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

剧情片大陆1983

主演:沈洁,张丰毅,张闽,郑振瑶,严翔

导演:吴贻弓

 剧照

城南旧事 剧照 NO.1城南旧事 剧照 NO.2城南旧事 剧照 NO.3城南旧事 剧照 NO.4城南旧事 剧照 NO.5城南旧事 剧照 NO.6城南旧事 剧照 NO.13城南旧事 剧照 NO.14城南旧事 剧照 NO.15城南旧事 剧照 NO.16城南旧事 剧照 NO.17城南旧事 剧照 NO.18城南旧事 剧照 NO.19城南旧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4 16:06

详细剧情

  本片根据林海音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  小女孩林英子(沈洁 饰)住在五十年前的北京南城,在他们家院子附近住着一个疯女人秀珍(张闽 饰),秀珍的丈夫因参与学生运动被杀,孩子也不知所踪,因此落下了疯病,时常把英子当做自己的孩子“小桂子”看待,英子也喜欢秀珍,答应帮她找回小桂子。英子有个苦命的小伙伴妞儿,学戏时常遭干爹打骂,英子偶然发现妞儿有小桂子的胎记,帮助她们母女相认。英子上小学后,一家人搬到了厂甸。在家门口荒废的院落里,英子发现了一个小偷(张丰毅 饰)藏赃的草堆,小偷为了供弟弟读书只得干不光彩的勾当,英子却不把他看作是坏人。不久,女佣苏妈返乡,父亲去世,英子的童年,彷佛一下结束了……

 长篇影评

 1 ) 社会背景下的亲情与分离,考试用文

社会背景下的亲情与分离

                     ——浅析《城南旧事》

影片《城南旧事》是一部流露着亲情与分离的电影,影片并没有让人心魂驰荡的梦幻色彩,但是以一种趣味横生的猎奇性,一种平实而又能抓住人心的镜头,向人们讲述着一段城南旧事。一个神志不清的女人,一个弄得满城风雨的小偷,一个跟随多年的佣人。导演巧妙地用三个不同的人物把影片分成了三个部分。

《城南旧事》用一个小女孩为线索,用它的眼光去看待当时的社会。她是在无法分辨人世间善于恶的情况下对人性的审视。用敏感的心,真诚的眼神为人与人之间搭建了一座心灵的桥梁。影片每一部分既能独立成篇又相互影响和关照,社会背景下人们的遭遇贯穿了整个影片,深深牵动着人们的内心,故事背后不仅流露着亲情,而更多流露着观众对社会的思考。

影片讲述着一段发生在老北京成立的故事,小女孩英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与神志不清的女人建立了深深的友情,牵引出了女人神志不清的原因和她丈夫的死因还有他的孩子妞。搬家后遇小偷,无意间在别人认为鬼屋的院子里认识了他,再次牵引出了各家被盗的原因,和他偷盗的原因,他并不是好偷而是为了生存,为了弟弟的学费,家中佣人对英子和他弟弟如亲人般的照顾,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佣人儿子的死和女儿送人而生死未卜。雪上加霜的是英子父亲的死,为观众呈现出了一段亲人离别与亲情流露的故事。

社会黑暗带给人们更多的是痛苦,导演巧妙的利用小女孩为线索与生活在社会黑暗中的人做了鲜明的对比。在黑暗中与英子对话的那两场戏中,虽然黑暗中看不清人物,但是在双方的对话中知道,妞经常被父亲打,而且打的是浑身是伤。雨天的夜里受尽家里痛苦的折磨后跑到了英子家,导演正是用英子的家庭生活与妞的痛苦遭遇做对比,来展现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呈现出了让人们反思的韵味。加上弄得满城风雨的小偷再次呈现出了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他并不是为了头而去偷,在英子与他在鬼屋第二次对话的那场戏中,让观众明白了他不是好偷而偷,是为了生存,为了他弟弟的学业而去偷,是这个社会让他走上了不归路。

亲人是人生活的精神支柱,亲人的离别带给人的不仅是悲伤,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折磨。导演利用亲人的分离,来解释人性真实的一面。在神志不清的女人秀娟给英子讲他孩子故事还有见到自己亲生骨肉后带孩子找父亲的那两场戏中,秀娟对孩子的思念是导致神志不清原因,指着画上的小孩对英子说是自己的孩子,对英子的疼爱体现了一种失去孩子后的母爱,对英子的嘱托:“见到俺家小贵子别忘了领他回来”,导演用这一句简单而又朴实的话语,体现出了亲人在一个人心中的地位,是她继续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在家里佣人喂弟弟吃药,病房与爸爸的对话,佣人让英子代替写信,家里佣人孩子死后她两口子在院子对话,还有影片结尾在爸爸墓前与佣人分别的五场戏中,弟弟对佣人的依靠,表现出了亲人之间的难舍难分之情。孩子死后说“不回去了,回去也没什么意思孩子都死了还会去干什么。”充分体现出了亲人是她生活的精神支柱,一个月一个月往家寄钱,让英子写信时,那心疼自己孩子的话语,深深牵引住了观众的心,让观众也能体会到她的那种母爱。在爸爸墓前几个学生的悼念然观众明白了,他的爸爸是个革命人士,为了使这个社会得到光明而一病倒就没在起来。导演利用墓前与佣人分别的镜头来衬托人的心中的那份真情,此处导演用得恰到好处,升华了影片的故事情节使观众引起共鸣。

