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正年轻

战争片内地1987

主演:洪宇宙,王刚,

导演:周晓文,

播放地址

 剧照

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2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3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4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5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6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3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4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5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6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7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8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9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1 01:31

详细剧情

中越边境,以副连长、一排长为首的九人集体,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来到三号哨位——一个天然山洞,开始了三个月艰苦的战斗生活先是闷热,没有水。疾病和潮热时刻威胁着战士们,但他们仍保持乐观的精神。长期缺阳光、缺营养、缺睡眠,使战士们全染上了疲劳综合症。副连长回忆起后方烈士的妻子严萍萍,在丈夫死掉后坚强的活下并抚养起烈士的后代。小顾不幸触电身亡。战士们背着小顾,走在红色的泥浆地上。副连长和严萍萍在一排皮墓碑前寻找烈士的亡灵。

 长篇影评

 1 ) (有剧透)那些战争相关的镜头和描述,让我难以平静。

战争是什么?是炮火连天,是硝烟弥漫,是满目疮痍,是血肉模糊,是无数个跟我们一样活生生的人聚集在一起你死我活。

不要忘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战争中产生的仇恨。是为了让我们懂得,和平是多么珍贵。

以下内容包含剧透——

让我动容的细节(可能描述的不是百分百准确还原,会隐去部分词语):

“有一个人下巴都被打掉了,但是其他都是好的,能看到牙齿舌头嗓子眼。还活着,每天要护士去给他喂饭,没有一个能喂到底的,一般都要两个护士。我喂他最多,他看到我就也比较亲。每次我问他吃饱了么,他就点头。”

“我去过沈阳的纪念馆,没有找到战友。又去丹东纪念馆,也没有他,连名字都没有。我答应过要带他回来的啊,我还活着,我在这一天天晃荡着,他还躺在那里没有回来啊。”

“当时下大雪了,敌机忽然来袭,班长让我们就地隐蔽,把新发的大衣翻过来举在头上,因为大衣内里是白色。我两只手举着大衣,就在想‘我还要做手风琴演奏家呢,我的手不能被打到’。我就把手往下缩,正巧缩的时候手就被打到了,我也不能再演奏了。如果当时老老实实双手举着衣服,反倒可能没事。”

“缸旁边躺了一个人,月光一照吓了我一跳,他一张嘴,山西口音。我认识他,他是教导员。我说我是小北京啊,你是教导员。他躺在地上肠子都跑出来,肠子都发白,血都流光了。他说想喝水,我说这我不能给你。他不能喝水,喝水就不行了。他又想要我的枪,他不想活了,用头一直撞那个缸...他给我一个银元,说妹妹、妹妹。我说我不知道在哪里,他撕开衣服上的标签,背后是地址,山西省xxx。我说那我交给师bu。(后来老人描述,那个人去世后,老人冒着危险找到人帮忙跟他一起把教导员埋了,他还立了一个牌子,写上了去世的人的姓名)。”

“我每天捡破烂做这个展览馆,我家里人都说你别弄了,我不行啊,我在的一天就要做一天。”

“我们五个人说去洞口互相摘虱子,晒晒太阳。头发上衣服里全是虱子,就在洞口。有个xx的飞机就飞过去了,我们说快回去往里走,又看他飞过去没有飞回来。我们就没走,还没反应过来呢,飞机忽然就飞回来了,然后我眼睁睁的看着一个人死掉了,我的战友,我们那时候很好的。”

“那时候山上没有水源,有手榴dan轰出了一个坑,两边都去那个坑取水。刚开始他们来取水我们就打他们,放冷x。我们去取水他们也打我们,牺牲了好几个人。后来慢慢的,大家就好像有默契了,反正大家都要喝水,谁去取水对面就看着,也不打了。我记得那天是春节,x里给我们包了饺子,我们就吃饺子。”

