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之下

剧情片大陆2019

主演:塔娜,吉日木图,艾丽娅,涂们,哈斯其其格,契那日图,伊力奇,格日乐纳森,恒哈图乐队

导演:王瑞

 剧照

白云之下 剧照 NO.1白云之下 剧照 NO.2白云之下 剧照 NO.3白云之下 剧照 NO.4白云之下 剧照 NO.5白云之下 剧照 NO.6白云之下 剧照 NO.13白云之下 剧照 NO.14白云之下 剧照 NO.15白云之下 剧照 NO.16白云之下 剧照 NO.17白云之下 剧照 NO.18白云之下 剧照 NO.19白云之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20:06

详细剧情

  《白云之下》讲述了一对普通的蒙古族牧民夫妻因生活追求的不同而产生的某种生活困境。妻子萨如拉认为美好的生活就是和丈夫在草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丈夫朝克图厌烦了枯燥单调的牧人生活,他认为美好的生活不在草原而在远方,瞒着妻子一次次远走他乡……

 长篇影评

 1 ) 草原,逐渐变成一个符号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乡。。。。。。

喜欢这首歌的人,多半已经离开家乡。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美丽的草原渐渐失去了原有的魅力,美丽的景色比不上绚烂多姿的世界,当草原上的人被涌入的信息所淹没时,迷失便成了一个必然,蓝蓝的天,漂浮的云,绵延的草,蜿蜒的河,不再是唯一的世界。悠扬的歌声变成艺术,草原变成方格,骏马变成摩托,牧民的心也会随风而起。

现在的草原,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代表地域、环境、牛羊、放牧、蓝天、旅游、、、虽然很多的人依旧向往草原,但只是如游览游乐场一样的心态:那是个美丽而且有趣的地方,我要去体验一下。至于真实的草原生活,曾经草原人的态度、想法、梦想、人生,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失去。四顾之下必有围栏、一条条尘土飞扬的车辙代替了牛羊的脚印。曾经每一个清晨都可以平静的醒来,平静的制作饭食,平静的放牧牛羊、平静的看着太阳落山的牧人已经失去,留下坚守的只有回忆。

没有人能阻挡历史的车轮,伴随着时代的前进,很多美好的东西会消逝,我们并非万股不前,只是想保留这份美好,让萨如拉可以心如草原般美丽。

(图片来自电影截图)

 2 ) 心倦方知返

关于,走出去与留守,片子夫妻代表着这两种价值观或者说选择。我们这种小地方的人总想着走出去。

可能我们并不清楚走出去能得到什么,但总会有这种冲动,凭着一腔热血。但出走也会丢失故乡,丢失对亲人的陪伴,看看古往今来多少关于归乡情结,所以像片子舅舅那样最后还是想回到草原。

男主太符号化了或者说内心描写太少了,我们像妻子一样不懂男主,他为什么要走出去他在想什么,就很难带入这个人物。

对着镜头的微妙距离感可以相互诉说平时无法表达的心意。

救妻子时左右割裂风雪夜色的手电筒。

配乐很棒。

(我还是想吐槽一下这种小地方的映后见面会,我买票的时候还以为标错了,因为这几周都是我包场,这场也是。but入场之后我的座位竟然有人而且几乎坐满了没有隔座,似乎大家都是赠票来的,就怎么说,体会到了上一次零零后的观影地狱,屏摄打电话大声交谈小孩子吵闹开外放玩王者荣耀…真的想避开这种影后见面会了,片子情节比较简单,表达的东西也很容易理解,而且主创们只言片语的交流也很片面)

 3 ) 向艺术电影敬礼!

在《三联中读》APP上听到王瑞导演的“《白云之下》走和留的问题其实并没有答案”。

说实话一看到电影名,并无吸睛之处,但看到导演王瑞两字,却拽住了我;因为和王瑞导演22年前有过交集,当时他在我所在的部队导演《冲天飞豹》,从前期剧本设计到后期拍摄剪辑及首映式,向共和国五十周年献礼片! 从王瑞导演的音频上感到他这二十多年来还是那么性情那么执着,把我放在“首位”,把追求艺术放在新房,把功力放在左手,用独立电影人的艺术特性释放艺术,这一点在中国影视大草原上的确是一方朵洁白的云。 他的音频中谈到电影🎦剧本改编,为什么会抛弃原小说?艺术需要。表现自我艺术展示,等了二十多年“资本”,实不容易。完全不像昔日《冲天飞豹》,国家出资你来拍的“更”。也许学院派就是这样“更”,也许在电影🎦知识分子中还有这样的真正电影艺术家存在。

