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1981

剧情片大陆1981

主演:严顺开,王苏娅,李纬,孙道临

导演:岑范

播放地址

 剧照

阿Q正传1981 剧照 NO.1阿Q正传1981 剧照 NO.2阿Q正传1981 剧照 NO.3阿Q正传1981 剧照 NO.4阿Q正传1981 剧照 NO.5阿Q正传1981 剧照 NO.6阿Q正传1981 剧照 NO.13阿Q正传1981 剧照 NO.14阿Q正传1981 剧照 NO.15阿Q正传1981 剧照 NO.16阿Q正传1981 剧照 NO.17阿Q正传1981 剧照 NO.18阿Q正传1981 剧照 NO.19阿Q正传198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1 00:02

详细剧情

  身形猥琐、其貌不扬的阿Q(严顺开 饰)是未庄一个靠打短工度日的小人物。他家徒四壁,穷得连姓都没有。虽然如此,阿Q却始终自我感觉良好,或瞧不起装模作样的假洋鬼子,或与地主赵太爷攀亲。当然换来的往往不是尊敬,而是鄙夷甚至一顿毒打。好在阿Q有着一套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所以肉体上吃亏的他最终能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自从被赵太爷打和调戏吴妈受罚之后,阿Q的日子愈加难过。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得进城谋求生路。阴差阳错的一些事,竟让阿Q在未庄人眼里成了手握重权的革命党,这个憋屈半辈子的小人物总算暂时抖了起来……  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并荣获瑞士第2届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长篇影评

 1 ) 纯粹的电影,展示纯粹的内核

我喜欢这部电影,不仅因为它的故事,它的深刻。也因为它的纯粹。没有多余的滤镜,没有特效,也没有镜头狂怼着一个人的脸上告诉你这就是主角。

每个人都各司其职,每件物品都有它的位置,故事随着桥洞下的水蔓延开,而我一眼望到江南水乡的岸边来来往往的人,听着片头唢呐吹奏的声音,就好像回到了40年前,回到了鲁迅的文章里,回到了那年去西塘岸边走着的日子。可以用一个词形容这种感觉:踏实。

开头是引人发笑的,觉得阿贵不过是个乐天派的无赖,用他特有的“精神胜利法”在社会的最底层自由自在地游走。然后是感到愤怒,当阿贵被别人欺负,转而又欺负更弱的尼姑的时候,我看到了不只是阿贵,还有那些旁观的人丑陋的嘴脸。这个画面放到现在也不过时,受害者和施暴者之间,也就隔着一个念头的转变。后来又是无奈和揪心,在底层的阿贵被视作蝼蚁,连府上的佣人都看不起,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自私和势利,然而每个人都不觉得羞愧。底层的阿贵,到死之前所有的东西都被抢光,但他却不知道自己要死了,他只是还在想着怎么把纸上的圆画的更好一点。最后的审判来临,也没有反抗,只是用自己的“精神胜利法”再次安慰:大抵人可能是要有一死的。他没有想为什么自己就这么死了,只是说了一句“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阿贵死的不明不白,旁人却觉得明白,只是不太尽兴,因为和以前的方式不一样了。大家抽着烟喝着酒,没有一个人为阿贵惋惜。掌柜想着阿贵欠下的那几十文酒钱,其他人依旧感叹着死法扫兴。

桥下的水继续流着,世界上少一个阿贵,没有丝毫不同,没有人关心他姓什么。而阿贵的精神和后代,世代流传。是你,是我,是我们。

 2 ) 拍成漫画应该更好

   CCTV6放《阿Q正传》。80年代的片子,虽然从画面和人物表演上怎么看怎么不爽,但我愣是像着了魔似的没有换台,完整地看了下来。
   当听到影片结尾时的旁白“阿桂(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时,我竟忍不住一个人鼓起掌来。
   终于明白,语文课上靠老师逐句分析是看不懂鲁迅的。但其实我们的身边到处都充斥着鲁迅小说中的各式人物。
   影片中的江南看起来很淳朴,我比较喜欢。
   虽然男主角的表演在当时已经很到位了,但我心目中的阿Q应该是一个漫画形象出现的(鲁智深也是),真人是无法完美展现的。
   不过鉴于目前还没有其他版本,所以还是推荐一下!

