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恶之心的人们

韩国剧韩国2022

主演:金南佶,陈善圭,金素真,厉云,李代延,金元海,郑顺元,河道权,孔圣河,金惠玉,赵勇进,洪佑镇,徐东甲,高健汉

导演:朴宝蓝

 剧照

解读恶之心的人们 剧照 NO.1解读恶之心的人们 剧照 NO.2解读恶之心的人们 剧照 NO.3解读恶之心的人们 剧照 NO.4解读恶之心的人们 剧照 NO.5解读恶之心的人们 剧照 NO.6解读恶之心的人们 剧照 NO.13解读恶之心的人们 剧照 NO.14解读恶之心的人们 剧照 NO.15解读恶之心的人们 剧照 NO.16解读恶之心的人们 剧照 NO.17解读恶之心的人们 剧照 NO.18解读恶之心的人们 剧照 NO.19解读恶之心的人们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4:06

详细剧情

  此剧讲述在没有侧写师、精神病概念的年代,因为极恶的犯人连环出现,使得大韩民国陷入恐惧之中,为了追捕那些恶魔,需要倾听他们内心声音的侧写师们的犯罪推理故事。故事改编自权日勇和高纳穆创作的犯罪小说《追逐怪物的人》

 长篇影评

 1 ) 没有反省的我们

对没有反省的罪犯,没有反省的社会,没有反省的舆论,流眼泪的死者家属们

"本是平凡的大学生的被害者,害怕独自外出,现在也还没能回到校园。另一位被害者,在要享受人生的春天时,却被埋在了冰冷的土里。一个和谐的家庭,只剩下火灾的黑烟,充满淘气的女儿,毫无准备地迎接了死亡。就这样某人在一夜之间丧失了珍贵的家人,这某人不是别人,是我们的邻居,是我们的家人。"

--《今日真相》

崔允智记者

比起说是一部电视剧,更像是权日勇的追凶回忆录。所以,对于同我一般对这些案件比较了解的人,剧情上并没有太多的惊喜。因为集数限制,有很多情感表达地也比较仓促,换句话说一些凶案过程的省略,没能让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感受到那种被杀人魔围绕的恐惧,一些时间地快进也没能更好地体现了权日勇在侧写被认为"离经叛道"的时代,在psycopath没有被科普到的时代的搓磨。在那个时代,为了向前走抬起腿也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落地,没有人知道这样"全新"的搜查方式是否正确,不知道会不会阻挡下一场杀人宴,又或许成为启动器。

但可以称赞的是演技和角色设定,首先这几个杀人犯的选角尤其是南基泰(郑南奎)让我大吃一惊,和原型的长相很相近,逃跑的速度也是(大概我用尽全力也跑不了那么快)。我也很喜欢许白两位刑警科长,在韩剧里鲜少看见这种正面的警察长官形象,见到的总是狗奉植还有把警察的公信力挂在嘴边的局长这般人物。全剧我最喜欢的角色是国荣秀组长,但于我最闪光的角色是崔记者。在一部主题是侧写师的电视剧里,我却爱上了这位记者。政府通过舆论警示市民,罪犯通过舆论来评估自己的行动,有底线的舆论是否能够成为武器。

写作侧写,读作反省

权日勇是当之无愧的韩国一号侧写师,实际韩国2006年成立的犯罪侧写小组没有发掘他的国队长也没有聪明的忙内宇宙宙,只他一人。独自整理那些山高的文件,独自去见那些吐出垃圾的恶人,一次一次翻看现场照片的他该有多痛苦,多害怕。

犯罪侧写师不是算命的,而是分析罪犯的心理或者行动轨迹,为了能够更快的拘捕,协助调查的人,一般以积累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罪犯面谈,也可以说是这里的一部分,所有现场都会留痕迹,行动也会留下来。这个行动是最能照亮罪犯目的和动机的镜子,鉴定组找出留在现场的证据,犯罪侧写以现场为基础分析情况和线索。

侧写是不停地吸收过去的经验,研究罪犯心理再把这些应用到实际案件中的一个反省的过程。侧写需要的是连环杀人魔缺少的强大的共情力,清晰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丰富的常识阅历以及数据积累。

人们对于"还好我们没有"感到庆幸,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尽管不清晰也没能将CCTV装满大街小巷的时代,庆幸自己住在有门禁的公寓,庆幸自己不会随意上陌生人的车......但是这些是多少残破的尸体给我们留下的警示。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世纪90年代至世纪初,我们也经历着被甘肃白银案,河南悍匪杨新海等连环杀人魔席卷的恐惧。我是该庆幸,庆幸自己生在了好的年代。

但是我们的庆幸没能让犯罪停止,或许受制于今日的发展,所谓的三地杀三人"连环杀人魔"难以满足,但犯罪不曾停止。原本我想写的是"他们是试衣间的摄像头,他们藏在房子里,他们换着法子折磨人间......(虽然杀人案不那么轻易,可他们躲在网线后依托于进步的科技依旧把女性当作他们的玩具)",但是今天我看到了邯郸车祸的头条,距离大连那起恶性"杀人"的车祸不到一年,又有一辆车猛冲下来,之后是残垣断"臂"。我记得大连那事儿之后,不到两个月里,全国各地又出现了多起恶性杀人事件。或许他们并不符合FBI对连环杀人案件的定义,但他们不可置否的是"杀人魔"。

剧中的几个杀人魔的原型都是前科累累时常出入监狱,多数拥有不幸运的童年,更是在出狱没多久的时间进行更恶劣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我们是否该反思为何会将未被教化的人没限制的重新投入人间,是否该反思不良的社会是否是杀人魔孕育的摇篮。我并非在指责,而是想要被看到。确实,我不应该将这些都归咎于社会的恶,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选择。

性本善和性本恶的判断标准是我看待别人的视线决定的。

无论如何我们要记得在这些案件里最悲伤的人们,只是因为恰好出现在那里的被害者,还有缠绕在悲伤里遗属们。

我懵懂无知的童年时代,诱拐犯杀了我;我青春靓丽的少年时代,借口捎我一路的男人杀了我;我垂垂老矣的中年时代,一个男人冲进我家杀了我。纵然我好像没做错什么,我逃脱不了一次一次被杀害。不用多久,蓝英公园的草地上长满了奔跑嬉戏的小孩子,而我死在这里。

尹组长不剪头发,是因为被害者。她把长发带来的累赘当作是本人能做到的悼念。

愿我们在没有犯罪的安全的社会里,记得悲伤,勇敢向前走。

 2 ) 循此苦旅,已达天际——由《解读恶之心的人们》试谈金南佶的表演

* 没有任何深刻的真知灼见,不过是我含有偏私的一些褒赏,以及浅薄的分析。

一周刷完了《恶之心》,感慨良多。韩国近年来刑侦佳作层出不穷,以公检法等各个视角探讨社会与犯罪,犯罪心理侧写师这一职业也因此越来越多地被写入剧本中,走进公众的视线。然而即使珠玉在前,在我看来《恶之心》依旧是一部斐然出挑的作品。整部剧看下来,给人最大的观感是踏实。

首先,本剧整体的线索是韩国最初犯罪心理分析小组的成立与发展。这条主线的展开节奏较为舒缓。12集的剧,男主宋霞永在第一集结尾才初次听说“侧写师”这一职业,其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在被排挤,被轻视。宋霞永的分析手段也是缓慢进步的,一开始他不过是凭借一种“罪犯才能理解罪犯”的直觉在工作,因此对每个案件的贡献也较为有限。剧本很耐心地铺开几组警察群像,女主和众上司对男主的认可是逐集建立的(第九集了许多警察依旧对罪犯侧写嗤之以鼻)。其实更便捷的方式是让男主案案封神,写众人一下就对他肃然起敬。但编剧没有通过神化宋霞永的方式来走进度。她选择了更脚踏实地也更细水长流的路来推动人物。这可能与本剧是真实人物事件改编也有关系,《恶之心》旨在展示犯罪侧写是如何一步步在韩国扎根,并描述这一过程的艰难。所以这里没有一步登天的天才,也没有天降神兵般的警察。观众会看到的是侧写师如何跌跌撞撞地成长,如何以努力取信于人,如何一步步细化侧写报告并给出逐渐详实的数据、理论支持。任何浮夸和类似爽文的剧情都是对剧集立意的背弃,甚至是对原型权日勇教授的不尊重。