“我们每次xx前都要拍照,那天我拍照,他就把手搭在我肩膀上,我说你这像什么样子。我们俩从认识以后一直就比较投缘,就在一起,做事啊什么的都很合。”(老人的那张照片,把牺牲了的朋友那一半折起来了,再也没打开看过,相框里的是老人和朋友搭在他肩膀上的手。)

 2 ) 他们也曾年轻

这部纪录片给我带来最深刻的印象在于其区别于一般对抗美援朝的宏大叙事,而是着眼于一个一个战士,去观察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感。

作为我个人情感上来讲,最大的冲击就在于这种对于年轻时代的回忆和我在年龄上形成了呼应,但同时时代的遥远让我又能通过这种年龄的呼应拉近距离……同样是19岁、20岁的年纪,同样是相同的年轻,在1950年他们正年轻的时候,他们却要走上战场,在最崇高的理想之下面对最残酷的战争。

有一位医务兵回忆道:

曾经有一个伤员,炸的下巴整个都没了,喂饭一个人都坚持不下来,需要几个人轮流喂。

紧接着老兵掩面而泣:

他也有爹娘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其实对于朝鲜战争我可以说是相当熟悉,无论是战争的几个阶段、战役中运用到的战术、战争中的武器装备我都能说的头头是道,但看完之后我才发现我一直以来对军事的热爱中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要素:人。事实上人才是战争的基本单元。

战争中的人不仅仅是一个战士,一个伤亡数字或者是一个纪念碑上的名字,他可能是一个妻子的丈夫、一对父母的孩子,一个孩子的父亲、一个人的好友……他是一个人,有其作为人的全部价值,他们也有情感,他们也会害怕,被打中了也会疼,也会想家。那个在水磨里逝去的指导员,是否在想着他在山西的妹妹,也在盼望他能平安归来呢?但是在战争之中,人们多半只会以一个名字或者一个数字的形式逝去……

影片开头的一个老兵回忆当时吃饭的场景:

“饭不够他就把自己碗里的扒拉给你”

“我们不是国民党部队啊”

后来有一位医务兵回忆:

“当时敌机来了我就趴在伤兵的身上,但其实并没有用,我一个人怎么可能挡住机关炮呢”

“但是我这是对他的一个安慰,我是医务兵,有义务保护伤员的”

影片不同寻常的点就在这里,即便我们都知道这部影片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去追溯历史和记忆,但是在这些记忆中无形的又完成了一种宏大的叙事。为什么吃饭的时候会互相分享?为什么医务兵要趴在伤兵的身上?为什么从来都怕鬼的小战士敢于一个人去搜索?

这都指向了他们共同的身份:中国人民志愿军。

所以说,即便我为他们而感到伤感,但我同时也认为,过多的为他们个人价值逝去而痛心是在侮辱他们。

许多战士都说:我在入朝之后去就没想着能回国。他们在踏出这一步的时候就放弃了自己作为丈夫、妻子、孩子、父亲母亲的身份,而是作为一个志愿军去坚强的战斗。他们失去的是自己作为小我的价值,但是要实现的是一整个大我的价值。或许我们不应该对他们失去的东西太过伤痛,而是将其视为功勋与荣耀,向他们表示尊重与敬佩。

正如最后有老人说的:“我不希望有战争,我非常不希望,但是我坚决反对投降。”

 3 ) 永远有人正年轻

1950他们正年轻,2021他们已老去,甚至已逝去。总有人倒下,也总有人站起。总有人忘记,也总有人铭记。感谢主创团队和这部纪录片。

就剪辑和框架来说,导演水平尚显不足,作为一部纪录片来说,仅算及格,所以只给三星。

几处印象深刻的片段:

1、刘素谦奶奶说“你们要再晚来几天,我可能就没有了。”然后在片尾名单看到奶奶已经去世了。

2、军医爷爷说有一个战士下巴被打掉了,只剩舌头和牙齿,喂饭很困难,每顿饭几乎都是两个人以上轮流给他喂饭(没人忍心全程看吧),后来军医爷爷说,“他也是有爹和娘的啊!”然后忍不住掩面哭了出来。