 3 ) 重新思考阿Q

最初看这部电影时,对闫老师的表演并不满意。在我的印象中,阿Q会更地痞无赖一些,脏一些。总觉得闫老师的阿Q正派了一些。

可是如今重新再看这部电影,才敬佩闫老师的表演真是经典。

阿Q这个角色不好处理,他是个小人物,没有家没有土地靠打短工为生。说话腔调油滑,和尚摸的我摸不得,是阿Q的经典台词。如果单纯从小人物的表象去处理,阿Q说话低俗又低三下四,这样一个形象极易让人讨厌。

但阿Q的价值不在于他的无聊,他的价值在于写出了人性的悲哀,精神胜利法。

所以闫老师的阿Q绝不是表面的痞,他有让人同情的地方。

在鲁老爷干活时,阿Q脱了外衣,手脚利索。这样的阿Q与无数那个时候的农民一样,只是低头干活,只是一个干活吃饭的人。佩服闫老师的表演,他不仅抓住了肢体语言的表现,连表情也抓住了,憨憨的又带一点讨好的意思。这样的阿Q是不会让人厌恶的。

在谈话中阿Q忽然意识到无后的大事,与女佣说了要睡觉的话。阿Q的举动是人之本能但他的行为确实不恰当。但还未及厌恶阿Q,就看到了他的可怜。先是吴妈的大哭大闹,阿Q一脸的茫然。接着鲁家对阿Q的追打,闫老师的处理得当,他躲闪害怕,身材的对比显示了阿Q的可怜。最终衣服被扣压工钱不给,阿Q缩头缩脑的被撵了出来。