其次,编剧很好地兼顾了大局与细节,耐心地讲每一个故事,并给出适当的留白。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看过太多一股脑塞信息给观众的剧本,恨不能在第一集就把主人公的经历、性格、社会生活全讲个遍。《恶之心》截然相反,拿宋霞永本人来说,他的故事是在整部剧中慢慢展开的。尹刑警初次出场时二人之间互相尴尬、反感,但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也即过去的误会)却在第五集在讲述,误会更是第八集在解开。同时在很多事情上,编剧大方地留给观众自行想象的空间,如宋霞永的父亲在他生日当天去世,这里面大有文章可作,但编剧并没有叙述详细的故事经过;宋霞永被中部警署一脚踢开,这故事也并没有丝毫展开。(上次我看到这么耐心的剧作还是2019年的《stove league》。)

当然,这般细腻的剧本,与主演们的好演技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功力不到家的演员很可能没办法展现出人物的内在的情绪和变化,但金南佶显然将这一工作完成的极好。他常常给我一种神奇的感觉,即他不是在扮演某个人物,而是将自己与角色融合,而后在摄影机前展示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因此看他演戏从不会有跳戏的感觉,因为每个人物都很分明。去年夏天我在一个月内连续看了《名不虚传》、《热血司祭》、《鲨鱼》,今年看完《恶之心》又立刻补了《潘多拉》和《衣橱》,但是宋霞永、金海日等众多角色在我心中完全不会混淆。究其原因,我认为是他对角色的理解相当到位,即便是传达同一种情绪,每个人物也会有不同的方法。

众所周知,收比放难上百倍。举个例子,人物如何表达愤怒?摇晃对方的衣领,拍桌子,瞪眼怒视。这些是最简单的答案,但考虑到宋霞永极度自持、静水流深的个性,这些有时未免显得违和。那么宋霞永的愤怒是什么样的?有些演员面对这个问题可能黔驴技穷,最后只得依旧采取上述较明显的方式。那么金南佶是怎么做的呢?

以下简单举个例子。宋霞永审讯南基泰这场戏中,后者对所犯罪行毫无悔改之心,甚至感到激动、自豪。男主既痛恨他的无耻,又怜悯无辜的受害者们,这里的情绪或可简单概括为愤怒、不甘、难以置信、痛苦。宋霞永的反应是:

注意宋霞永的微表情

宋这个人相当内敛,情绪极度激动时往往也强自收敛(为了更多地套出凶手的供词,他首先需要自己保持冷静)。故而即使处于极度的激愤当中,他也没有抓衣领等冲动行径,而是以面颊轻微的抽搐和明显变快的语速来昭示人物愤怒、痛苦的内心。

但是处于相似的情境中,《热血司祭》金海日的反应则不同。剧中有一处情节是待海日如师如父的李神父被人戕害,却被jc定案为自尽,甚至还被诬陷为挪用公款、性/侵犯女性教徒后畏罪自杀。海日来警署讨公道,他的大致情绪也是愤怒、不甘、不敢置信。但他的反应是:

冷笑着来找刑警算账的神父nim

这种令人胆寒的笑容是绝对不会出现在宋霞永身上的,私以为这里南佶传达的主要情绪是怒火。因为金海日这个人要直接得多(且有愤怒调解障碍),他的伤心、痛苦某种程度上也通过愤怒来表达,因此这里怒极反笑的表情也很贴切。

最后来看看《名不虚传》的许任。许任拒绝为两班(朝鲜时代的高官)治病,却发善心医治了高官的一位奴婢。事发后两班大人震怒,以“只会摇尾巴的狗”、“贱-民”等词句羞辱他,并下令活活打死他费尽心思才救活的奴婢。许任同样震惊、痛苦、愤怒、倍感屈辱。金南佶的诠释:

先是眼睛血红地死死瞪着两班,恨得浑身发抖。在奴婢被打死后愤恨到失语,数次张口结舌,最终却只能绝望地痛哭,因为意识到自己已无能为力。他的一切反应都让人觉得很憋屈,这里要传达的主要情绪是屈辱。朝鲜时期,奴婢生死全由主人一句话决定,许任纵有千万般的善心,也无法与整个时代抗衡。因此他痛觉自己的渺小,接下来的剧情中他为了救奴婢的弟弟,只得自轻自贱,骂自己猪狗不如。这也推动了后续剧情中许任决心只看向钱权的“黑化”。

非常相似的情绪,全然不同的诠释方法,使每个人物都显得截然不同,这才是真正的好演员。

既然聊到这,顺便也来说说南佶的打戏,作为武术导演都交口称赞的动作戏演员,他到底厉害在哪呢?

先上一段《恶之心》宋霞永的打戏(解救女主、与罪犯搏斗):

小宋刑警跌跌撞撞.jpg

接着看一段《热血司祭》金海日的打戏(与反派boss之一搏斗):

特战队员大杀四方.jpg

两段连着,明显能看出金海日的速度更快,小动作更少,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拳拳到肉,即使挨打也绝不后退。同时金海日神父的表情也非常稳定,显然对近身搏斗极其娴熟。而宋霞永在犯人持械的情况下先是接连后退,随后与对方同时摔倒(甚至比对方爬起来还慢一点点哈哈哈),狼狈一滚后又是几下闪躲,扭住胳膊将犯人摁在墙上时死死咬着牙,从表情看得出较为吃力,回旋踢后甚至还重心不稳地扶了下墙,站起来微微摇晃两步。

两相比较,小宋的格斗水平显然略逊一筹,这也是与人设相符的。宋霞永虽是刑警,但纵观全剧总觉得他的脑子比腿脚好使,大约搏斗也只是平均水平?而金海日是SEAL/UDT(韩国海--军-特-战-部队)出身,随后至国家情报院反--恐小组执行任务的要员,他是上战场的人,拳风一定相当狠辣,透着一股不要命的劲头。一般警察同他相比大约还是很有差距的。

附上一个《名不虚传》许任打架的场景,聊作彩蛋:

女主你慌吗?许任比你更慌hhh
许任os: 这样就倒下了吗?!😣😣

从没打过人的小白兔登场哈哈哈,一步三晃,虽然借着穴位知识成功干掉俩人,自己却比对方还惊惶,整个人都在哆嗦,散发着一种误入虎穴只想赶紧逃跑的不安和无措, 完全看不到刑警和特种兵的影子……

金南佶是个很令我感动的演员。他身上有种引人注意的气质,像爆发出来的火花,明亮耀眼,却总令人忧心其短暂。有时我甚至觉得他是燃烧自己在演戏,比如演完《善德女王》后说自己只想远远离开韩国,不想看到关于毗昙的任何东西,说明他已将自己与角色融合。即使是在综艺里,在他展示自己性格中活泼开朗的一面之时,偶尔也隐隐能见到这种悲剧的底色。比如《西伯利亚先遣队》,他在山上跑来跑去地非要找一个许愿的最佳位置,最后同伴好奇地问许了什么愿,他说“让我的罪消失”。那时《热血司祭》犹是当红,又在轻松愉悦的旅行途中,他却许了那么一个深奥而简朴的愿望。又如《海路先遣队》,单手开船、指挥升帆、做饭,这些画面固然也很吸粉,但最令我心动的却是漏夜航行,他躺在甲板前,无言地望着朗月稀星的那个画面。

糊到妈都认不出的观星截图…

演员身上的反差感向来最吸引我,认识的弟弟说他毫无想法,是个可以像同龄朋友一样相处的愉快幼稚的哥哥。然而朴成雄叔这么描述南佶:

私以为这描述相当精准。在金南佶身上,我看到快乐和痛苦共同的尽头,以及默默向这尽头前进的人生苦修。他身上镌刻着一种西西弗斯般的精神,某种程度上,这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最后,还是想简单说说令我意难平的百想。我并非认为李俊昊不值得,我只是觉得李政宰、金南佶更加值得,尤其是后者(个人意见,望求同存异)。评委在评语中说李俊昊展现了“期待以上的演技”,那么究竟是演技高还是期待低呢?我认为很难说爱豆这个身份没有给他获奖带来便利。但是设立奖项的一个重大意义即是树立典范,鼓励同业。百想作为目前电视剧圈最具权威的奖项,它到底在嘉奖什么呢,它又应该嘉奖什么呢?是鼓励爱豆挑战自我转行演员,还是鼓励所有演员深耕此职,一次次提升自己的演技水平?答案不言自明。

