,才4岁,我是天才。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为了这句话,我第三次看,南斯拉夫民族把浪漫阳刚柔和在一起,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差距那时候就存在了。对那时期的电影,我几乎不敢感动,只有崇敬,虽然钟表匠父女这次让我落泪,绝美的音乐…2012年3月10日,上次是2003年底。vcd。

36分钟前
  • 陶子冬
  • 力荐

妈妈说起这部电影,眼神都会亮起来

38分钟前
  • 力荐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40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43分钟前
  • scarllet
  • 力荐

冯巩的一个相声里自称冯-迪特历斯,这是个老梗

48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52分钟前
  • 卢十四
  • 力荐

全世界大概都知道这片子在中国爆红哈哈哈。1973年北影厂译制(译制导演凌子风,配音包括葛存壮、于蓝等),文革后期的“社会主义商业片”巨制:战争片-革命历史题材,但同时又是地下工作者/反特片,以及南斯拉夫语境中的“游击队电影”类型。毫无障碍地可以被中国观众理解(“德国侵略者”“铁道游击队”“反特片”)且提供巨大的观影乐趣(尤其各种“对暗号”→“智取威虎山”)。必须被续进中国电影史脉络!

5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59分钟前
  • 二嗲萌
  • 力荐

我的有一部“地理旅行片”,不带有任何配音怀旧情结,反倒是直至去了萨拉热窝后,才找出来看。它并非我所关心和了解的萨拉热窝,却反倒因这种差异,超越了本已遍布荒诞仇杀故事的真实城市本身,带着那些我从“美好药店”及老式小品里习来的听觉记忆碎片,将这座故事之城再赋予一层迷雾。

1小时前
  • seamouse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