音频中王瑞导演谈到影片的思想冲击,非常性情而又理性,感到“我思故我在”的人性本质。这一点非常重要,当代中国人缺乏这个,中国电影界同样缺乏。

对此,联想到风靡一时的商业片,就是大把赚到了钱,确“煤气灯效应”式的诱导了年轻中国观众,让她们成为商业片的“巨婴”。

国产文艺片连放映位置都找不到北,“爆米花🍿“香味的院线成为娱乐救世主,哈哈😃这是导向问题,更是社会格局问题。

支持王瑞导演,火锅麻辣烫同样🈶您一牙“肉夹馍”。

 4 ) 安度一生的生活方式是你想要的吗

《白云之下》围绕着一对草原夫妻来展开故事,丈夫朝克图是个闲不住的人,卖羊、买车、卖车,他的心里只有对外面世界探寻的渴望;而妻子萨如拉则喜欢这种简单的生活,放羊、给奶牛挤奶、给心上人做饭,仿佛这样的生活就是她的全部。由于生活理念的不同,原本恩爱的夫妻心生间隙,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朝克图和萨如拉也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白云之下》初看起来,不过是当代草原人生活的直观体现,但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影片的与众不同,尤其是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大城市的新鲜神秘与草原的安静祥和,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正在冲击着所有草原人。老人们还坚守着心中的理想,与草原安度一生;而年轻一代早已开始憧憬新的生活,有人将草场转卖他人,有人将草场租给别人,转身就投入到城市的怀抱之中,这种源于现实生活的迷惘、彷徨和无助,这种当代草原人所面临的难题与困惑,也是影片亮点之所在。

 5 ) 专访|北电导演系系主任王瑞导演新片《白云之下》东京获奖

在第32届东京电影节上,唯一一部入围主竞赛单元的中国电影《白云之下》获得了最佳艺术贡献奖。这部电影由王瑞导演,塔娜、吉日木图、艾丽娅、涂们等出演,讲的是蒙古草原上一对夫妻的故事。

打动评委的不仅仅是原汁原味的蒙古民族风情与美丽的草原,如广木隆一颁奖时所说,更在于自然景色和故事很融洽,娓娓道出人物的内心情感,让我们充分地思考我们在人生中所处的现状,感同身受。

《白云之下》王瑞导演上台领奖

王瑞,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导演系主任、中国电影著名导演,中国导演协会会员,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参与了诸多中国影视作品的创作并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代表作有电影《离婚了,就别来找我》、《冲天飞豹》、《冬日细语》等。

书本记者有幸专访到这位电影资深前辈,采访时候王瑞导演亦师亦长,好几次问我:“你听懂了吧?”在深入浅出的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电影人做电影的唯一要义:坚持、不膨胀。

Q:为什么选择把这个故事放在内蒙古草原的环境下?

A:其实很简单,是因为我很喜欢那个地方,草原。有很多很碎小的原因吧,当时87、88年我大三的时候,跟着郑老师拍了个戏,那个戏需要我会骑马。学骑马以后我就特别喜欢马,然后就爱上了草原。后来我拍过两个在草原上拍的电视剧,97年的《北方故事》和00年的《射雕英雄传》,都有草原的戏。

这次是大概十多年前,有一天我和妻子聊天,她觉得我也不是挺快乐,跟我谈我拍过的电影,我就说我的前四部电影都是别人来找我,我就拍了,尽力把它们拍好,却从来没有拍过一个我想拍的片子。

我妻子跟编剧陈枰是特别好的朋友,陈枰当时是《激情燃烧的岁月》的编剧,她就去找陈枰说,能不能为王瑞写个本子。陈枰来找我时就推荐了一本关于草原的小说《放羊的女人》,我一听就非常喜欢,看了小说,然后就想把它做成电影。

小说写的是内蒙西部阿拉善地区的一个汉族故事,我跟陈枰还去了一趟,发现原小说能保留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妻子想待在家里丈夫老想开车出去,一开始丈夫偷偷跑了,妻子满处找他,最后是丈夫回家后又去找他的妻子,妻子却不在了。