3、任红举侦察兵爷爷在山里遇到受伤的指挥员,他的血已经快流完了,肠子白花花的翻在外面,他求着侦察兵爷爷用枪打死自己,侦察兵爷爷不可能这么做,指挥员就把口袋里的一枚银元递给他,帮忙交给妹妹,并且把自己的名牌信息撕下来留给了侦察兵,然后就睡过去了(死了),侦察兵后来喊人来一起把尸体埋了,还用自己的钢笔在树枝上写上“李振唐”(指挥员的名字),埋在土堆旁,虽然知道没有用,但起码对得起良心。

4、爷爷说一直想把战友的骨骸接回祖国安葬,后来去烈士铭园看,也找不到战友的名字。片尾展示烈士纪念碑,又高又长的纪念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镜头向前推进好几秒还是望不到头,当时我就绷不住了,一个名字就是一条生命啊,甚至还有很多烈士连名字都不在纪念碑上。

5、老兵被问到“回来之后是否有和家里人说过这些故事?”老兵说,“没说过,说了他们也不会相信。”

6、许多老兵爷爷谈起那段往事,有的是沉默,他们很多记不清甚至不记得了。现实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残酷,有时候他们不愿意回想,也不敢回想。

7、“我们讨厌战争,但绝不投降。”

抗美援朝志愿烈士生于战争,死于战争。老兵也一个个逝去,这段历史也渐渐远去。

我们生于和平年代,年轻一代日渐被外国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不知道未来的脊梁骨还会不会这么坚挺。

总有人会老去,也永远有人正年轻。

如果国家需要,我将投笔从戎。

 4 ) 请允许我在这里狠狠怀念一下我的爷爷

电影上映之前我就一直关注着,月中正好回老家河南,本想带爸爸一起去看,回去太仓促又赶上他上班排片少没看了,回到工作的城市天津,拖到今天终于看了,全场只有我自己。

知道自己哭点低,特别是跟爷爷有关的,就是没想到能哭全程,从第一个讲述的任红举爷爷那首诗开始哭到最后,看完之后带给我的震撼远比金刚川更大。电影里很多老兵的访谈背景,我认出来了,好像是去年军博的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展,我特意在展期选了爷爷祭日那天去了。

看到美军的大棉鞋厚棉被跟咱们志愿军穿的用的对比,心里特别难受,硬件上落后太多了,就像影片里一个老兵说,这场仗要是打到中国可不得了,朝鲜山林多还能拦一下,坦克要是开到东北一马平川可就完了。是的,就是因为你们,战火没有烧到祖国。我们不光是打仗,还要在晚上遛到敌军阵营偷粮食搞弹药,要在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从歼灭的敌军身上缴获武器装备。以前知道我们供给跟不上,很多都是用缴获来的,想象中以为是一场战斗结束,清理尸体的时候整理战利品,没想到,激战时就可能面临弹尽,冒着炮火就要从死人堆里扒装备运回去。

好像以前从屏幕里看到的英雄都是四肢健全的,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炸残了的老兵,不长眼的炮弹夺走了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剥夺了手风琴演奏家的梦,夺去了那么多人的生命。双手双脚都没了的老兵,想到自己牺牲的战友,还在庆幸自己活着,要做战友没完成的事。听奶奶吐槽一辈子爷爷,说他这个人太傻,什么都不争不抢,满脑子都是国家,属于自己的都不要,别人问他借钱都不用还那种。爷爷转业到地方的时候级别不低,服从命令来到了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听家里人说可能是文化水平不足才没担任更高的职务,他也就在部队里学着认了些字,不多,我小时候拿报纸考过他,没小学文化的奶奶认得多。50年代抓生产,他搞农用生产去了,后来调去了一家国有的农用机械厂干了厂长,也就是后来我出生长大的地方,叫拖修厂家属院。爷爷有三个儿子,全去当了兵,爸爸在北京,二叔在白城,他俩是陆军,三叔在湛江当海军,然后三个儿子复员,他一个不管,结果就都没什么大众眼中所谓的体面工作,我爸去了爷爷那个厂子干最普通的工人,二叔去了一个我小时候称之为服务楼的地方,很快就倒闭了,三叔给政府领导开车,后来也不干经商了。说这么多,只是想表达爷爷多么的纯粹和正直,这些就是奶奶口中的傻,被人算计踩着他往上爬,可是他们经历过生死的人,哪会在乎什么待遇职级晋升呢,04年爷爷去世奶奶作为遗孀每个月可以领190块钱还是290块钱我忘了,17年过去了奶奶还是拿这个数,按说也挺不合理,可是她没有少吃少穿,就别给国家找麻烦了,这就是我们家的理念。