但是过后一想也能释然。2019年与《阳光先生》短兵相接错失视帝,在我看来也相当遗憾(大约是出于粉丝心理吧)。当时觉得《热血司祭》实在是绝好的一次机会,朴宰范这么厉害的编剧,心里想着他的形象写的剧本,甚至金南佶本人也深度参与到创作、选角的过程当中,几乎可以说是“量身定做”,这样的契机也许再不会有了。事实证明这部剧确实也让他驰骋各大颁奖典礼,唯一错失的也就是百想视帝。然而我实没料到,仅仅三年之后,他继《热血司祭》后回归小荧幕的第一部作品,立刻又让他再得视帝提名。说“提名看实力,获奖看运气”或是自我安慰,但我确实相信,依靠他不断进步的演技、对于演员事业至高无上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挑剧本的眼光,总有一天百想会为他加冕。我等待那一天。

 3 ) 看了结局重新打回五星

这不是一部悬疑刑侦片,如果单纯追求案情和刺激的,会像我一样,一开始默默降分了。

直到看完整个故事,能感受到那个年代默默坚持付出,从没有冷气的仓库,直到真正警队一份子的侧写师队伍。能感受到的是,这些人不是像美剧里的那样,十几分钟就能定位凶手,一个小时就能破案。一年又一年。他们能做的分析,也不是分分钟锁定到几个关键嫌疑人,实际上提供的分析内容也是从粗糙、模糊,到一步步给予帮助。

温暖人心的故事,全集,五分。

 4 ) 为残忍狡猾的罪行怒不可遏,为勇敢温柔的人心热泪盈眶

看这样的故事,总是很容易让人绝望。

平静的生活中,来来往往的普通人,你猜不到他们的想法,看不透他们的心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无妄之灾降临到自己头上,不安又恐惧。这些令人发指的罪犯们或许有着痛苦的经历,有过悲惨的遭遇,也曾被命运反复捶打,可这是他们将自己的残忍行为合理化正当化的理由吗?抓住了一个犯人,马上就又有更狡猾更残忍的家伙出现;依法量刑,释放后的罪犯不仅没有悔过,甚至变本加厉。日复一日的工作就是面对这种人的侧写师们、刑警们真的是太辛苦了。

这部剧给我最大的感受应该是真实。犯罪侧写师不是神算子,他们也要埋头在案件报告中,也要奔波于犯罪现场间;证据也不是靠推理就能轻而易举发现的,需要看不到尽头地搜索,通宵达旦地科学分析;实打实的犯人也不是一个个都那么容易坦白的,需要巧妙的审问技巧。至于说这部剧最终也没有给出重案犯之所以成为重案犯的原因这一点也是那么真实,他们的心理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和普通人不同的?这个问题人们研究了太久了,家庭环境?情感创伤?悲惨经历?基因?可能都是,但又都不是。

剧里的记者们也挺让我在意的。似乎对媒体而言,点击率、关注量、新鲜度就是全部,但真的只要博人眼球就好了吗?对于崔记者而言,穷凶极恶的罪犯怎么样都无所谓,对受害者遗属予以安慰才更重要吧。

虽然在我们知道或不知道的地方存在着这么多邪恶,暴行,总是很容易让我们对生活感到绝望,但总有人性中的体贴善良在发光。

p.s. 演得都太好了,情绪代入感太强了。

 5 ) 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看到第十集后实在忍不住了,看到第八集为止总是看到有评论怎么那么墨迹,拖拉,没有迅速破案。我忍不住在想,当我为这些评论生气的时候,是不是也说明在我的心底也是部分认同的这些评论的,我也是看电视剧会追求“新鲜感”“精彩反转”“节奏好 ”的人之一呢?

这让我产生了两方面的反省:一,追求那些刺激纷呈,难道不是证明我实际上有追求和任凭大脑吸毒一般吸取奶头乐的刺激影视作品的倾向吗?难道不是证明我跟巴甫洛夫的狗没有什么本质不同的也在同样的被电视作品刺激和反射吗?难道不是证明我其实只不过是沉浸在某种上瘾中毒中吗?二,事实真的往往都是如电视剧呈现的样子吗?尤其是在知道这部电视剧是根据真实原型改编的情况下,发现对“办案磨叽”“男主无用”“警察无能”的评价尤其鲜明的反映了一个可怕的事实,即我们的大脑思维似乎已经只能接受某一种开挂了充满主角光环的事情的模样,无论那究竟是不是事实,我们早已经认定了事实,而这种认定,除了让人离真正的事实和真正的生命越来越远, 让人更加沉浸在“事事不如人意”的被害者情结和“电视剧中什么都有 ”的逃避现实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积极作用。

看完了第九、十集后,更是大为震撼。不是震撼于犯罪者的穷凶极恶,也不是震撼于破案过程的惊心动魄(这是人们一般对“爽剧”电视剧的期待,其实本剧没有),甚至也不是震撼于侧写师男主的巨大心理压力。而是震撼于某些现实评论和剧里的某些言论,都不同而合的重合了,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原来制造出罪犯的那个合力,其实就是每个人说出来或没说出来但其实都部分甚至完全认同的观念:

“善良共情就意味着软弱无力,只有邪恶冷血才是强大有力的”;

“以恶制恶是唯一的正解,只有隔离或彻底杀死罪人才能消除犯罪”;

“善恶是截然分明的,变态怪物是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生物”;

“痛苦不幸等于人生的污点,人的价值是以外界遭遇的幸运与否而积累或减损的”;

我看着看着,突然感受到原来我也是一份子,我也同样,或多或少的,用这些观念在评价别人,评价自己,我的每一次对这些观念的认同,都在为创造出一个新的罪行起着推动作用。我也同样,在用这些观念构筑的巨大压力,参与了每一场犯罪者的犯罪,每一次犯罪的再犯。我很心痛,为自己的无意识和无知,也为每个被观念“杀死”的人,为本来没有对错的仅仅是无处宣发的生命力被逼入死胡同而痛,为一边毫无意识的随口评判伤害他人甚至认为自己是阻断犯罪的正义伙伴一边却实际上在为永不终止的犯罪循环延续下一个受害者和下一个犯罪者的恶性循环而感到痛苦。

第九、十集的犯人表演的很到位,我不知道台词有多少是真实取材,但是那个从一开始被侵害到最后戒不掉的杀人快感的心路历程我觉得甚至可以感同身受。在急着跟“怪物”“变态”划分界限之前,在为自己没有遭遇到那些不幸的事情庆幸之前,是否可以先停一停,先去感受一下一个本来是白纸一般的孩子是如何一步步走上“连环杀人魔”的过程呢?这过程中间他可能遭遇到什么呢?我感受到的还是痛心,一个十岁孩子成长为杀人魔的三十多岁之中,有着十几二十年的漫长岁月,其中每一刻每一步都有可能回到更舒展生命也更幸福的状态不是吗。看似犯罪者是某个具体的人,但却可以感受到他们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巨大压力痛苦合力之下的爆发式的冲破口。

而在这个社会巨大痛苦合力之中,那些觉得侧写师感到痛苦和代入沉迷是因为“精神意志不够强大”“善良共情就是软弱无力”的人,实际上跟杀人犯有什么本质区别?因为他们实际上就是在说“人不能感觉到痛苦,人不能够感到挫折,人不能够失败”不是吗? 否定了“痛苦”作为人的生命力和精神力的重要面向,实际上不就是在否定人的本质之一或起码是很大一部分人群体或者说人类本身吗? 他们实际上不就是在给痛苦的多面的普通人判死刑,给敢于杀人和折磨生命的而感觉不到痛苦情感的杀人犯以最强大的最高生存价值桂冠么?如果有人认为只有不会痛苦才证明强大成功,那么无疑只有冷血毫无悔改的杀人魔才是他的偶像,而也正是这些人潜伏在人群之中,他每一次说出口的话,都参与了制造出下一个享受自己“掌握人命的强大”的杀人魔的合力过程。