我当时就想到把这个故事把西部搬到东部,因为内蒙西部的自然环境比较残酷,草场也不太好,很容易让观众认为这个男人往外跑是因为家里贫穷和环境恶劣,这样就变得太浅了。

我要找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就是一般人得花钱去旅游才去的地方,在这儿待的人依然想跑,就不仅仅是物质的原因,所以在内蒙东部完成了拍摄。

当时动念要拍这个戏的时候也有投资,可是这个投资迟迟没信,然后干脆跟我们说这个片子不赚钱。那个时候中国电影正好是个转型期,文艺片投的少了,大家都去追票房。应该是二零零几年的样子,这片子就一直搁在那没拍,一直等也没有投资。09年妻子患病去世后,这个片子就变成了我特别想拍的一个戏,但是我已经绝望了,以为没有人会投这个戏。

然后因缘际会投资谈成了,而且很快就决定开拍,这个速度让我很意外,我都没准备好。因为十几年间要拍的故事与现在草原上的故事相比,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我们近几年也没有去过草原,心里没有底,搁了十几年的戏真正要拍的时候就变得特别紧迫。

我们立即去勘外景,找到当地的牧民,透过谈话和观察搜集素材。比如戏里头有涉及到装wifi,都是我们在勘外景的时候发现的,对那儿不熟的话都无法想象,这在十几年前也是不可能的事。

Q:作为非蒙古的导演在创作、拍摄和制作期间碰到什么困难?

A:没碰到困难,譬如现代人也能拍古装片。电影史上有一部很著名的片子《北方的纳努克》,导演肯定不是爱斯基摩人,他也能拍得很好。关键在于,你对你要拍的故事是不是有兴趣,是不是有充分的调查,对它足够熟悉。

我们这部戏采取蒙语,一方面是是想让这个戏的生活质感更好一些,另一方面考虑到两个演员是非专业出身,让他们讲母语会比较松弛和自信。如果用非母语对话,可能会遇到问题,最后采取配音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效果会跟我们想象的差很远。所以我们工作的时候这方面就没有遇到大的问题,有剧本的时候先把戏聊好,然后进现场走戏。

我们这两个演员的汉语都很好,我对这场戏的要求,拍什么、怎么演,他们都很清楚,之后让他们把要拍的内容转换成蒙语。一开始我也不大了解,转换出来的语言比较文学性,我们组的表演指导艾丽娅就说,这些台词太文了,要更随意更生活化一些。这个过程很快很短,两三天之后语言转换就不是障碍了。

这时候反倒可以很纯粹地看表演,就像盲人的听觉很发达一样,听不懂演员台词的时候却可以发现许多很细致的东西。

这部戏真正的困难是我们拍摄的周期太长,一般的剧组承受不起这个周期,一冬一夏要拖一年的时间。最后也没办法,主创是稳定的,化服道这样的部门只能流动。

这部戏总体来说还算顺利,大家也很和睦愉快地拍完了,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困难。拍摄时因为室外居多,在旷野之中一定是比室内稍微难受点,风吹日晒冷这种事,拍其他的戏也会经历,不算特别。

要说起困难,就是在旷野上心静下来以后,离生活越近,我越是感到焦虑,老在想这场戏是不是一个最好的结果,是不是有比它还好的方式。经常是拍完一天戏,在想第二天戏的时候,特别焦虑。

整个拍摄过程基本上是一点点摸索出来的。今天如果拍到了一场我很满意的戏,我会高兴,第二天的戏又会拿不准,是不是一个最好的结果,还有可能有什么,因为草原上的光线变化很快。比如我们片子里有一场下雨的戏,就是一个意外的事。要知道我们呆在草原上的那段时间极少下雨,突然下了那么大的雨,瞬间就得想出一套戏来。

其实原本可以进包里避雨,因为没有计划雨中的戏,但是当你突然看到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就会想能够真实地拍到草原的雨景,戏中夫妻俩的草原生活又多了一面。在下雨的瞬间想好这个戏并实施出来,这个强度是挺大的,不光是动脑子,还有体力活,全组疯了一样地搬灯、准备。因为这场戏拍不完就没了,所以特别紧张、特别焦虑。

我觉得所有的困难其实是自找的,你也可以很松弛,下雨就歇了,等光出来再拍,但我总在想怎么能拍得更好一点,这是一个干的时候很痛苦,干完了很爽快的过程。

Q:那导演您在选角上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选择涂们来演?