爷爷和爸爸
爷爷和他三个儿子
家里保留着的他们四个的领章,带坦克的是爷爷的

我从出生就跟爷爷生活在一起,直到他去世,14年朝夕相处,他其实也像电影里那个爷爷说的,不跟家里人讲这些事,他们真的是深藏功与名。

只是他做梦经常梦到打仗,据爸爸说我小时候有一次跟爷爷奶奶睡一张床,夜里爷爷做梦抓着我的脚丫子以为是手榴弹就要投掷,长大后听到这些的我觉得又好笑又心疼,这不就是战争后遗症嘛。那时候不懂,对他心理层面的关心太少,妈妈说,我小时候还是很乖的,爷爷一咳嗽,我就端起痰盂让他吐,给他拿纸擦,帮他捶背,他也特别开心,特别喜欢我,童年时代,从他那里得到的是全部的专属的宠爱,是其他所有堂的表的兄弟姐妹比不了的。

考上警察还没有入职的时候在家里翻出他的档案袋

爷爷从来不主动讲过去的事,我小时候爱看电视里演打仗的,只要看到八路军新四军军装,我就不再调台,他跟我一起看,也不多说话。后来上学,也学到一些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种文章,会问他上甘岭真的那么苦吗,要喝尿吗,记得他跟我说不喝水哪来的尿,逮住老鼠尿也喝。初中学历史,讲抗日,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拿着课本在他耳边念叨,我现在都能回忆起那一幕,问他,爷爷,你知道他们吗,他当时怎么回答的我忘了。学到抗美援朝了,我又问他,爷爷,你是1950年10月入朝吗,他说不是,比你课本这个时间早,我们是第一批,偷偷的去,还没有公开呢。还记得问过他是谁的手下,他说自己是彭德怀的兵。还能记得的关于战场的零星谈话,就这些了。

手机里唯一一张和他的同框照片,还是奶奶抱着我,他身体一直都不好,这是给他过生日

在共同生活的这14年间,我没有什么特别追悔的地方,我听话懂事孝顺他学习好,唯一就是有些挑食,他总想哄骗我多吃蔬菜,还拿钱诱惑我,可我就是不吃。我最大的遗憾是他因为常年患病,身体不好,离开得太早,没有等我长大到可以回馈他。

抗美援朝胜利后,他在东北好几个城市都驻扎过,奶奶还去看过他
奶奶比他小8岁,今年85,身体很不好了,也是我唯一的祖辈了

奶奶现在头脑也不是很清楚,我总想问她关于爷爷多一些事情,她很少能跟我正常交流了,上次回家问抗美援朝,告诉我胜利后,一人发了一个纪念的大暖壶,也不知道真假。

在朋友圈安利之后,有几个朋友表示要去看,只有一个大学同学说他看过,因为他姥爷也是志愿军战士。

爷爷叫姚广法,1928年2月生于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志愿军第66军198师594团,再详细的我就不知道了,就写在这里纪念一下他吧。

 5 ) 1950,那些打动人心的细节,看着看着就红了眼眶

9.3@上海,浦东

今天是抗美援朝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上映的第一天。

我跑去浦东的一家电影院看了,买了12:20分的票子。可能本身纪录片的受众人群就比较窄,加上今天是工作日的缘故,我去看的那一场,就只有我一个人。

我写下这篇文章之前刚好刷到一条短评,有个网友评论说,“主创团队创作这样题材的纪录片很值得敬佩,但也有缺点,纪录片的故事线不清晰,显得内容很平,明明情感很强烈,但可看性很弱,如果想传播这个题材教育下一代是很不足的。”