那些认为“个人选择在外力下是无力的”、“不幸的遭遇是人生污点”、“变态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人,也是制造犯罪的帮凶,因为他们就是会用异样眼光看着单亲家暴家庭孩子的人,也是会拒绝给前科犯任何改过自新机会的人,也是会看不起穷人眼红嫉妒富人的人,实际上许多犯罪者就是他们的观点的一个极端展示:遭到了不幸无法自行改变,只能埋冤社会埋冤父母,痛恨自己的“不幸”嫉恨别人的“幸运”,然后破罐破摔走上犯罪道路并且无法回头。每一个认为人生价值是靠外在标准来衡量的人,都是在打造一个认为“不幸才是唯一的罪,因此受害者有罪;是否犯罪不重要,只有幸运至上”的社会。

至于“以恶制恶是唯一的正解”,究竟是对的吗?我不知道。然而可以确定的是,支持以恶制恶就等于否定了犯罪改过自新的可能性,就等于认为有些事情应该永远的镌刻在人的生命里,而人是注定的、没有选择丢弃掉某些东西的权力,而这也就等于不仅犯罪者失去了更新自己的机会,受害者也失去了放下受害者标签的机会,无论嘴上说“不要受害者有罪论”多少遍,如果认为有些东西无法改变,那么就等于认同受害者身份,就和犯罪者身份一样,永远无法摆脱。而这种观念的后果,就是冤冤相报永无止境,就是有人会永远带着受害的痛苦不得解脱,也正因为无法解脱,所以继续寻求报复和报仇,所以永远持续着加害被害的痛苦循环。

我好像可以感觉到,那些观念就像刀子一般在一刀一刀的割着自己。本来每一个生命,都是无差别的,都是一股生命力的不同表现,本来无关善恶好坏。然而人却在用观念,杀死别人,也杀死自己,部分或者全部的生命。从这一点来说,每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每个人也都同时是加害者, 都是有意无意间毁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恶”的一份子,我也曾是其中一份子,而我希望不再继续做这一份子。

看完全集,除了对观念杀人的巨大震撼感,也得到了治愈,仿佛也可以体会到一点点霞荣得到新生的那种感受:恶行虽然看似声势嚣张和强大,对恶性的痛苦也是无底沉沦,但一个小小的真心的举动尽管看似不起眼和微弱,却可以点燃一个人的重生和热情之火,一点点的爱的力量可以比无数的恨多,可以治愈人心。愿能生活在一个希望比恐惧多,关怀比伤害多,包容比隔离多,重生比地狱多, 爱比恨多的世界。

 6 ) 韩国第一位侧写师的故事,金南佶审讯戏4个突破口(更新3篇:看《恶之心》学犯罪心理系列-柳永哲、郑南奎、姜浩顺,结局藏第二季伏笔?)

(首发于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

金南佶、陈善圭主演的最新悬疑剧《解读恶之心的人们》,改编自“韩国第1位犯罪心理分析师”权日勇的纪实类文学《追逐怪物的人》。

讲述在没有犯罪侧写(Criminal Profiling)概念、强制搜查的年代,想要抓住真凶的警察宋河英,与一心想组建科学搜查组的国荣秀一起,透过分析连环杀人犯的动机、行为模式,开启了现代科学搜查之路。

这部剧与大卫·芬奇导演的美剧《心灵猎人》题材极为相似,但并非翻拍,而是一脉相承。

第一集便揭示了这点,国荣秀给了宋河英一本书,让他了解究竟什么是“犯罪侧写”?

这本书便是美剧《心灵猎人》的原著作品《心理神探》(又译《破案神探》),是1996年前FBI探员约翰·道格拉斯和马克·欧夏克,根据自身经验所著,是FBI首位犯罪侧写师,通过与连环杀人犯的面谈,剖绘其犯罪心理的非虚构作品。

为什么要知道连环杀人犯的心理呢?犯罪侧写的意义何在?

熟悉美剧《犯罪心理》的话一定知道FBI的行为分析科(BAU),探员们以一集一个案子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连环杀人案进行犯罪侧写,协助当地警察破案。

《犯罪心理》15年期间共拍了15季,不管案件多么凶残复杂,从没改变过它的模式:利用犯罪侧写,抓住罪犯,救出幸存者。

这就是犯罪侧写的意义,从已知的犯罪中总结经验规律,去破解未知的犯罪,阻止下一个无辜的人被害。

《解读恶之心的人们》前两集就是在铺垫这件事,运用犯罪侧写进行科学搜查的必要性。

除了犯罪侧写本身的意义,对于韩国当时的社会环境,还有一个必要前提条件:以暴力搜查手段拿到虚假陈述的案件太多,无辜的人被当成犯人,真凶却逍遥法外。

前两集的案子就是一个典型,一位独居孕妇在自家被掐住脖子杀害,发现尸体时,她全身赤裸,但无性侵痕迹。警察搜查发现家中残留的痕迹只有她男友方基勋的,甚至当晚两人还大吵一架,作案动机充分。

警察自然而然地把嫌疑锁定在方基勋身上,在可怕的暴力逼供下,方基勋自白杀人并被判刑12年。

宋河英虽然看不惯,可是也无能为力,他找到的线索太少了。这一幕背景的标语是对暴力搜查的讽刺。

然而,又一起类似的案件发生了,宋河英注意到与方基勋案的共同点:扼杀、脱光被害者衣服。为了抓住真凶,宋河英向监狱里的犯人梁龙哲取经,因为“犯人的心理,犯人最清楚”。梁龙哲告诉他,真凶对脱光衣服这件事很执着。

不久,真凶以盗窃现行犯被捕,宋河英发现了疑点,这段审问戏非常精彩,台词和演员的细腻演技,展现了一场张力十足的心理战!

宋河英不动声色地试探着犯人:“用剪刀撬锁的时候被现场捉拿,但那可能成为杀人凶器。”

犯:“可那只是一把剪刀而已。”到这里回答还很正常。

宋继续引导:“剪刀也可以成为杀人凶器,毕竟也可以刺人。”

犯:“怎么能用剪刀插人呢,太残忍了。”

这时宋停顿了一下,表情有一丝惊讶:“残忍吗?”

为什么要停顿呢?看似很正常的一句回答不是吗?

我们试想,如果是一般小偷思维,听到警察说剪刀也可以杀人哦!这种威慑性的话,应该会有些慌乱地辩解,自己只想拿剪刀开锁偷窃、绝对没有杀人的想法才对。

可是这个犯人回答的重点,不是对于为什么拿剪刀这件事的反应,而是对杀人这件事,用了带有感受、情绪性的字眼——太残忍了。

宋正是敏锐地抓到了第一个突破口,深入试探:“是什么残忍呢?是刺人这个行为,还是杀人这个结果?”

但是犯人很聪明,避开了宋的“陷阱”没被引导二选一,回答:“当然两者都很残忍啊。”

宋又开始装漫不经心地抬眼,因为犯人对杀人的话题有点警觉了,所以他把话题拉回到偷窃上:“你这样偷偷潜入别人家里几次了?”

宋:“你是不是还会爬墙?我看最近的小偷3层楼都不在话下,是因为年轻吗?可真厉害啊!”

这句话看上去好像在夸犯人很棒,语气也有“年轻真好”的感慨,这种话术让对方放送警惕,有的人一夸,就会忍不住炫耀自己。这是第2个突破口。

“爬水管就很容易了。”

果然是“年轻”,犯人又掉进陷阱了,从这里开始他慌了。

宋顺藤摸瓜,开始一连串干扰,问他爬过几层?都是什么样的房子?里面有没有人?如果有人被发现了怎么办?之前没被发现过吗?

前面都是安静的对话,没有背景音乐,从这段开始有节奏紧张的背景音乐,衬托犯人逐渐慌张的心情。

宋叫他把以前偷过的挨个写出来,犯:“你这样我会混淆的。”

然后把陈述用的纸折了起来,镜头特写了他折纸的动作,这是一个强迫症的无意识表现,不然谁会把犯罪陈述书好好折起来······

宋稍稍侧头、抬眼,他也注意到这个细节了。

宋翻着资料,第3次寻找突破“你什么时候和奶奶一起生活的?”