A:涂们是我的好朋友,很多年前我们就认识了。一开始要拍这戏的时候,涂们演的是邮递员,但是十几年过去了,他的年纪也已经很难演这个角色了。后来我还是想偿还一个心愿,因为很多年前跟他说过这个事,就又把他请了过来演了长辈的角色。

Q:这部电影探讨了原始草原与现代城市的矛盾、以及个人自由与家庭的矛盾。影片中人物一直为此纠结,始终没有办法解决,您怎么看?您觉得这些矛盾是可以调和的吗?

A:你说的这些矛盾都有,不过是表面的。我甚至没觉得我拍了一个民族电影,我们看起来它很地道,讲蒙语,在草原上待过的人,看了这部戏会觉得它的生活是挺真实的。

但是其实我想探讨另外一个问题。今天映后提问时日本主持人说到,这部戏里的人有的矛盾,他也有,即使他在东京。我觉得人有一个纠结的事很难处理,需要方方面面的变化之后可能才有解,至少现在无解。

你的生命是有限的,在你生命中一定有一个自己的欲望,或者几个你想做成的事。比如说我现在想喝这杯水,这也叫一个欲望。但是人又是社会化的动物,人的欲望会被周围的环境拦阻或者干涉。

在这部戏里,朝克图想出去,不考虑社会性的话,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欲望,没有对错。满足这个欲望他就是渣男,他最好的朋友大骂他,说他不负责任。换一面说,如果要让周围每个人都说他好,他就守在家里,但他一辈子的愿望就想出去走走,没有实现,这怎么办?到现在为止我都不认为谁对谁错,每个人都有道理。

95年我拍过一个电影《离婚了,就别来找我》也是这个意思,拍的时候我没有站在丈夫或妻子这边。生活的伟大与复杂不是简单地判断谁对谁错,这是挺纠结的一件事。这个纠结,每个人如果沉下心来想,其实都有。

不能简单说是夫妻家庭或是草原和城市的矛盾。现在草原上的人们,随着科技的发达与物质的丰富,也能上网查到各种信息。所以片子里也有信息化社会与实体社会之间的冲突,加入他没上网,没接触到那么多信息,他可能就没那么多新奇的想法,觉得实实在在的生活也不错。

但这些都是表达在面上的事情,最核心的还是那个欲望以及随之而来的纠结。打个比方,从年轻时我就想骑摩托车,我妈说,别骑,骑车危险,这是为我好,我就没骑;然后结婚了,我媳妇开始管,说你肯定不能骑,到时候天天揪着心;等我媳妇没了,还是有这个愿望,我儿子站出来说你不许骑,我一想到我有责任,就放弃了。

现在你让我骑可能都犹豫了,反应什么的都跟不上了。所以这个愿望就永远泯灭了,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遗憾。很多事情就是这么无奈,纠结之处就在于没有简单的对错。

Q:有没有想好下一部拍什么题材的电影?

A:就拍喜欢的。因为我现在还在学校当老师,时间上也没有那么便利,我起码每年有半年时间是走不开的,要招生要答辩。从春节一过就开始招生,本科招完了招研究生,之后还有毕业班的答辩,一下就得忙到六月份放暑假,下半年也不一定走得开。

另一方面,我觉得我现在想明白了,我要拍戏其实还是要拍我喜欢的,你这样才有兴趣,因为我们这个戏,说起来也挺苦的,但是因为喜欢就能坚持。

Q:那您在电影教学和拍电影之间您是怎么平衡的?

A:是没有平衡的。当年89年留校当老师,在年轻的时候是以拍戏为主,我们系对我很好,没有把我拽在系里,我有时候经常会上一班课。因为那时候很年轻,没有这么大的名气,所以人家说马上开机你就得来,你不来就放弃了,所以那时候过得也挺难的,人是分裂的,上课还要拍戏。

后来稍好一些,人家愿意等你,那时候能找到平衡点,一年当中可能有一段时间去拍戏,另外一段时间来教学,这是一段最好的时候。当老师当久了以后,你会觉得拍戏的时候你会找到各种想探索的东西,以便于回学校去讲课。

12年后我就长驻电影学院,就没有平衡了。这七八年以来,除了拍这个戏以外什么都不拍,纯教学。这个戏还是用一个寒假和一个暑假来拍,所以那年就特别累,完全没歇着,教学以外的时间全拍戏。即使是这样,这种戏也是很难找的,不可能每个戏都正好能用寒暑假的时间拍。所以我现在就没有拍戏与教学的平衡问题。

Q:同辈导演很多开始商业化运作,您为什么坚持拍文艺片?