从他的角度,我认同他。

这部纪录片确实没有一个完整的线索,但也正因如此给了我不同的感受。

我恰恰觉得《1950他们正年轻》的主创团队用了很克制,客观地在表达,他们没有在纪录片里,花篇幅科普抗美援朝这场战争的背景,科普这场战争对于当年内忧外患的新中国的意义,没有科普为什么这一批军队叫“志愿军”,没有列举朝鲜战场上的与美军的武器装备的悬殊,更没有渲染胜利与伤亡等数据,他们只是将镜头对准了十几个参加过那张战争的老人,听他们讲讲当年的故事。

于是我们知道了,很多打动人心的细节。

于是我们知道,在部队里,他们取外号的时候图方便很多时候都是根据地域取的,比如小北京、小河北之类的称呼;当了兵,上了战场可以流血可以牺牲,最怕的是被骂“怕死”;面对受了重伤,舌头露出来,没了下巴脸只剩一半的士兵,没有一个医护能忍心看着他的模样喂完饭的,要换好几个人;有人打了胜仗回来却很少提及那场战争,一辈子都在遗憾没能将战友的遗骸带回来。

那个叫任红举的老人,上战场的时候才17岁。当年为国捐躯,抛头颅洒热血的那一批志愿者里,有很多都还是十七八岁的孩子。他们那么年轻,却在家国大义之前担当重任。

那个叫汤重稀的老人的梦想是当手风琴演奏家,可敌人的一颗炮弹改变了他的命运,他的后手没了。当年上战场的那一批志愿者里,有很多才华横溢的人,有会唱京剧的,有会拉小提琴的,有会拉手风琴的,等等。

图为来自上海的朱俊贤爷爷

就像是一个寻常的午后,你偶遇了在晒太阳的爷爷奶奶,只是,恰逢八一建军节和十一国庆节这样的特殊日子,你兴冲冲地刷着短视频,他们就随口跟你多说了几句,说着说着就红了眼眶。

有些名字不该被忘记,有些事情要有人去做。

希望大家能抽空去看看这部片子。我们能做的很少,但至少能在微博上和朋友圈里为这部纪录片发发声,至少可以买张电影票去电影院里支持一下。

让那些坚持的人知道,其实有很多人在意,他们的坚持都是有意义的。

是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

 6 ) 致敬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

看完此片,既沉重又感动。 也更让我想起那句:中国人不怕事 也不惹事! 他们说:活着干,死了算。他们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在战争面前,他们既渺小,又伟大。 任红举、周有春、马世勋、周继成、薛英杰、汤重稀、包月禄、王贯三、郭瑞铮、雍未太、李维波、王仁山、谈学贤、叶发坤、孙德山、唐章洪、那启明、林炳远、金东辉、刘素谦、熊朝瑞、白清林、易如元、周全弟、尹志云、叶士礼……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民志愿军! 影片中,老兵们的口述史无不令人动容。 在轰炸时,救护员扑在伤员身上挡着,心知没用,但希望给伤员内心些许安慰。 救护员在月光中搜寻到受伤的李振唐教导员,他露出了白白的肠子,痛苦得示意对方给枪让他自杀,这种时候却还记得掏出银元拜托救护员转交给妹妹。 军医薛英杰爷爷,讲述被炸伤的同胞没了下巴,露出喉咙眼,艰难地被喂饭,落泪道:他们也有爹有娘啊。 隔壁战壕的中美两军,在唯一的水坑,在这生命之源面前,选择了暂时息战。 五位同志互相给对方抓虱子的时候,黄大菊同志在大家眼前被炸死。 还有一位老兵,一直为自己办的抗美援朝展馆添东西,坚持纪念抗美援朝战士。 最小的兵总是受到大家的照顾,吃得最饱,因为不够饭吃时,大家都会把自己碗里的饭扒点给你。