影片中视听语言的运用,是影片更具活力,提升了影片的档次。小偷被抓走后导演以声音先入的手法把镜头拉到了教师,用镜头语言表达出了英子的伤感的心情。影片中主题曲《离别》的运用,烘托了整个影片的氛围和人物内你情感的真情流露。每次悲伤后,主旋律音乐的响起使观众感同身受,让观众在音乐的背景下体会到故事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从而吊起了观众的味口。影片结尾两个长镜头的运用加上主旋律音乐充分烘托出了主人公当时的分离情感,点到了影片亲情背后的离别这一主题,并且控制了影片的节奏,导演在此下了大功夫。影片第一部分,四个打水人镜头的运用,在影片中起到的转场作用,为影片的第一部分划分了结构,使第一部分更加条理清晰。街上游街的学生与神志不清女人屋里杂乱的书籍相对照,导演利用这些客观东西来表现故事主人公的家庭背景。

进入{城南旧事}我们看到的是社会的黑暗,亲人之间的真情和分别后的那份惋惜的情感,平实的镜头语言,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动人的故事情节打动着每个观众的心,影片不仅给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还留下了对社会的反思。

 2 ) 《城南旧事》:电影的诗性

   《城南旧事》:电影的诗性

   盘小瓠

   电影《城南旧事》(My Memories of Old Beijing)改编自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自传体小说,由吴贻弓导演执导,于1983年上映,电影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的肯定,在一系列国际电影奖项上也有所斩获。

   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在北京城南居住期间的几段童年回忆。民国年间(1920s),小英子随父母迁到了北京城南居住,并且在那里长大。七岁的小英子是个聪明活泼又勇敢的姑娘,有着一张俏皮嘴巴,很善于交朋友。在第一段回忆里,小英子结识了大家都不敢接近的“疯女人”秀贞,被秀贞先是当做自己遗失的孩子小桂子,而后又和秀贞成为了朋友。她还有一个好朋友——妞儿,是一个不受养父母疼爱的遗弃儿,一直希望逃离养父母的桎梏,得到自由。在秀贞准备“逃往”天津的时候,小英子认出了妞儿就是小桂子,并促成了母女相认。然而,结局却让相认的温馨维持了仅仅一幕,英子目睹了母亲带着孩子最终丧生于奔腾的火车之下,而后她晕厥在了暴雨之中。第二段回忆里,英子在一次捡球经历里结识了一个把北京城南闹得鸡犬不宁的小偷,小偷是她学校里高年级学生的哥哥,爲了家庭生计不得已而行窃。在英子一次无意的泄露行踪后,小偷被便衣发现并被警方逮捕,最终在英子的目送下走向了不归路。最后一段回忆说的是英子家来自农村的保姆宋妈,家里的男人无用,死了儿子,送了女儿却一直不敢告诉她,直至影片最后,得悉真相的宋妈几近崩溃,最后随着男人回乡里寻找渺无音讯的女儿。影片还提到了英子善良正直的父亲的生病与去世,其实也是小英子童年记忆里极为重要的一笔。

   整部影片基本忠于原著,在小说分段式的叙说上做了有效的电影化处理,以时间为剧情的逻辑主线,很好地叙述了几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故事不复杂,结构很清晰,这些“简单”的背后是整部电影操作上的困难。如何把一部“并不复杂”的电影拍好,是这部影片试图为我们解答的问题。

   首先是利用对场景和台词的有效驾驭来深挖电影背后的历史文化元素。电影叫《城南旧事》,除了旧事本身,到底还有什麽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老北京城南所独有或应有的呢?电影开场,我们便看到了驼队,看到了卢沟桥,从第一眼开始,我们就随着驼队进入了老北京城。随后见到的古井,打水人,逗孩子们发笑的留声机,黄包车,胡同,枪决游街,小贩,王府的红墙,煤油灯和电灯的共存,五色旗,集市,世界日报,成绩单以及父亲去世时的秋日红叶等等,种种细节都深埋着浓浓的1920年代的老北京味,一切拿捏得恰到好处,融入了剧情之中,让我们在聆听故事的同时,默默地感受着老北京的气息。影片对台词也下了一定的功夫,很多时候人物一张口,我们便知道他们是北京人,这既有赖于京片子较高的辨析度,也有赖于导演细心的安排。我们常说,电影是文化的载体,一些糟糕的电影,其对于载体的认识就仅限于口头上的说教或一两件糊弄人眼球的物件的把玩,以至于电影本身时常陷入文化的虚无之中,甚至闹出了唐朝人说宋朝事,明朝人用清朝物的笑话来。在电影工业高度发展的今天,一切场景和道具都被编排好和分类好,它们无需再被拾掇,只需在某一个条目被激活时心不甘情不愿地出现一下就可以了。电影人在享受其中便利的同时往往丧失了用心做电影所应有的细致,而这种不细心的后果,往往是糟糕的电影呈现。