A:我是拍商业片出身,第一部戏就是商业片,当年全国卖了不错的票房,两百七十多份拷贝。我其实不排斥商业片,对电影的标准就是喜欢,看到喜欢的剧本就会拍。其实商业片还是文艺片,也不能这样简单地区分。

影片进院线就是一个商业行为,观众不会因为是文艺片,就能在票价上多加两块钱。电影一旦进入到流通渠道就是一个商品。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拍好的电影,电影基础很差的话,就拍不出好电影。

Q:您和娄烨、王小帅是同班同学,您怎么看待他们的作品?

A:我挺佩服他们的。我觉得这么多年的坚持很难,更别说这对他们的生活得产生很大的影响。就是喝白开水,一辈子坚持下来都是很难的事。当然就因为他们的坚持,境遇比一般拍文艺片的导演好些,起码有人给他们投资。不过确实有过很难的时候,他们还是咬牙做出来。

其实上学的时候,电影学院的教学正好转变了,看了大量的商业片。当然也看欧洲的片子,那时候比较讲究电影技术。从我们那儿开始,就讲究把电影拍好看拍帅。所以我觉得他们拍的还是商业片,只是会注重片子的品味,品味低的片子不忍做,比较爱惜羽毛。

Q:您现在会看一些国产青年导演的作品吗?

A:天天看。青年导演因为没有这么多的经验,经常会冒出闪光的想法。我那儿的学生从上课到毕业都是用影片做的,做作业是拍片,毕业也是拍片,你看的见有些孩子很有才华。中国现在这么重视青年导演是个挺好的事,使得有才华的人不至于被埋没。

但是我觉得青年导演不仅要热情和才华,电影毕竟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磨砺才会有最终的成果。还需要在行业里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砺,我们今天说的所有大师都不止一部片子,都是在一个漫长的创作经历中慢慢形成了风格,不被超越。

很多青年导演拍一部戏挺闪光,第二部戏就折了。我觉得这个需要他周边的人或者是环境给予一定的保护,因为年轻人拍了一部戏,很火,然后突然膨胀,这样很快就会把一个有才华的导演给毁掉。这是一个挺值得注意的问题。

Q:所以您在教学生的时候,什么是电影人最重要的素养?

A:我们在教学中都是通过很具体的,看起来技术、技巧的东西,用四年或者七年的时间在培养一个人的美感。在熏陶他的美感的时候,是得通过许多具体的事情,没有办法单教美感。美感的培养也需要一段时间,就像酒有一个发酵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马上就有效果。

我的学生拍长片了,获得很好的反应,在这片子公演、到电影节之前,我基本都会找他们谈谈。我都会先说,你把我的话记住了,现在你听不懂,要过一段时间你才能反应,有一句老话讲“是非经过不知难”。

比方说,我现在跟你聊你都能懂,但当你出名了,周围人态度什么都变了,接触的人跟以前也不一样了,会有大公司跟你描绘很好的前景,花钱给你租房弄一工作室配两个秘书,你不可能不变形,事先我跟你再怎么说你也会变形。但是因为我跟你曾经说过这个事,在某一天你可能会突然清醒。

当年我拍《离婚了,就别来找我》的时候,当时还没有网络,就报纸上狂登。我摄影棚的一个角落里坐的全是记者,逮个空就要采访。当时主演的李保田刚演完刘罗锅,特别火。你就会膨胀,听不得别人说不,一说不你就会很冒火。

后来是一个跟我很近的朋友,说王瑞你现在脾气怎么这么大。我突然明白自己变了,膨胀了。它是有这么个过程,因为我们这个行当,突然间一夜成名是有可能的,你根本没准备好,你得修养。