打胜战的同时,也死了很多人。 他们还说: "当时动员大家参军,去了147个人,只回来3个。"" "你来的正是时候,你要是再晚来几天我可能就没有了。"" 熊朝瑞奶奶说:战争就是残酷的,就是你死我活,但是不要怕战争。 叶士礼爷爷对烈士们说:“你们以前和我们一起理想的,我们国家,已经非常强大”

这些故事,这些历史,你一定要去听他们讲!你会感受到那份赤诚,痛苦,感恩。

《1950他们正年轻》真的好看,是非常有诚意的作品,也非常有意义! 他们的青春无论一开始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都是牺牲了自身,保全了国家。现在排片量这么少,真的令人心碎,好希望更多的人看到。 战争与和平的背后都过分沉重,现在的和平,来之不易,希望所有人珍爱和平。 铭记,是对所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好的尊重。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希望大家有时间也能去烈士陵园看看,看看那些碑刻上小小的名字,那里凝练着英雄们伟大的人生轨迹。

 短评

那个奶奶说你们再不来我可能就没了。奶奶的战友在一旁说,不会的。在结尾采访列表,那个奶奶已经去了。

5分钟前
  • 母线暂态
  • 推荐

因为他们相信未来,所以我们才有现在。我以为看这部片子我会哭得很惨,但我没有,而是深深被这群可爱的人的坚强、勇敢、充满信念所感染。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10分钟前
  • 松鼠掉到花盆里
  • 力荐

第一个是被炸飞,只剩下两个大辫子在石头上的女孩。“她好漂亮的,是我们的白毛女”第二个是被炸掉半条腿,队友背着她匍匐前进,而她一路唱着“雄赳赳气昂昂”第三个……第四个……无数个十八九岁的少年少女前仆后继“我个子那么小,我背的动伤员吗?背不动呀!那也要背,那真是……救命啊”“我们去了147个,回来的只有三个。一个胳膊没了,一个腿没了,只有我幸运负伤。”“有时候转移伤员,飞机来了,那我就扑在伤员身上。有用吗?炮弹来了我能挡住吗?没有任何用处,但是这对伤员们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感恩先烈

12分钟前
  • biubiupiu
  • 力荐

一个人坐在放映厅里看完这部并不算完美的纪录片,银幕上闪过的那一张张和我差不多年岁的脸让我禁不住鼻酸。看着电影的时候在想,也是因为这些年轻稚嫩的脸庞,才有如今的家国。通过这部纪录片,认识这群可爱的人,向他们靠近,了解当时,哪怕一点点也好。“等我老了,扯一根白发,装在你的琴弦上,我们一起唱那好听的歌。”ㅠ

14分钟前
  • 薗子的荒蛮之地
  • 力荐

“我去了丹东烈士陵园,没有他,我还去了另一个,也没有。我想请你们写个条子,我最大的心愿是让他的骨骸回家”

16分钟前
  • 晏昕
  • 力荐

老兵们的口述史,在视角方面不逊PJ的一战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二刷,导演见面会之后补充一些:电影特别好听的配乐,是导演宋坤儒的太太写的,导演笑称主要是不花钱。导演本身做故事片出身,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第一部院线影片居然是纪录片,试过找更专业的纪录片导演,但都不看好这个题材和形式。他们拍摄了大量的老兵采访素材,因为不够专业,是靠反复看素材去进行剪辑的。导演不希望网络上线,如果到下周没有排片,以后可能只会在电影节和资料馆放映,因为他认为这部电影适合在电影院里认真观看,而不适合现在年轻人碎片化的观看方式。对于没有排片的地区,之后只能考虑重新剪辑和院线版不同的网络版,内容可能会更精简。

17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力荐

主创人员创作出这样题材的纪录片值得鼓励敬佩。不足之处在于:故事线不清晰显得故事很平。明明情感很强烈,但可看性弱。作为想要传播给下一代作教育警示的片子其实是很不足的。四星完全是给题材的,纯靠内容完全不值。还是希望这样的片子更多吧。