“你和我奶奶通话了吗?”提到家人,犯人不淡定了,比起之前的装无辜,现在眼神中出现了更明显的防御和攻击性。

宋由奶奶的关系问到了他父母,犯人听到父母时呼吸变得短促了,而且他之前回答问题都会抬头直视警察,这次却低头、眼神回避。

说谎的人会直视对方的眼睛,确认对方有没有相信自己说的话。这里他反常的回避,反而证明了这个回答的真实性,而且戳到痛处了。宋都看在眼里。

第二次进审讯室,宋拿到了犯人故意丢弃的帽子,还拿一大叠无关资料拍在桌上,假装是跟他有关的资料,更有威慑力,这会让犯人搞不清楚警方到底查到哪个程度,已掌握了多少证据,是心理战的常见手法。

由帽子的话题宋开启了第4次突破,买名牌帽子需要钱,钱是怎么来的,套出了犯人除了偷窃、还兼职、抢学生的钱······

宋接着兼职的话头,套出了犯人曾经兼职送外卖。这里宋已经有心证90%,眼前这个犯人就是方基勋案件的真凶!剩下的就是物证了。随着字迹确认、亮出照片证据,背景音乐也越来越急促,犯人知道自己被揭穿了。

他靠送外卖确认家庭成员个数,并标记在门外墙上,1是男性、2是女性、3是小孩,找出好下手的独居女性作案。

宋没有止于犯人认罪,而是继续问他为什么那么做?为什么执着于脱光衣服?期间有特写犯人紧张抖脚的细节。

原来是小时候在家暴环境中长大,厌恶不会反抗的软弱之人,导致了心理变态。宋想起监狱里的梁龙哲也有类似的童年经历,是否会成为研究连环杀人犯的关键点呢?

这段审问戏之所以精彩,除了台词环环相扣、一步步试探、问出想知道的问题,用非常普通的言语精准捉住了犯人的心理。还有两位对手戏,尤其是宋河英,演员金南佶的细腻演技,稳中有“刺”,十分平静的对话却张力拉满没有韩剧警察常见的大吼大叫,只有冷静、分析的心理战,这就是犯罪侧写的魅力!

而且这个案子是引出科学搜查必要性的典型,也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件。

现在外卖、快递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对于独居者来说也可能潜藏着危险,以及小偷会在门外做标记也值得警惕,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案子,有警示意义。

首播两集后,看到一些评论说不够刺激,和同类悬疑剧案件有似曾相识之感。实际上,这部剧一开始走的路线就不是《窥探》的“高能反转”、也没有《Voice》里长得帅的变态杀人魔······

就像这位犯罪心理教授在综艺上说的,现在的作品为了刺激,故意把人物塑造得更残忍尖锐。

结果就是大量批发长得帅的精神病患者为主角的悬疑剧。

而《解读恶之心的人们》不是为了追求刺激的悬疑剧,是真正想要讲述,以犯罪侧写为手段的科学搜查的必要性。又是如何开始、艰难地在当时混乱的韩国社会形成体系?最初的犯罪侧写师们是如何面对犯人、利用犯罪心理破解未结案······剧中展现的魅力,就是犯罪心理题材本身的魅力。

加上男主角的设定是有极强共情能力的人,让这部剧更富有人情,有了人文关怀的目光,然而这种关怀,绝对、绝对不是对那些连环杀人犯的目光,而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和爱。从各种意义上来说,《恶之心》都是十分值得期待的作品!

---------------------------------------------------------------------------------

--------------------------------------------------------------------------------

上一篇详细分析了前两集最精彩的审讯戏,引出犯罪心理侧写的必要性。

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警察对于犯罪行为分析还很陌生,甚至毫无概念,自然会质疑分析组的侧写。因为两者的思维方式不同。

如果说一般警察在破案过程中,一心想着要如何赶快抓住犯人,比如通过埋伏、看监控等方法。而分析组的方式是,从犯罪现场找出犯人的行为模式,提出问题:他为何那么做?其心理动机是什么?

面对残忍奸杀并分尸女童的杀人犯,宋霞永找出犯人的行为模式是分尸,犯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宋霞永分析其分尸目的是为了隐藏罪行。

注意这里有一个伏笔。剧中下一个出现的连环杀人犯具英春,也会出现分尸的行为模式,并且更缜密、更有系统性,分尸目的也会比这个犯人更复杂。

后面会谈到具英春的人物原型——柳永哲。

抓到女童案犯后,发现他是个前科犯,因为当时对性犯罪处罚太轻,犯人出狱后很快又再犯下更大的罪行。

结合片头打黄雨伞的小女孩,令人联想到“素媛案”赵斗淳。

甚至在这部剧播出的2022年,赵斗淳已经出狱一年多了······犯罪心理学教授们在《想知道真相》节目中也判断他再犯的可能性很高。

这个案子不仅讽刺了无法严惩性犯罪者的韩国法律的失格,也向创造这样社会的大人们发出良心的叩问,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

无良记者将针对女童的性犯罪写成是“错误本能”发布到网上,也反映了追求独家热点的舆论乱象,实际上却对犯罪缺乏客观正确的认知和重视——“犯罪是本能吗?”

代表着媒体良知的女记者的目光,也是宋霞永共情的目光。导演将女记者的文章以旁白形式,与宋霞永哀悼被害者的画面剪辑在一起,她写出了他想说但没说的话,“我们能做的,只是长久地记住那个孩子并悲伤而已。”

前面两个案子的犯人都是引子,为了引出真正的连环杀人案具英春:大白天进入富裕阶层家中作案,以老人、女性为主,用不明钝器过度杀害。被害者家中有十字架,犯人破坏十字架,可能出于对神或对社会的愤怒。

就像纵火犯出于对火的迷恋,总是会在不远处观火,连环杀人犯也会重回犯罪现场,不仅是观赏自己的“杰作”,回味当时的快感;也是一种享受瞩目的表现。

具英春还围观自己的通缉令,看电视、搜集报纸上关于自己的报道,从中找到受瞩目的优越感,以补偿自己边缘性人格障碍内心的卑劣感。

这个场面中,宋霞永环顾四周,犯人近在咫尺,而包含宋霞永在内的警察们却完全没有想到。

美剧《犯罪心理》通常会拍下犯罪现场周边围观群众的照片,以便后续仔细观察,因为犯人很可能就在其中。

警察发布的只有背影的通缉令并没有震慑住具英春,反而让他更加蔑视警方、更加自信,转而发掘新的犯罪方式。

宋霞永此刻还没有意识到,真正决定了连环犯行为模式发生转变的关键点,不是因为怕被抓,而是“快感需要升级”,从具英春拿小狗实验、发泄愤怒开始,到钝器杀人,他已经完成了一次“升级”。

在警方还摸不着头绪,无法锁定嫌疑人范围时,连环犯不断在进化,具英春伪造警官证、自学接剖知识、拍全身X光片,是为了更隐秘的快感、更残忍的犯罪——分尸。

他的分尸与女童案犯的分尸不同,他有彻底的计划,多种原因导致了这样的行为模式。

从他的住处可以看出,摆放整齐的报纸、干净的地板、整洁的床铺,他是一个很注重干净,或者说这方面有些强迫症的人,和之前的女童案犯有些相似。

不同的地方是,之前的犯人是偶发性犯罪,一开始的目的不是杀人。而现在的具英春是极具体系型的智能犯,也是韩国第一个符合连环杀人犯定义的人:

“当他找不到下手的对象的时候,他会回到以前曾经得手过的地区。他会回到案发现场、墓园,象征性地在泥土上翻滚,让心中的幻想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活过来。”

上述是《破案神探》书中对一位连环犯在的行为描述,符合心理冷静期的表现,在心理冷静期犯人并不是无欲无求不想杀,而是从幻想、回忆中获得暂时的替代满足。当满足感消散,就会进行下一次犯罪。

剧中这个不断进化的犯人在现实中的原型就是韩国最初连环杀人魔——柳永哲。

河正宇主演的电影《追击者》也是以柳永哲为原型创作的;Netflix也出了专门纪录片《韩国雨衣杀手:全面追缉柳永哲》。

可以对比一下剧中的作案工具,与现实中的作案工具,一个亲手制作的特殊锤子,还原度非常高。

还有剧中伪造警官证、自学解剖学、自己拍X光片的细节也是真实改编!