   然后,我想详细地谈谈本片的叙述技巧和情感输出,这里必须把它们作为整体进行评述,下文会有论及。

   电影《城南旧事》和原著一样,以小英子的视角为切入点,来讲述几段故事。电影的叙述非常的舒缓,整部影片,哪怕是冲突最为紧张的母女命丧火车的情节都没有用太大的力度去渲染,一切都在平和中推进。这样的舒缓与女主人公一点一滴地在深挖半个世纪前那段童年回忆的节奏暗暗切合,在不制造大冲突的叙述环境里,依然给观众极好的观赏体验,我们似循着女主人公的思绪,在展开的时代画卷里,寻找被遗忘的记忆。舒缓的同时是相当一部份画面的留白,镜头里是美好构图下的北京城南场景,没有主角,没有对白,没有冲突,这正暗合人类回忆时的真实体验。往往我们记住的就是这样一个场景,场景里面有人,但具体已经不知道是谁,场景里面有风有雨有雪有大太阳,可我们也想不起具体的温度,唯有情感默默地寄托着。而关于童年的回忆,往往重点处变得格外的鲜明,乃至于艺术夸张,模糊处变得模棱两可,成爲了我们可以自由补充的空白。影片里几个重要的冲突处,英子都似旁观者一般存在,她盯着世界看,她没有在唱歌,没有在说话,没有激烈的表情,到底是回忆中的自己愕然,还是现在的自己情感复杂得无以言表,导演保留了女主人公这份淡淡的迷茫。影片多处运用到了复沓,水井打水的画面出现了三次,学校铃声响了三次,送别的乐声奏起了数遍,在不用任何言语的情况下完成了时间的推进和剧情的衔接,其实也默默地暗示着英子的长大。从冬雪皑皑到秋天落叶红,小英子度过了最为难忘的一年。

   影片的情感输出和其叙述方式相映成彰。如果说叙述是舒缓的,那么情感就是委婉而含蓄的,这种委婉含蓄在场景配乐的渲染下大大提升了艺术感染力,形成了本片独特的审美意趣。先是小英子认出妞儿就是小桂子那段,妞说完自己身世后,两个人相顾无言而只有雨声雷声没有断息,这巧妙的留白让我们彷彿听到了两个孩子心灵的颤抖。小偷被抓那段,镜头拉远,配乐响起,枯藤老树昏鸦,悲剧的结局在声画中被勾勒,我们不禁在心中凝鍊起一份凄凉。而宋妈得知真相那段,男人大口大口地抽着烟,宋妈无声啜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情景。随后宋妈麻木地抱着英子的那段,沉寂得让压抑的氛围进入了每个人的心间,直至校园钟声响起,才回到了电影之中。影片对于情感的把握始终落脚于英子的理解,“我分不清海跟天,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其实是用孩童的迷茫来控诉时代的荒谬。

   电影的开场是苏轼的词作《江城子》里的名句:“不思量,自难忘”,这让我迅速联想起其上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林海音女士生命的前五十年,神州大地正在种种革命的浪潮席卷之中,无数个大事之间,往往就是生死两茫茫的怅然,五十年生死迷途迈过了,回首最为牢记的反而是童年时发生在北京城南的那些事、那些人。这种对于老北京城和对于童年回忆的强烈追思,需要电影以极具感染力的艺术表达去应和。而电影《城南旧事》正是以诗歌和散文的态度自我约束,完成了对这样的情感最好的表达,我在其中,看到了电影寻求诗性的可能。诗性是真诚的,激烈的,美的,而与此同时它和虚构的,舒缓的,残酷的又毫不冲突。它是用人性的真诚,激烈与美去冲击记忆的虚无,日常生活的平和与社会现实的残酷。本片用演员质朴的表演,场景的写实,配乐的切合,剧情设置的合理,以及技巧的巧妙运用达到了这样一个诗性的境界,难怪有人说《城南旧事》是中国第一部散文电影,在我看来,它更是一篇用中国式的电影语言写成的散文诗,为中国的电影拍摄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说了那么多,《城南旧事》给我最为震撼的地方还是老电影人对于电影制作的用心。思想,价值观,世界观都可能桎梏于时代的限制,唯有用心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优秀背后不变的法则,而这或许正是当下华语电影最为缺失的环节。最后附上弘一法师的《送别》,感谢这样一部好电影的诞生。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3 ) 不思量,自难忘

我所经历过的许多大事,都淡忘了。而这些童年的琐事,无论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却永久、永久地刻印在我的心头。
                                  ——题记

那漫长的驼铃声在童年的小路上飘荡,一次又一次唤醒我沉睡的记忆如蝶翼般轻颤。英子甜美又短暂的童年在回忆中愈显出一种忧伤的幸福。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城南旧事》这本书,那名字很有种老奶奶说故事的感觉。那是千僖年的春天。关维兴给书上画上了很美的水粉插图,英子的童年就栩栩如生地在眼前展开。

一年后,作者林海音逝世。那一年我十岁。每一次重读她的故事,都像是童年再一次在心头回放,流淌着淡淡的哀伤和不舍。

比起画面,文字有时更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每个人看到的画面都各不相同,文字便给我们心里留下了一角供自由想象。

曾羡慕那些在古老的小城里长大的孩子。纯净无邪的童年,有北方高大的针叶树和土灰色的墙,还有蛋黄一样的冬阳懒懒地挂在树梢。孩子的脸冻得发红,在简陋的操场上奔跑叫喊,教学楼的墙上挂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格言,用漂亮的小楷书写。像电影的画面,镜头就慢慢拉向远方的路,骑自行车的人,铺了瓦片的平房,热气腾腾的蒸笼和包子……一种恬淡又市井的感觉便油然而生。那是英子的童年。各种各样的人和事都在她纯净的心灵里过滤成动人的谜。

她有许多迷惑不解的事情,它们都将在时间里被一一消融。经过的却是童年里永远无法重拾的记忆。

北京的气息是特殊的。一种说不清的历史沉淀给人一种归属感和安稳感。那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从一个小女孩天真澄澈的眼眸里望出去却依旧不失甜美温情。那是典型的老电影——浓郁又朴素的色彩,狭窄的街道,吆喝的人群和放学的孩子嬉闹。我们在不断的告别与相遇中成长,身后是再也回不来的童年时光。

爸爸的花儿落了,英子也被迫长大了。谁又敢说自己不是这样地长大的呢?