22分钟前
  • 查毛
  • 推荐

#点映# 他们也怕鬼故事,也有文艺梦,也会和情同手足的战友闹不和;她们也爱美丽,也会组成一起梳妆打扮、拍照的姐妹帮。不同的是,那是1950年——青春只能在硝烟四起的战火中绽放,便有了一个个真正热血的故事。而这些青春回忆,有的记忆犹新,载入了衣服上的光荣勋章,有的不愿回想,是心中难以填补的伤痛;讲故事的人,时而幽默,时而自豪,时而热泪盈眶,时而陷入沉思。尽管在历史的加成下,意义远大于表达形式,但老兵们在镜头前的神情动态和话语都足以真实还原那段时光,他们直抵人心的声音值得聆听,无论你是否经历过那些年的人。

25分钟前
  • 戲味尚宮
  • 推荐

“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有现在。”看到最后这句字幕,有点泪目。

28分钟前
  • 高莫障
  • 力荐

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兵们不断地提“飞机”,我们真的太缺飞机了。

29分钟前
  • 竹傲风
  • 推荐

数次梗咽,片中大都是平淡的语调,老兵们陷入回忆时的眼神令人心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场立国之战,那群最可爱的人为我们用青春与鲜血换来了现在

34分钟前
  • 一字千金小可艾
  • 推荐

比任何特效都来的震撼,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新生活,致敬

35分钟前
  • 具廷谟(不麦麸
  • 力荐

“我们崇尚和平,我们不愿意战争,但我们也绝对不会投降”

36分钟前
  • 白大漂亮
  • 力荐

每一代都应该记住这段历史。

39分钟前
  • N次放映室
  • 力荐

最记得是 片中刘素谦奶奶说 你们再迟几天来 可能就找不到我了然后片尾的名字上 标上了框框...

42分钟前
  • 养鱼摸鱼来吃鱼
  • 力荐

“等我老了 一根白发 安在你的提琴上 我们还演凑”可是他们不会再变老,他们也把灵魂留在了那一年。电影已老兵的讲述和战争场面想穿插,让人冲击到无法喘息。他们唱着“雄赳赳气昂昂”有时可能歌还没唱完就会有轰炸,无法想象他们真实的行军,只是他们有信念坚信他们能打败敌人坚信他们有未来。现在的他们看到了胜利,回到了祖国,更看到了祖国的强大;可是他们却无法忘记那一年,更不敢忘记,更不愿想起那场战争。现在他们的生命或许已进入倒计时,却时刻惦记留在异国的战友,盼有生之年能看到他们回国。而我们却只能做的是铭记,铭记他们,铭记那段历史。致敬中国人民志愿军

45分钟前
  • 豆豆粒
  • 力荐

让人感动的主题,不合格的纪录片。

49分钟前
  • Yuchen
  • 推荐

“他也有爹和娘啊…”“我想成为手风琴演奏家……”“到了战场一看全是坦克,这要是让他们开到东北,那全是平原啊……”“丹东烈士陵园是第一站,没有他(战友)的名字是……”“我回来了,他们还在那边啊…”“你来的正是好时候,晚来几天,我就没有了…”

52分钟前
  • 冰纡
  • 力荐

这片子才是各学校该组织观看的

53分钟前
  • cainhyde
  • 力荐

先说优点,主创团队创作这样题材的纪录片值得敬佩鼓励。缺点挺多的,最重要的一个是纪录片故事线不清晰,显得内容很平,明明情感很强烈,但可看性弱,作为想要传播这个题材,给下一代做教育的目的来说其实是很不足的;另一个是对男性的问题是如何打仗,到了女性的问题就成了爱美爱干净,显示出了男性创作者严重的狭隘。总的来说,四星完全是给题材的,纯靠内容是是不值的,还是希望这样的片子更多吧

56分钟前
  • 罗曼地瓜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