你看世界的方式突然变了,昨天还是这样,今天突然那么多人找你签名,心里面不可能完全平静。

书本记者笑意和王瑞导演、主演合影

在东京电影节闭幕式的舞台上,王瑞导演感谢了组委会对电影的肯定,让这部电影有机会被更多的人看到。他现在对拍摄这部电影的记忆是很愉快的,虽然中间经历了许多艰辛,但是很认真地把这部电影做下来了。这个奖项让他更加坚定了做电影的认真态度是可取的。

他说,电影节结束后飞回去做的第一件事情,还是教书。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6 ) 异想天开

非专业人士的观后感,望大家多多包涵。

我很庆幸这部没有口号的电影。这部电影很现实,现实的让我们这些身在其中的人束手无策。进城亦或留在草原的主题被很多作家描述过也批评过对与错,算是一个大众话题。但是让我眼前一亮的是电影的言外之意。男主角朝克图在多次镜头中望着天空发呆,还看到直升机和军队后认为恐怖分子来了,而且他还无缘无故卖羊又买回来,大冬天低价卖15头羊,买皮卡车,最后买了个二手车还自己修。从这些镜头不难看出男主角的很多行为缺乏说服力,我认为这正是电影的言外之意。朝克图环游世界,进城的想法不是无中生有,一是常年生活在围栏里闷的慌。二是大草原不再以前的大草原,她以伤痕累累。朝克图骑马到认为破坏的大坑面前停下的特写,渐渐拉远的镜头让我看着心酸。因此朝克图想进城,去环游世界,而他的妻子萨茹拉不愿进城,她一直坚定。如果我用一句话概括朝克图的行为的话就是异想天开。原因是:他常常劝妻子出走,看世界,进城生活,还说“进了城,我干什么都能养活你”。其实,他从来没有计划未来,只是异想天开。该电影并没有从表面上刻画社会矛盾,而是让观众深思。

不得不思考,只看外面的世界就可以了吗?走出去就好了吗?进城了就没问题了吗?

我们该何去何从?

走出去后不是所有人能有所成就,但是大多数人靠什么生活?

这部电影的镜头很美,但是如果有美中不足的话电影语言太直接:朝克图的劝说和萨茹拉的拒绝。

 短评

没必要吧,虽然是导演系85班,也没必要再拍成第五代前期的迷惘还有土到掉渣和第六代前期的自我窥视和外界隔膜?实在太无趣啊十四年前的本子,还是我缺少草原插队经验所以没有视角带入?//标放

7分钟前
  • 宝莲
  • 较差

一处夜晚的纠缠,一处声音的转场,一处眼神的躲闪,很棒

8分钟前
  • crimsoned
  • 推荐

草原画面很美,故事比较散

11分钟前
  • 豆友1174140
  • 还行

80分钟足够了 需要120吗?

13分钟前
  • -
  • 还行

宣传民族文化的明信片电影。唱歌也参与草原的男性气质建构吗?需要有蒙古导演。

17分钟前
  • デブリ
  • 较差

“男人追新鲜,女人求安全,不过人性弱点”。城市寄居者谁人不仰慕草原,若不是故乡情结,谁又能忍受长期地风餐露宿喂马宰羊?

18分钟前
  • NJ安可
  • 还行

我说分数怎么这么低,原来又有人来打拳了,哦豁。套马杆的汉子你威武雄壮。纯正的蒙古电影,自然主义写实风格,壮美的草原风光。一个平平淡淡求安稳,一个放荡不羁爱自由,中年牧民之烦恼,城市化进程中的阵痛。

20分钟前
  • m89
  • 推荐

住在大草原上的牧民总想开着车往外跑,然而到了城市却又挂念着《白云之下》的蒙古包。何以为家?这是现代人的自我认知问题,同样也是艺术家面对理想与现实分裂时矛盾而又苦闷的心理。从《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的角度看,这是一个离婚二十多年的男人还一心想着与前妻复合的故事。但从导演献给已故妻子的角度来看,这部极其私人化的作品又足以令观者动容流泪。这是一个无法走出「中原正统论」阴影的游子,导演借这个不安于现状的小人物表达着自己在艺术追求上的碰壁和不如意。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扎根在边陲地区的孤独个体如何政治正确地书写自己辽阔壮丽的民族史,为此那个永远在路上的蒙族男子便可成为所有华夏儿女的缩影。王瑞这封写给已故前任的情书不仅收件人精准详细,且每一位读懂这部民族血泪史的《邮差》也都会愿意把它主动而积极地传递下去。