后来读到林海音的散文,大多都流露出对老北平浓郁的思念。思念北平土话,思念干燥的冬天,思念胡同里的吆喝声……那是个尖锐的时代,学生出红差,为了生计而成为小偷的人,卖子鬻女的穷人……然而英子却说,人太多了,好人坏人,我分不清——就像分不清海跟天。

故事里感人的又岂止是乡愁,更是那对消逝的时光里人和事浓浓的思念。

秀贞和妞儿在大雨中消失之后,在人力车上爸爸说,过去的日子就过去了。

一切都恍惚得像一个梦,无处追寻却又引人牵挂。古说“哀而不伤”,用在这种情绪上尤为恰当。如秀贞对英子说的,缘分,你明白吗,缘分。

有人说,秀贞带着妞儿逃走的夜晚,被火车轧死。然而我是许多年后才知道这个说法的——我一直以为,秀贞和妞儿会远行他方。当她想起妞儿的父亲,也许早已不在人世的北大学生,总会浮现出羞怯又向往的笑容……

提到童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觉和画面浮现。而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已远远失去了乡间的小溪和热闹的新年,那温情欢快的童年往往寄托于一个符号,符号在岁月和时代的河里已消隐不见。美好的时光支离破碎,直至只剩下回忆把它们的缺憾一一填补。

我是个没有故乡的人。便总把记忆里最向往认可的那一部分,认作故乡。那是童年最温柔甜美的一个梦,梦里米白色的小花被夏风一阵阵卷落,小凳子上的凹陷纹路我都还清楚。我坐在那里读绝句律诗,声音忽高忽低地就走了神,看外婆依旧纤细柔软的手拨弄她心爱的花花草草。——童年无声地滑过,氤氲着雨后微湿的梦。玻璃窗上水雾迷蒙。墙角剥落露出雪白的石灰,一块一块。江南是柔曼多情的风和剪不断的丝雨如烟,如一幅轻缈的水墨画,就这样不经意地泅进我不眠的梦中。

就当我唤你为故乡,在此后迷失的喧嚣年华里它在生命中细碎地轻响。

夜里乌蓬船的影子在光洁如镜的水面上穿梭,船橹忽地就摇碎了水中皎洁的明月,碎成一片银光。我趴在船头看,往往看着看着就睡着了。醒来已是晨光熹微的早上,外婆在床前梳头。那满头的银发流淌如一条奔腾的瀑布,想来她的青春年少也曾闪烁明亮。

而如今这若有若无的惆怅,被时光凝成一阵淡淡的气息,如影随行般提醒我是个没有归属感的人。不解乡愁,没有烈酒般的思念,没有字字珠玑声声血泪的痴情,却戒不掉那烟雨迷蒙的画面,每一次回想时,都在梦里静静地回放,黑白而无声。似一个前世的咒语,悄悄地将思念弥漫,缠绕了又缠绕。

记忆如一幅清秀空灵的山水画,却被一抹明艳而活泼的色彩冲开了一层若即若离的水气。如小鹿撞进心里,我突然想起那一道道熟悉的旧墙,班驳在池塘上的树影婆裟。我在那里等待月亮出来,寻找过路旁的含羞草;我倾听过大地通过树发出的每一丝呼吸。这些旧时友撞开我迟钝的思绪,那时的心情便像英子怅惘地望着离去的人们,我们注定无法将时光扭转再重来……

待到白发苍苍尘满面鬓如霜,回忆起那永远无法忘怀的时光,又会有怎样的感伤和幸福。如今想起那过去的岁月和时光,感伤时,便恨不能将一刻钟掰成两刻过,让我把这人世间幸福酸甜都深深铭记。——然而时光毕竟是无垠的呵,我们只是其中一员。