柳永哲的行为模式“升级”后变得更加残忍和变态。《想知道真相》节目中教授们更侧重分析他的犯罪心理,也就是作案动机。

而Netflix纪录片里更侧重残忍罪行的描绘,比如他把被害者分尸后,将头部用橡皮筋绑在厕所挂卫生纸的地方,让血一点点沥干······

我想电视剧不会拍到如此残酷的场面,毕竟《恶之心》是避免猎奇、专注心理的作品。

除了残忍的场景描绘,Netflix纪录片中也有详细讲述韩国警方当初是多么无能和愚蠢,这点还蛮值得一看!

剧中金科长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啼笑皆非的“线索”,说案件发生的地方,首字母都是一样的,如gg、cc······令宋霞永感到非常荒谬、无语。

实际这也是纪录片中讲过的,当时的警察确实说过一样的话······

也许观众常常吐糟,韩剧故意把非主角的警察塑造成愚笨的形象?但如果看了那部纪录片就会知道,是错怪······事实上,真的抓不到。

好不容易抓到了,结果一个不注意,犯人大摇大摆从警察厅门口逃走了;还有一个飞踢把被害者家属踢下台阶的警察······

常常感到现实比电视剧还要荒谬。

《恶之心》第6集最后,又一个新的连环杀人犯出现了——郑南奎。他每天练习跑步,为的是杀人后能够快速逃跑,不被抓住,跑步速度几乎快达到运动员的水准。

剧中有一个细节,这位新的连环犯刺向被害者时,不是从后面偷袭,而是让被害者转过身来,正面攻击。

现实中,这也是郑南奎的犯罪行为模式,他一定要正面看着被害者痛苦死去的表情,在对方的痛苦中获得快感。

这下,首尔竟然有两个连环杀人魔同时存在,恐怖升级!

而宋霞永和国荣秀要如何运用犯罪侧写,找出这两个连环杀人魔,会是后面剧情的最大看点!

《恶之心》很有魅力的一点是,它提供多种了解犯罪心理的方法,给有不同需求的观众们。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观众,都能在其中学到东西。

可以当做犯罪心理入门课程,跟着宋霞永一起学习,拿着“讲义”的警察们提问、解答的场景,也可以帮助观众理解,每一个侧写是怎么推论来的。

如果是已经有涉猎,对真实案件了如指掌的观众,也能跟着宋霞永一起“沉浸式”探案,能看到更多的细节,哪些是真实的案件细节?哪些是戏剧化改编?与一般悬疑犯罪剧的不同侧重点是?

《恶之心》就是这样丰富多样,既有现实意义、社会批判,还能学到知识、多方面探讨的作品。在因冬奥会停播三周,苦苦等待第7集的日子里,不妨多了解一下戏剧背后真实的案件吧!

-----------------------------------------------------------

------------------------------------------------------

更新:看《恶之心》学犯罪心理!选角相似度90%的“快乐型杀人魔”

上篇分析了具英春的原型柳永哲,他的犯罪表现出对富裕阶层的仇恨,以及对女性的仇视

而最近几集的主要人物南基泰的原型——郑南奎,则完全是以杀人为乐的“快乐型杀人魔”

剧中南基泰的选角非常还原,左边是剧照,右边现实中的郑南奎,从服装、脸部轮廓到发型、胡子细节,相似度至少90%!

就连令人不寒而栗的“恶魔笑容”,也在《恶之心》中完美再现。

对于郑南奎在大众面前露出笑容的变态表现,权日勇教授是这样解读的:

男主宋霞永在审讯之初表明“我是来帮你的”,途中还说了“在教导所很辛苦吧”这样的话。

表面上看是对凶恶罪犯不必要的“体贴”,实际也是一种审问技巧,这番话的潜台词是:“我对你已经有充分地了解了!”

对于南基泰这类社交自卑的性格、处于无人理会的边缘人来说,宋霞永的平和语气刚好戳中了他内心,令他敞开心扉。

与真实案件相符的情节中,有一个非常讽刺的细节,当宋霞永问南基泰为何注重“养生”,南回答:“要想杀更多人,就要活得更久。”

《环环相扣的老故事2》中展示了郑南奎实际用过的笔记照,上面写着各种“养生”、对身体好的建议,比如要听什么音乐、按什么穴位······是真正的反社会人格变态!

郑南奎向往“完美犯罪”的妄想随着被抓捕而破灭了,最终他在被判死刑的2年7个月后,在监狱自杀身亡,不是因为对被害者的愧疚或罪责感,而是不能再杀更多人的苦闷感,令他再也无法忍受。

或许对于疯了一般想要杀人的郑南奎来说,他杀死的最后一个人就是他自己。

即使剧中交代了他在幼年时期遭受性侵,可能对人格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和扭曲,但如宋霞永所说,“重要的是每一个瞬间都能做出选择。”

无论是出身、先天性格问题,还是不好的遭遇,直到犯下罪行之前的最后一刻,他们都有选择。

因此,性恶说或童年阴影都不能将他们的罪合理化,郑南奎只是自己选择了恶罢了

社会和舆论给予了杀人者过多的关注,而忽略了被害者们,一定程度上也是在“神化”犯人,让其产生自己像“英雄”一样的错觉。

近年一些影视作品也有这样的倾向,将杀人者、反社会人格过渡地渲染,追求惊悚、刺激、猎奇。

但《恶之心》始终避免呈现视觉上过于惊悚的行凶场面,也避免展示悲惨死去的被害者模样,无论是原案细节、被害者立场,在改编的过程中都尽可能做到了尊重。

聚焦于其罪行背后的心理动机、社会环境和舆论反应。比起视觉,心理上的惊悚更加强烈。

代表着媒体“良心”的女记者写的报道,像是一篇篇警世箴言,敲打着、叩问着,是对这个“制造”恶的世界所做的反思,不仅仅针对剧中的世界,更是指向比戏剧更荒诞的真实世界:

“没有反省的罪犯、没有反省的社会、没有反省的舆论,流泪的被害者家属们······”

即使李春在、柳永哲、郑南奎、姜浩顺这些连环杀人犯的罪行,反复被拍成影视作品,观众多少都熟悉了,也许会认为拍来拍去都是这些事,大同小异。但我们仍然能从《恶之心》中看到不一样的尊重和反思。

如果不懂得反思,罪恶是会重新找回来的。

不仅有反思,同时还关怀着不得已凝视恶之心的人们。

在弯弯曲曲的公路、大雾弥漫的漆黑夜晚中行驶,看不清前路、随时都可能失控的状态,就如同此刻陷入混乱与幻觉的宋霞永的内心。

而象征着潜意识的深水也再次出现。小时候的霞永只是呆呆地看着被害者,而长大的霞永拼命向着被害者伸出手靠近,流出了眼泪,代表他渐渐成为既能强烈共情、也能表露自己情绪的大人。

第10集末尾,新的犯人登场了。这位在公车站引诱女性搭车的犯人,原型是被称作“韩国最后一位连环杀人魔”的姜浩顺

姜浩顺的人物选角也很贴近,亲切的好感型样貌、脸型较长。细节设计上也抓住了原案重点,把跟狗狗的合照放在车上,以降低女性的防备心。

不同于柳永哲、郑南奎在社交方面的障碍,平时的姜浩顺是和蔼可亲的小区大叔,他自信只要自己愿意,随时都能引诱女性上车,获得她们的信任和好感,再将其用丝袜杀害。

利用别人的善良和亲切实施犯罪,是更危险、狡诈的人物。

姜浩顺的特征\标志,就是用丝袜捆绑被害者,这和华城连环杀人犯李春在的手法有些相似(李春在原本给周边人的印象也是好人,也结了婚,最后因为杀害小姨子被捕。)

被害者在活着的时候感受到的极大痛苦,满足了他们对权力和性的控制欲望。

尽可能多地了解真实案件和犯人的犯罪动机后,再看《恶之心》会有一种奇妙地感觉。和一般的悬疑犯罪剧不同,这不是一个被剧透就变得无趣的故事,反而是了越多越是感到丰富、多层次的故事。

正如侧写师是面谈了无数个犯人、做成资料库后才能够有效准确地侧写,观众也对侧写本身有一定概念的时候,才能与宋霞永更合拍、跟上他的步调。

侧写师对于犯罪的思考不会因为抓住了某一个连环杀人犯而停止。源源不断的恶从各处冒出来,侧写师必须时刻警觉。

像N号房一样的网络型犯罪是否是连环杀人模式的进化?如果《恶之心》能拍第二季的话,也许会是个很好的主题。

如果说侧写师们在过去追逐的是有形的“怪物”,能被监控捕捉、画出蒙太奇、数量可知的人,那么在网络型犯罪里,会不会追逐的只是一群怪物的影子呢?侧写师们进行不同于传统模式的侧写呢?