24分钟前
  • Muto
  • 推荐

凭着情怀撑着一口气的电影,片尾献给亡妻的字幕还是很让人感叹的。景色很美,大量全景展现,但男主的往外走缺乏支撑,变成一个纯粹的符号,是否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包括时长,90分钟以内更佳。调色值得商榷,目前的调调感觉装饰过多。系主任王瑞等了14年才拍摄的本子。

29分钟前
  • 陈裸
  • 还行

画质很好,演员没有问题,非常自然。没觉得男主特别渣,但他确实是个傻叉。走故事线的时候有明显小场景剧本感(类似换幕了那感受)。ps,这故事其实可以套到任何一个地方。

32分钟前
  • 胡桃园咔嚓女王代表老柴咔了你
  • 还行

摄影挺棒的,而且很幽默。现代感强于民族感,骑马追摩托,骑摩托追飞机。本质的生活选择只是老生常谈,老生常谈的爱情却显难得一见。

33分钟前
  • 司徒雷登不要走
  • 还行

几乎全程蒙语,故事跟片中草原一样平,一对夫妇一个要去大城市,一个要留在草原,这样的矛盾关系来反映工业文明进程与传统草原文明之间的冲突。大量空镜和生活琐事,让故事如此简单的电影片长来到了110分钟,实在太长太平淡了。话说回来,对牧民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描写倒是非常到位。电影一个观点印象深刻,结尾妻子再度怀孕,丈夫走向远方,意在表明:无论哪种文明,都需要一个更适合孕育生命的环境才能发展下去。PS,导演王瑞是北电老师,很多第六代导演都是他学生

37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还行

#桃桃观影团8月6号#内蒙古真是太美了,风景如画,影片里也有不少体现我们熟悉的牧人生活,比如“套马的汉子。”男女主两位真是默契十足,特别有化学反应,不管是恩爱还是吵架。主题体现的不错,虽然个别桥段有点长。最喜欢视频聊天那段,距离才让两个原本亲近的人说出了实话

40分钟前
  • 逍遥侠客
  • 推荐

讲了一个和“月亮与六便士”雷同的故事,身在草原,心在远方,但除了风景优美之外,故事讲的真不咋地。有人向往草原,有人向往城市,到不了的都是远方,自己脚下的土地也长满了他人的向往,生活,着实像极了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

41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墨镜王老师在线教你写台词!最喜欢打视频电话的段落大雨的戏是赶上了临时想,抢着拍的…

46分钟前
  • 鼠炼药
  • 推荐

【2019年11月7日-北京电影学院-「第八届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生导演奖”-特别展映 导演系85班毕业生电影新作展暨导演系艺术讲座」-标准放映厅】还是逃脱不掉第五代的影响,剧本内核与80年代如出一辙。影像内容完全大于叙事效率,情绪不够配乐硬给;涂们的那场戏给剧情起了什么推动作用?直升机、军队、Gucci、WIFI、视频聊天与整个影片调性格格不入。影片中的人走向了新世界,王瑞老师却被扎根已久的惯性思维所束缚。(根本没看到成熟的导演思维,导演系、摄影系两大系主任联手并没有感到所谓的风采)(片尾字幕加一星)

49分钟前
  •  
  • 还行

过于“慢”的剪辑运镜与过于“快”的情节发展、“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故事(导演语)与被奇观化的草原元素(美景、呼麦、套马杆几乎与叙事脱节)、刻意营造出的文化冲突(女主角无来由的抵抗和无师自通的智能手机使用技术)都是矛盾的。拍摄思维比N年前的《黑骏马》还要陈旧,不过当我了解到这是个十多年前的项目时便释然了……

54分钟前
  • 字母君
  • 较差

明信片电影,拍了景观,谈了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冲突,但也只是表面

57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较差

三星半,其实片子不错,亮点不少,表演OK,主题也蛮有解读空间。只不过有些场景似乎太长了,在好几个可以结束的地方看得我发急,如果整体减少二三十分钟会更好。内容让我想到冬牧场,还原成影像太久容易审美疲劳,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好。映后交流的时候明白,原来是故事放了太多年,情感和情绪多了一些。总之,还挺纯粹。

59分钟前
  • 反山
  • 还行

有的人想永远出去,有的人想永远留下,出去的人回来了,留下的人离开了。

1小时前
  • 西决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