 4 ) 英子的杀伤力,让人不寒而栗

9月14日,第四代知名导演吴贻弓去世。

编剧,电影厂厂长,上海电影节联合创始人,吴老爷子最重视的头衔还是导演。

在他的导演作品中,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城南旧事》。

拿国内外大奖,

深受喜爱,豆瓣8.9分。

一度被认为是中国散文诗电影的巅峰。

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让人影响深刻的还是英子,人美心善,路见不平,出手相助。

思想独立,不被世俗观念挟裹,和有疯女人之称的秀珍做朋友。

胆大侠义,与小偷谈心,成为忘年之交。

爱憎分明,敢于为保姆宋妈鸣不平。

英子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啥叫真正有教养的女子。

且别忙着感动,和英子交往的这些人,都没有好下场。

和英子做朋友,重则横尸街头,轻则监狱伺候。

先说秀珍,至情至性,命运悲惨。

相信一见钟情的爱情,生下的娃被抱走,深爱的人下落不明。

命运悲惨,要么麻木不仁,要么疯疯癫癫。秀珍属于后者,她疯于心碎。

带着疯女恶名,念念不忘的依旧是心上人和亲闺女。

直到有一天,英子告诉秀珍,她的好朋友妞儿,就是亲闺女。

让失散多年的母女相认,英子功德无量。

悲剧的是,就在那一夜,秀珍和妞儿外出坐车,被火车撞死。

英子当然不是杀害母女的凶手,但是她的做法欠妥当。

首先,大雨夜带着妞儿去认清,安全意识淡薄,从她晕倒在雨中就可见一斑。

带着妞儿认妈,没有必要立刻去做,等雨过天晴的大白天更好。

其次,自始至终没有认清秀珍精神恍惚。

秀珍带着英子去赶火车,英子应该阻拦,阻拦不成功,可以告知秀珍家人。

当然,英子还是个孩子,没有足够缜密的思维,始终沉浸在助人为乐的幸福中。

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没有她的疏忽,秀珍和妞儿的命运会是另一个走向。

一句话评价英子,我想说,她是好心做坏事。

英子的另一个朋友是小偷。

小偷被捕,也是英子无意中成为便衣顺藤摸瓜的线索。

从道德上看,英子是无名英雄。

在友情上讲,英子到底还是害朋友进了监狱。

英子强大的杀伤力,连他父亲都没有躲过去。

因为他病死了。

英子去医院看完父亲的这一段戏,拍得好。

父亲问她这段时间英子有没有赖床迟到想逃课。

她回答,自从上次赖床挨了打,再也不会赖床迟到了。

英子一脸笑意说完这段话,而父亲眼中流露出愧疚的神色。

好就好在这个眼神。

从常理看,女儿懂事了,他应该高兴。

然而,他是愧疚的。

这种愧疚至少有两层含义。

其一,预感自己时日不多,无法照顾英子,英子要被迫长大,接受这个残酷的社会。

《城南旧事》中用哀而不伤的镜头展现人生的残酷:无论是秀珍还是小偷宋妈,这些成年人都是在这个残酷生活中摸爬滚打的人。

相信爱情的秀珍,疯了。

小偷没有正经工作,坐牢了。

对工作负责的宋妈,失业了。

其二,它意味着英子要告别童年,学会懂事了。

学会懂事,意味着成长,也意味着英子的童年要消失了。

同名原著就有点睛之语,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英子童年的消逝,和爸爸去世有必然关系。单亲母亲给她的关爱,当然不如父母双全更幸福。

被迫告别童年,对英子来说是一种残酷的人生经验。懂事的英子,要面临各种人世的悲欢,她的童年是在亲朋好友的逝去中丢掉的。

作为疼爱女儿的父亲,他在临终前,会对英子充满愧疚,也是理所当然。

《城南旧事》看似一片纯真的散文诗,却滴滴血泪。

英子在童年时期主动交往的朋友,大多没有好下场,这是人生对人生观的嘲讽。

我们总以为好心做好事,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它就像好人一生平安一样,是一个抚慰人心的童话。

在影片结尾,英子一脸愁容,她终于从一个满脸笑意无忧无虑的小孩,看清楚生活的残酷,变得不爱笑了。

这张脸的变迁也像面临长大时的我们,告别童年时而不自知。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无忧无虑的孩子时,我们已经成为满腹心事的大人了。

 5 ) 《城南旧事》形式与内容重复的咏叹调

(现在来看之前写的东西好烂🥴)

电影因为拍摄要求相比于小说有太多的删减部分但也显得更加的精粹与凝练,当然因为也因为观感需要以及成片效果会增加小说从未提及以及描述的镜头画面以及背景音乐。小说及文学剧本看起来其实略显零散,每个章节其实都可以单独拉开来讲。但导演却采用内容与形式上的重复,将琐事一件件串联起来。电影也主要讲了其中的三个部分:英子和秀珍妞儿的相遇与离别(《惠安馆传奇》)、英子和小偷的相遇与离别(《我们看海去》)、英子与宋妈父亲的离别(《驴打滚儿》部分+《爸爸的花儿落了》)。每一个段落的结尾,每个故事的主角都离英子而去,直到爸爸去世,童年结束了,故事也结束了。

一、印象最深的过渡画面-----“淡淡的哀愁”

在观影中有很多给我印象深刻的过渡画面,可能是因为多次出现亦或是画面使用了一些特效的原因。看完之后发现这些片段的确有说法有讲究。且这些片段大多是原著与文学脚本没有出现但又对故事发展其节点作用的。

电影所表达的故事其实在原小说中整体时间跨度是非常大的,且省略了很大一部分,而在这短短的90分钟里我却并未感受到突兀感和跳跃感,反而感到很紧凑。导演吴贻弓用景别、镜头、角度相同而人物衣着动作不同的,凌晨井台打水以及学堂上课以及操场放学放学的-重复蒙太奇进行过渡,去给我们营造一种生活时间的连续性与流逝性,将影片中表达的看着连续性并不强的一个又一个琐事紧密串联在一起最终完成线性叙事的,给人一个影片中所表达的故事是一个生活整体且更亦共情的观影效果。但影片也正是以一个又一个的琐事从不同角度映射出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风貌。我谨以将对我印象最深刻的穿插在镜头里的“重复”蒙太奇进行一些十分简单的想法的叙述但并不提及主题这种深奥的理解。

⑴英子和秀珍妞儿的相遇与离别(《惠安馆传奇》)

影片从开头的骆驼在卢沟桥上走过的镜头慢慢切到井窝子来展开英子和秀贞以及妞儿的故事。井窝子是一个贴近人民生活与人民息息相关且流动性大的地方,这里记录着发生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井窝子的镜头伴随细微的变化的出现都会让我感受到生活就在眼前,这时间是真实的是流逝的。且井窝子的镜头运用很符合小说故事的叙事发展脉络。英子与妞儿秀贞的相遇相知以及最后与妞儿秀贞分别的场景,导演都把这重复蒙太奇的运用都贯穿始终。