看着侧写师们与一个个怪物们对峙的故事,我总是想起讲郑南奎那一期《环环相扣的老故事》李伊庚的结尾,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的黑暗、罪恶每天在发生呢?

恐怕不只某一个地方,前阵子的小红楼、铁链女的新闻难道不是更加触目惊心吗?

希望有一天没有发生任何事情,所以没有新闻可以播报的愿望当然是美好得不切实际的,可是文艺作品是有这种力量的,满足一个美好的愿景,或是一场掷地有声的反思。当然,也可以什么都不听、不看、不想,只是一如往常地生活着。

------------------------------------------------------------------

-----------------------------------------------

跟随剧情的发展,延伸分析过具永春的原型柳永哲、南基泰的原型郑南奎。最后两集登场的犯人禹浩成的原型,是被称作“韩国最后一位连环杀人魔”的姜浩顺。

图为现实中姜浩顺放在车前引诱女性的狗狗合照,这张照片越看越觉得毛骨悚然,他虽然在笑,眼神却很空洞,几乎看不到眼白的黑眼球像两个无底洞······

姜浩顺与柳永哲、郑南奎最大的不同是,他利用自己的好感型外貌和口才、以及人们的善意心理来犯罪,权日勇教授在《追逐怪物的人》一书中形容姜浩顺是一名“心理猎人”。

面对狡诈的“心理猎人”,和剧中宋霞永审问禹浩成一样,现实中的权日勇审问姜浩顺,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心理战,权日勇用“我不是来给你送水的。”阻断了姜浩顺试图掌控谈话主导权的伎俩。

随即又用“你想要让儿子了解你是怎样的人吗”(现实中姜浩顺有4个儿子),这一话题动摇、激怒了他,使之感到羞耻、不自觉漏出马脚。

姜浩顺前科累累,盗窃、酒驾、暴力、诈欺、纵火······他曾对前两任妻子实施暴力,后纵火烧死第三任妻子和岳母,自己则带着儿子逃出火海,伪装成火灾被害者以诈领巨额保险金,并用这笔钱买了高级汽车,用来诱拐杀害女性。

犯罪心理学李秀静教授认为,姜浩顺是“最西化的性犯罪连续杀人犯”,其犯罪行为显示出两个特征:对金钱的执着、物化女性的态度。

剧中禹浩成落网的线索之一也是出于他对金钱的贪婪,拿被害者的银行卡去取钱,因为奇异的着装而被监控注意到。

短短的两集篇幅把姜浩顺的犯罪手法、标志、及犯罪心理简明扼要地表现出来,其实细节中还暗藏着更多地信息和讨论空间,只是一两句台词点到为止,如果有更多一些篇幅或以女记者的报道形式发问,会更强烈和深刻。

例如姜浩顺案引起了公开重大犯容貌的呼声,为什么要保护加害者的人权?那被害者的人权谁来保护呢?更甚延伸到对“死刑\废死”的争议。最终姜浩顺虽被判死刑,但仍未执行。

柳永哲、郑南奎、姜浩顺,接二连三不断涌出的冷血恶魔,他们成为恶魔的原因是复杂的。

首先与孕育他们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权日勇指出“IMF”危机的时代影响——“被庞大的社会压力的冷酷无情之人开始随机挑选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痛下杀手。”

他们的共同点还有前科累累。柳永哲在狱中被离婚,对前妻心生怨恨无处发泄,后来对某一位受害者的尸身有过度损毁的表现,只因为那名受害者的姓名和前妻一样;郑南奎生性胆小懦弱,在狱中被欺负,助长他成为更加扭曲矛盾的怪物,表现为小心翼翼的攻击性。

《追逐怪物的人》一书中引述美国作家诺曼·梅勒对教导所体制的评价:“把没胆的人打造成流氓,把有胆量的人打造成残酷无情的人。”

所谓的教导所对这些人来说,根本没有起到一点教化的作用,反而使他们变得更加可怕,出来后只会变本加厉地报复这个世界。

除了外部因素的催化,他们自身有精神疾病史或反社会人格障碍等病理上的原因,譬如郑南奎在“墨迹测验”时不同常人的观点——“这个世界是超级吓人的恶魔正在进行杀戮的地方,而且被杀的人是他自己。”

而面对恶魔、怪物们,与之战斗的犯罪侧写师,他们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恶之心”的重量。

权日勇在书中写道:“结束柳永哲访谈后,我第一次有了这种想法,‘以后我要走的路会听到很多我不想听也得听的故事,要听一些凶狠残忍的故事,往后我的人生得拥抱着这些故事走下去了’一个好端端的人和我大聊分尸的事前准备、人类内脏吃起来的滋味······”

剧中宋霞永也一度因为恶之心超出了自身负荷能力,编剧用车祸重伤来表现其心理巨大的冲击和伤害程度。

心理重创是很难表现的,尤其是对于霞永这样不怎么表露情感的人来说,如果让外人想象他此刻内心有多么痛苦煎熬的话,大概就是那样,差点死掉的程度吧。

而书中没有戏剧化的情节,只有三言两语带过:“权日勇没有生病,他只是讨厌人类,想与世隔绝。‘我就那样躺了三天,打了点滴,讨厌人类讨厌到要疯了,非常想念上帝。’”

霞永与之前的被害者家属谈话后回到病房内哭着吃红薯的一幕,是霞永少有的情感释放的场面。也是作为犯罪侧写师的重要意义之一:成为被害者及家属的力量。

即使痛苦难耐到坚持不住了,还是整理好自己的情绪说出了那句“我们办公室见”,这一句简单的道别问候,真的需要非常巨大的勇气!

犯罪侧写师的故事没有结束,希望描写犯罪侧写师的电视剧也能继续下去。

12集的末尾给了我这样的希望。

宋霞永接受采访的画面出现在了某个狱中的电视里。他对“大成连环杀人案”的犯人隔空喊话“你肯定会被抓”!这里的直视镜头,致敬了奉俊昊导演电影《杀人回忆》的最后一个镜头,甚至宋康昊和金南佶“直视”的对象都是同一位!

大成连环杀人案,就是电影《杀人回忆》、电视剧《信号》等影视中被多次改编的华城连环杀人案!

也许观众已经忘记了,这个案子其实早在第4集就出现过了。

第4集中后半段,国荣秀在跟两位刑警用大成未结案举例讲述犯罪侧写师的必要性,另一边宋霞永在黑板上记录着。画面闪过一些关键的镜头,从其中展示的元素可以推测出这里说的大成案,确实就是华城案。

红色衣服的稻草人在田野边上——《信号》等剧中都有华城案犯人专挑穿红衣服的女性作案的细节描述。

下水道里发现的尸身——《杀人回忆》有一模一样的镜头,也与真实案发现场地点相似。

用特殊的结捆绑被害者的手脚——华城案犯的标志。

还有霞永在黑板上列举的案件数量之多,只能是华城案了。因此,12集结尾处狱中看着电视中宋霞永的犯人,是华城案的犯人——李春在。

这时这人已经在狱中,为何霞永还说:“你肯定会被抓?”