第①处出现在2分40秒 引出英子和秀贞妞儿相遇即该故事(惠安馆传奇)的开端起因

第②次出现在10分57秒 引出英子和秀贞妞儿相熟相知即该故事片段的发展

第③次出现在20分44秒 引出以英子为纽带 秀贞和妞儿即将相遇的再发展部分

第④次出现在27分40秒 引出英子找秀贞,了解小柱子和秀贞身世的故事

第⑤次出现在30分31秒 即将引出故事的高潮部分即妞儿秀贞相遇并逃跑

第⑥次在36分28秒 大雨的磅礴也昭示了妞儿和秀贞故事结尾的悲剧性

P. S.小彩蛋: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井窝子出现后挑水师傅的动作是有连续性的。第一次是打水去,第二次是打水归来。

⑵英子和小偷的相遇与离别(《我们看海去》)

英子在与秀贞妞儿分别的夜晚生了大病,并且秀贞妞儿的死亡,英子一家住进新家,在路上的这片过渡着实让我印象深刻。

这儿块儿伴随着英子脸上持续性的叠印效果,化入又化出一处又一处英子脑海中以往的画面(英子和妞儿玩小鸡鸡玩秋千,秀珍和英子在小跨院交谈,秀珍和妞儿在雨中奔走。),给人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让我们直观感受收到了英子的丰富心理活动。

这儿大量的心理蒙太奇照应爸爸说过“过去的事儿,都过去了,慢慢就会忘记的”之后英子的想法。这同时也引出了英子接下来即将在新家遇到的新朋友及新事物,成功的过渡了影片内容,与此同时伴随着“送别”的歌声背景音,再次渲染了影片淡淡的忧伤与沉沉的相思这一深刻主题。同时这两个故事场景切换的很自然,毫无违和感,没有提到时间变换,却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很自然的生活的变化,这是小说中远远所无法直接感受和体会到的。

因为英子上了新小学,该部分直接以课堂场景切换串起故事发展脉络,以课堂内容英子态度的变换为故事发展新转折点,去讲英子遇到小偷后的内心变化与成长。这部分导演更爱借助以教室画面推动故事发展以课堂声音暗示英子心情。

第①次出现在第一次遇到小偷哥后,那会英子还不知道小偷哥真实身份,还很好奇,上课读着我们看海去,其实也在暗示英子想去看去了解小偷哥那如海般高深莫测的身份以及故事,很期待与小偷哥再次碰面。依然是我们熟悉的故事开端。

第②次是在与小偷哥第二次遇见后,了解了一些小偷哥,很开心,心情愉快唱着歌。引出故事发展阶段。

第③次是在英子偷翻过小偷哥的东西之后加上坊间传闻对小偷哥的身份很疑惑,对小偷哥及其的好奇,在毕业典礼遇到之后想去追问,也自然的引出了后面高潮的情节。

第④次是这个部分结尾的序章,上课英子一人缄口不言直接揭露英子情感。与小偷哥分别后的难过且认识到小偷哥被抓与她有关的自责,且这个镜头结束的画面直接切到了下一故事的开端的画面。

⑶英子与宋妈父亲的离别(《驴打滚儿》部分+《爸爸的花儿落了》)

这个故事依然在新家新小学,所以依然以学校镜头为线串起故事,只不过从课堂换到了操场。操场大景深景物的变化却昭示了故事的发展以及最终结局。

第①次紧接上一次的镜头画面,但自然的引出了新的故事情节,是这个故事开端的第一个镜头。引出宋妈想见儿子的迫切心情。
第②次即引出故事发展到宋妈即将见到儿子的期待与事与愿违真相的沉重打击的高潮部分。
第③次则直接昭示故事的结尾,雪天酝酿着的沉寂氛围,英子要赶去医院看望父母。而操场中间的雪人则有乐景衬哀情的无限意蕴。

最后的英子一家埋葬父亲前的镜头,导演用积累蒙太奇手法和别具特色的配乐,一次又一次宣泄情感,用满山的红叶反衬英子心中无限伤感。让观众的情感随着画面的变换,配乐的渲染直接到达高潮,给人直接性的情感共鸣。这种视听结合正是电影艺术的魅力独特所在。

二、印象最深的声音-----“沉沉的相思”

影片里的音乐基调大多相同,这样的处理,给予听觉上的连贯感和统一感。与画面给人的感觉相一致。那种淡淡的哀愁,深深的沉思随着配乐所表达出来,宣泄着作者林海音一开始就有的着浓稠的情感。让观众也产生共鸣。

在我看文学剧本时,放在卷首唱出海之彼岸人民思念故国心情的歌去没有出现在分镜脚本和电影里。但正是没有直接的唱出这种离愁别绪,才让观众在慢慢的故事发展中亲身体验这种情感,才更好的产生共鸣。

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像这首诗这样在声音上的“留白”。导演将“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这一主题这一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浓烈情感,用留白的方式自然地、朴素地、不露痕迹地传达给观众。英子的每一次成长都伴随着离别,无论是与小偷的离别还是父亲宋妈的离别,每次离别都毫无例外的采用留白的处理,给予大量的空白时间,没有大动作,没有语言,只有两个主人公却都能使观众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绪力量。

英子和小偷分别
英子与爸爸分别

英子和宋妈告别

英子和宋妈告别

在影片中这种“留白”,留下空间去给给观众去想去思,观众自会行脑补上银幕上的那片空白,会心理补偿,用自己的经历、体会、产生于心里的实际感受,去补充画面上没有的景象,这比画面上有的要多得多。

当然,我觉得在留白的同时可以使用一些技法,不一定非要固定机位,像英子和小偷告别时采取英子的主观镜头,用慢拉的镜头运动,使景别逐渐变大,依依不舍就像泪水糊住了双眼。

三、片段分析

这电影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但最后发现不可否认我是一个极其庸俗的人,我全片看下来最想写最喜欢的一段竟然是英子和妞儿玩耍的一段。可能因为这个片段光很足,我喜欢暖色调高亮度的镜头画面。也可能我写到现在太困了想挑个简单的。也可能这个玩耍的镜头组运镜也很简单,我能说下来。无论如何,我就对此简要分析。

这个镜头组一共八个镜头,除了第六个推第七个移,其他全是固定镜头。时长总共35秒。可能是全片最简单的镜头组,可是这也是全片唯一最欢乐的镜头组——两个年龄相仿的女孩子,彼此珍视对方的友谊与相处时光,好不容易坐在一起,享受属于彼此的时光,英子脸上浮现着最开心的笑,没有忧愁没有对他人的思念,没有经历过世俗与人情变故,这段美好的童年时光,可能英子永恒的记忆。

阳光直直地洒在英子脸上,固定机位直观的展现了英子现在的开心与喜悦。一开始就入境的小鸡也是纯真与单纯的代名词。这种纯真与单纯被英子握在手心,暗示着英子饱含着这份纯良本性。这段本在小说和文学脚本并未出现的画面出现在分镜以及影片中,给影片低沉的基调增添了一片颜色。

 6 )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城南旧事》的书是很早以前就看过,然而当时心很浮,也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昨夜在寂静与黑暗中把电影看完,忍不住又翻出书,在台灯融融的白光下重温一遍。一面读书,一面回忆电影中的种种。
    “英子,我是林英子。”英子睁着稚气的眼睛执着地说。刚刚七岁的她,从小随父亲从台湾迁到北平,不停地搬家,在不同的胡同,遇到不同的人与事。大人们都说小孩子不懂事,可小孩子什么不懂呢。英子的眼睛和心那么清明,她什么都明白。她哪里是大人们眼中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呢。
    英子伸出手去捋着秀贞额前的刘海,说:“我喜欢你。”那样柔弱温和的声音,叫人怀疑这是一个小孩子说出的话。可是,不是她这样一个小孩子,又有谁能够对世人眼中的疯子说出这句话来。
    英子惶惶然去问妈妈自己是不是亲生的——这一幕多么熟悉,有多少人小时候没有问过这个问题——因为朋友妞儿说自己不是亲生的。得到确定的回答,她哈哈大笑。
    英子在荒草地里,对为了供弟弟读书而不得已做了小偷的男人说:“我分不清好人与坏人,就像我分不清海跟天一样。”然后,她又欢快地背诵起她最爱的《我们看海去》,明亮的童音明亮的文字叫人心生欢喜。即便幼小如她,也开始懵懵懂懂感觉到人生的复杂与无奈了吧。
    想到泰戈尔的《孩童之道》。
    “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
    他所以永不想说,并不是没有缘故。
    他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学习从妈妈的嘴唇里说出来的话。那就是他所以看来这样天真的缘故。”

    “孩子永不知道如何哭泣。他所住的是完全的乐土。
    他所以要流泪,并不是没有缘故。
    虽然他用了可爱的脸儿上的微笑,引逗得他妈妈的热切的心向着他,然而他的因为细故而发的小小的哭声,却编成了怜与爱的双重约束的带子。”

    孩子是离圣人最近的,因为他们完全不知道世间种种利害。他们懂得各式各样的道理,只是他们不会用世俗世界里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堂里开始唱《送别》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英子捧着成绩单,去医院看爸爸。爸爸重病在床,看着女儿的成绩单,欣慰地笑了,继而问女儿:“这个学期迟到没?”英子说:“自从那次下雨我赖床不去学校您打了我,我就再没迟到过了。打的可疼啦。”爸爸愕然,心里也开始愧疚了吧。可是英子却朝着父亲璀然一笑。即便是挨父亲的打,也是甜蜜的呀。这一幕看得我鼻子发酸。

   然而,上苍太过残忍。爸爸去了,爸爸养的花儿落了,英子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短评

【FIRST青年影展展映】透过刚开始懂事的,好奇心旺盛的孩童视角去看待身边的世态与人物。在天真无邪的眼光下,竟有丝丝缕缕的悲悯与哀怨。让人感慨与叹惋。比想象中还要好太多的片子,好到不像是中国大陆拍出来的。89年后更不可能拍出来了【原来《送别》那首歌的歌词是天之涯,海之角。而不是地之角

7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我分不清海和天,就像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11分钟前
  • shu
  • 力荐

大陆#300,成功认出张丰毅老师!(我的脸盲症有治愈的希望了么?)小萝莉真萌。三段式,微妙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暗流涌动,还有北大的校友。若以[童年往事]作比,本片还是生硬,无怪朱天文极为不喜欢,也正是侯孝贤所谓“大陆第四代第五代有太多的苦难”。片尾那个著名的7次叠化,不过那能叫红叶么!