《想知道真相》节目专门用2期的篇幅详细地分析了李春在的案件。他之所以身在狱中,不是因为华城案,而是因杀害小姨子而被抓,直到2019年才揭开真相,原来华城案的真凶就是他,至此距离案发时间已经过去了30年。

结尾可以看作为第二季留下的小小伏笔,如果能继续拍第二季,可以跟进华城案的后续进展、对李春在的犯罪心理进行侧写。

另外原著书《追逐怪物的人》中还记录着其他值得影视化改编的案件,譬如村中一位少女失踪,弟弟妹妹却陈述说是妈妈弃尸,但侧写师判定为“虚谈”(虚假自白)······

书中也介绍了与权日勇一起工作过的其他几位侧写师,其中一位名为金允希的侧写师后来转行成为了编剧,以助理编剧的身份参与了电视剧《信号》的创作——“我是抱着希望,所以才选择了这份工作。我认为文化艺术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深入人类的潜意识。”

《解读恶之心的人们》也是由侧写师参与的、深入人们潜意识的文艺作品,或许它不能改变“犯罪题材变成娱乐消费产物”的现实处境,但也许会改变一小部分人的态度,让人们了解、重视犯罪侧写存在的意义。

出于这些理由,我们真诚地、迫切地许愿第二季!

- 相关参考列表(更新)-

《想知道真相》191026期

(4位侧写师分析4位连环犯)

《想知道真相》190928、191005期

(华城连环杀人案-李春在)

以华城案为原型的影视作品:电影《杀人回忆》韩剧《信号》《岬童夷》《隧道》《火星生活》

Netflix纪录片《韩国雨衣杀手:全面追缉柳永哲》

以柳永哲为原型的电影:《追击者》

综艺《环环相扣的老故事2》E06.210415

(郑南奎案)

综艺《表里不同》E1.

(姜浩顺案)

综艺《Radio Star》E751.211222

(3位侧写师+1位法律影像分析)

综艺《懂有犯词·江原道篇》1、2

(权日勇教授嘉宾)

特别节目《权日勇、金南佶为你解读恶之心》共6期

《家师父一体x想知道那个》特辑220227

(权日勇教授嘉宾,通话金南佶)

原著书《追逐怪物的人》

权日勇、高纳穆著(台版)

公众号:霧風誌

 短评

能做侧写师的人,并不一定要有多么高的学历,甚至并不需要一定的阅历,书读的多或许会死板,阅历多可能会先入为主。我觉得最主要的二条:一是客观与感性并存,二是人文关怀精神。

5分钟前
  • 奶油cookie
  • 推荐

在韩剧的世界 爱情可以没有 变态杀手我能批发吗?

7分钟前
  • RITA
  • 力荐

罪犯们的演技很牛逼。

8分钟前
  • 风雨暗花
  • 推荐

太好看了。画面,人物演技,还有配乐,太能让人沉浸进去了,这种慢性的犯罪侧写师剧情,韩国真的好会拍这种电视剧。快快更新吧,亚洲国家里面韩国拍这种犯罪悬疑片的技术炉火纯青了。

11分钟前
  • deer🐘
  • 力荐

五星观望,请各位加油搞事业别洒狗血尬言情啊!韩国演员真是挺神奇的两个极端——噘嘴瞪眼张牙舞爪的咆哮派和眼神复杂微表情多变张力十足的内敛派,好在金南佶更多地走在后一条路上。

14分钟前
  • 豆豆粒
  • 力荐

难得的质量和娱乐共存的韩剧,也是难得的描写人性和推理都尚可的悬疑片。

19分钟前
  • 莫莫丶
  • 推荐

没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男主,没有超能力,没有基因变异,没有精神分裂,没有天才智商,没有穿越时空的对讲机。没有天花乱坠的作案手法,只有真实赤裸的作案动机,没有一击即中的破案手段,只有试错重来的沉冤得雪。一星给韩国少见的现实侧写师题材,一星给演技,最后三星给这个新人导演和新人编剧,剧本场景的设置还有镜头语言的表达都很优秀。另外看过韩国一些刑侦人士出镜的纪录片和综艺,金南佶的演绎十分到位,他们真人确实都有这种冷厉、敏锐、坚定又带有一丝书卷气的感觉,同时也有强大的共情能力。

20分钟前
  • Tintin_XH
  • 力荐

周末更12,熬夜看完,推荐。连环杀人案已经早不稀奇了,如果单是追凶要出彩不容易的,解读恶选了一个关于「成长」的角度。成长1:韩国侧写师是如何产生的,在所有内外力量都不支持第一批人的时候,他们是如何「孤独且坚持」的。这是我最感动的地方,他们的放弃让你心痛,他们的回归和坚持让你感动。男主一定是intj,最像机器的人类。成长2:凶手是如何成长为凶手的,演员真牛,一个个描述成长史和杀人快感的时候让我牙根痒痒引发生理不适想吐。成长3:所有人都在成长鸭,女警、开始老给男主穿小鞋的上司,男主上司,新人,女记者。对,所有善良的人都在成长得越来越好。看得我老泪纵横。还有个细节,片中所有凶手的根儿,都来自幼年暴力父亲,隔壁奇怪老头。

21分钟前
  • WIKI魏
  • 推荐

《解读恶之心的人们》节奏偏慢,办案过程也没有搞得反转再反转,甚至让人有些生气,比如那个屈打成招的上级最后还是阴了男主一把给记者爆料,但就刑侦剧来说还是值得一看,因为有带着观众探案抽丝剥茧的过程,算起来一向追求高能反转的韩剧很久没有出这么朴实的探案剧了。

25分钟前
  • 肥皂泡
  • 力荐

第一个案子就很不错,一共才12集,如果继续按照两集的节奏继续,很紧凑,演员也不错,关键没有硬加的女性角色来凑感情线,太难得了

26分钟前
  • 我想梦见
  • 推荐

金南佶新剧,最喜欢的犯罪悬疑题材,更新到第二集,很多场景都用的电影的拍摄手法莫名舒适,演员演技不用说了很多熟悉的老戏骨,案件推进速度也很快,“犯人才是最了解犯人的”的观点很带感,还有比男主更像犯人的犯人吗?第一集凶手留下的数字猜想就已经开始能调动观众一起分析案情了,五星观望

27分钟前
  • 一个月半丸
  • 力荐

弃了,因为分析组刚成立,剧情集中在对犯人和不理解同事的态度上,但编剧也不出啥所以测写信息学习很少,不理解的同事吵架又多,导致对案件本身的刻画很粗糙

30分钟前
  • 哈库塔玛哒哒
  • 还行

其实细想还是挺多缺点的:虽然主要是写侧写师的,但12集下来最抢眼的还是几个罪犯,侧写方面除了写他俩跑了多远翻了多少记录外怎么学习成为专业还是太少了;金南佶不夸张的演法是好(不知他其它作品是不是也这样没看过),但有时也想是不是波动得太少了。而作为SBS公放台,可能也不敢拍得太猎奇,而作为连环凶杀案可能是有点可惜了。但总得来讲还是部不错的剧,首先是音乐很棒;二是没有硬塞感情线大家都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没有人的本职是专门来谈恋爱的吧);最后演员们都很朴实地演完了,节奏方面因为才12集也没有拖,挺好的

35分钟前
  • nikki
  • 推荐

三星半 被拍烂了的题材但是第一次get到金南佶的演技 ost好好听

39分钟前
  • ◔‸◔
  • 推荐

2还不错,有点美剧心灵猎人的感觉,用一个个案子来说明犯罪侧写师在韩国是怎样设立和发展形成的。天才注定是孤独的

43分钟前
  • Alicia
  • 力荐

金南佶又变帅了

47分钟前
  • 山中有柿
  • 推荐

无用的情节太多了,给帅气的主角拍再多面部特写也对破案或了解罪犯心理没有任何帮助。氛围塑造还可以,但看过美版《心灵猎人》之后,再看这种水平简直无法入眼。

52分钟前
  • 宫廷阉割师大人
  • 较差

韩国犯罪侧写师的起源 很有意义 男主的声音好好听 以前怎么没发现呢 这部戏打架 追凶的部分比较少 集中在谈话上 终于get到他的优点了 颜控忏悔

57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在过于情绪化,大面积煽情,令人皱眉的人情世故上面做了太多的废章,以至于我每次入戏,跟随主角进入和犯罪者的情境沟通后,又迅速被一群配角们下头。

1小时前
  • 永恒的天瓶水
  • 还行

7分。犯案过程比较简单,抓捕难度也不大,主要宣扬了侧写师的工作吧。女警为什么要梳披肩发,还这么长,和罪犯搏斗时候不会被抓头发吗

1小时前
  • 瑶瑶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