1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看似儿童片,却是人间真情留无计,今宵别梦寒。小小年纪,却道尽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说不出的天真,却是人世复杂的情感。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英子教人最纯粹的天真善良,实在太美~~~8.5

18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20分钟前
  • Jean
  • 力荐

好悲伤的电影好悲伤的歌,刻下的满是时代的印记。

22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驼铃叮当,不思量自难忘,娓娓道来每一秒悠远又绵长,那里才是再也没有的故乡……一曲长亭外古道边送别了童年,全程泪眼茫茫……@MOMA

23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力荐

当你开始有了牵挂,而别人却被时代洪流卷走,甚至都没能好好告别,这种酸楚和无奈穿透了银幕内外。“我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就像我也分不清海跟天” 北京城南的市井生活娓娓道来,悲伤而明媚。张丰毅的小偷让人离不开眼神~ 记2020SIFF第一场,继《夺冠》相隔187天后再次走进影院。

2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英子一直在相信,也一直在道别,这些人来了又走,在她的心怀里泛起涟漪。上个时代的中国电影,还没有受到编剧的教条主义的浸染,讲故事各有各的真诚,不以结果为主导,不是为了什么,而是本来是什么,就像这部自然的电影,虽然生死离别,感伤不已,但仍是一份情感的真挚与美好。

25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一个孩子眼中的种种离别,犀利而深邃。

30分钟前
  • 徐达多
  • 力荐

2009.7.14看过。非常经典,那张小朋友学骆驼咀嚼时的笑脸成了我童年的可爱女孩标准相。2020.6重看,太有意思了,简直是短片集,三个小故事勾勒出那个年代的人物和记忆碎片,讲得不急不躁,有些东西点到不说破,留下一点点唏嘘,而这种戛然而止没有解决没有交代,不正是记忆中很多时刻的真实状态么。细节丰富,每个人都好看了去了,小英子的衣服换了一件又一件,真是太可爱精致了。

31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中国版的【杀死一只知更鸟】!

3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看到张丰毅出来那一段,我童年的记忆回来了,这片子我小时候看过,只是记忆太过模糊,如今再度重温,看懂了更多的故事,依旧觉得好片子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有所改变,反而经典每次拿来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还有电影里的小英子浑身满满都是戏,演的太棒了。

35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吴贻弓代表作,告别童年的散文诗。1.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成长中无可避免的失去与分离,李叔同[送别]旋律贯穿始终。2.采用分段串珠式结构,融合留白、复沓、象征、反衬等古典手法。3.片头的驼铃水车及片尾的香山红叶。4.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我也分不清疯子和常人)。(8.8/10)

4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离别多……

41分钟前
  • 秋の午后时光
  • 力荐

很难想象文革后这么成熟的电影比芙蓉镇还要早出现一年。郑振瑶全身都是戏,小萝莉太漂亮了以至于张丰毅对她的每句话每个眼神都引来影院内一阵猥琐的怪笑。将来的事就是新家新朋友新学校。那过去的呢?过去的事都过去了,没有意思了,慢慢都会忘记的。抓学生。中产阶级旧中国。没有城墙的民国北京。

43分钟前
  • zitsunari
  • 力荐

中影史:结构犹具独创性,编导排除了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所组成的情节线索,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串连起英子与疯女秀贞、英子与小偷、英子与乳母宋妈3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这样的结构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风貌

48分钟前
  • ZHANGWANHE
  • 力荐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一位上影厂厂长兼上影局局长拍摄了一部台湾人讲述在老北京的童年往事。有意思。上海国际电影节后天就要开幕了,本片也在展映片单之中,而去年去世的导演吴贻弓正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创办人之一。《城南旧事》最近也因为短视频片段中“你是来拉屎的吧”名场面又重新火了一把,老电影焕发出了新生机,只是倘若只晓得去玩屎尿屁的梗,而不能真正体会到小说和电影的情怀,那就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了。B站版本的画质极为清晰,色彩看着非常舒适,透过三个悲剧结尾的故事折射出当年旧社会下老北京的一角,也是对逝去童年的一种怀旧与沉思,李叔同的《送别》与电影的表达也极为契合。沈洁饰演的林英子谁会不喜欢呢?那经典的歪头杀简直太可爱了。

52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自传式小说改编,讲述老北京人的故事。英子的童年是在风筝歌声驴打滚中度过的。英子喜欢把她当大人看的人,故事就穿插在其中。

53分钟前
  • 斑斑点点
  • 推荐

8/10。实景是看到的象,离愁是看不到的意,譬如秀珍思索缘分的目光摇向院落空景,表达爱情之深。家门口有意无意碰到的宋妈丈夫,结尾又是英子目送宋妈骑着驴离去,离别的意境在父亲病房叠化到香山红叶时达到高潮,每次悲剧都用静默手法积累情感的余味:西厢房里喂小油鸡、荡秋千和玩乐的笑声将不同时间的事件叠加在同一场景,天真烂漫的小桂子留不住,同看雨景的屋檐下她挂满泪珠告诉英子自己的身世,英子唯有长久的诧异与沉默,火车汽笛长啸叠化到卖报的噩耗和洁白病床上醒来的英子,悲剧就这么含蓄地淡化了,而被捕的小偷对英子眨眼的默契动作,此种的滋味只有躲在母亲身后落泪的英子能明。重复手法上石槽、放学后操场跑满孩子的镜头多次出现且拍摄位置、景别不变,表现琐碎生活的流逝。驼队铃声和夏天热得吐舌头的狗等细节都包含在情感真挚的氛围中。

55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