这一段闫老师的面目表情精彩,演出了一个小人物的可怜。

重读经典,才发现演员的魅力。

 4 ) 从《阿Q正传》看阶级固化

老艺术家的演技真是炸裂,严顺开老师将阿Q演的令人动容,让人心疼。而阿Q短暂的人生也令人唏嘘不已。
改革前,阿Q在“未庄”是一个不受尊重的短工,甚至连姓氏都不详,他想方设法希望可以受到别人的关注,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阶级流动,于是他自称自己姓赵,和赵老太爷是本家,没想到却被打。辛亥革命发生后,阿Q本希望通过投入“革命党”来实现向上流动,结果却不清不楚地丢了性命。
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人们在社会中拥有的资源并不对等,于是社会差异出现,而关键资源的多寡决定了人们之间的依赖关系,从而产生了权力,这也造成社会阶级分化。
社会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划分社会等级的标准的多重性,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是影响社会身份和地位的重要因素,钱穆就认为我国社会经历了从“封建时代”到“资本时代”的转变,这主要是伴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增多而发展的,而“资本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社会阶级“全依贫富而分”。这些社会资源之间往往具有内在联系,比如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往往拥有更多资源接受更好的教育,从而获得较高的文化地位,拥有较高政治地位的人往往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等等。阿Q正传中,作为地主的赵老太爷家境殷实,所以听见敲锣打鼓,在酒馆喝酒的庄稼人不假思索地就说出,“这肯定是赵老太爷家的儿子中了秀才”,而作为短工的阿Q想给自己脸上贴点儿金,称自己也姓赵,甚至被其侮辱“你也配姓赵?”作为庄稼人,阿Q可以说是非常“能做”,但是他还是很穷,只能住在土地庙中,因为穷所以他没有接受过教育,最后可以说死于没文化,稀里糊涂地画了个圆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虽然阿Q一直用“精神胜利法”使自己过得似乎心满意足,但是他也在不断追求希望可以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于是当革命潮流吹到了未庄,看到赵太爷被抢、举人老爷革命坐立不安,尽管他并不了解革命,但是直觉告诉他,革命对统治阶级不利那么对于他肯定是有利的,于是他大费周章想加入“革命党”,但最终失败。而赵老太爷因为有钱,他可以花钱使阿Q成为替罪羊,而他也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本使自己的儿子成为革命党,最终保全了自家。
阿Q和赵老太爷一家的命运说明社会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程度过高会导致社会固化,拥有越多资源的人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而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进行排他和内固机制促进社会封闭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当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上层阶级会利用各种策略减轻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比如赵老太爷通过关系网络让钱太爷的儿子介绍自己的儿子成为了革命党,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减轻了改革的不良后果。而此时,尽管下层阶级从某些方面来说有了更多机会实行社会流动,但是另一方面,他们遭受的风险往往比上层的人更大。当改革发生时,阿 Q甚至连想成为革命党都没有门路。赵老太爷的儿子被剪了辫子衣服上就挂上了“桃子”当了官,而酒馆里的普通人则因为被剪辫提心吊胆、被嘲笑。
阿Q正传中的阶级固化不仅体现在代内的社会流动,也体现在代际的社会流动。《阿Q正传》中最明显的父子关系就是赵老太爷和他的秀才儿子,赵老太爷因为家产丰厚而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他给自己的儿子接受好的教育使其成为了秀才,这也是他儿子最后能成为“革命军”中的官员的重要原因,所以钱穆认为在资本时代,“虽无世袭之名,但有世袭之实”,父辈的社会地位对于子代惯习的形成和社会地位的继承具有重要影响。与此形成对比,作为劳苦大众的阿Q甚至“没有娶亲”,真的像小尼姑诅咒的那样“断子绝孙”。阿Q具有中国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所以当他摸过了小尼姑的脸后,他意识到自己应该要有个孩子为自己养老送终,于是他对吴妈说,“我想和你睡觉”,这成为他的一个污点,也使得自己终于无法再在未庄生存下去,这也使得他最终断了娶妻生子的“梦”。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赵老太爷要“买小”,而因为他有钱所以在外人看来这无可厚非。
《阿Q正传》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对国民性的批判,就像作者在最后说的,“阿Q并没有断子绝孙”,在他死后还有很多人和他一样。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新旧社会交替之时的社会阶级结构,阶级固化依然存在,不论是代内向上流动还是代际向上流动都十分困难。当社会发生巨变时,社会上层利用自己拥有的社会资源、通过排他和内固等策略实行社会封闭,尽量减轻可能的向下流动,而社会下层在面对社会变迁时的风险则远远超过上层阶级。



小问题:
(1)吴妈是真的“正经”还是假正经呢?
个人觉得影视作品中的吴妈是假正经
(2)阿Q通过精神胜利法似乎总是生活地心满意足,但是他是真的满足还是伪装呢?
个人觉得除了赌博被打那段还有最后死刑那段能够感受到他的忧伤,其他的地方真的很难判断他是否是真的开心。
(3)赌博被打那段感觉不太符合情理。
因为在农村的熟人社会,一般同村的人不会光明正大使手段,所以那些打人的人应该是外村的;而在传统农村社会中,一般农村人的集体意识一般比较强,当遇到自己同村人被外村的人打,尽管存在矛盾也应该同仇敌忾一致向外,但是当阿Q被打时,甚至连劝架的人都很少。难道是因为阿Q太不受欢迎?

 5 ) 《阿Q正传》

一、创作背景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该小说创作于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由于鲁迅母亲娘家在农村,所以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村与农民)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

那是在辛亥革命时期,鲁迅先生写此小说为了严厉抨击当时政府的腐败与人民的无知,揭露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下等社会的人被虐待的事实,也严厉的讽刺了无知的人民不懂革命而整天喊革命的口号。

二、阿Q特点

(一)阿Q是一个落后不觉悟,带有精神病态,受到阶级压迫,被剥夺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二)阿Q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守旧落后特点,不觉悟的农民。

1.吴妈的大脚他不喜欢——反传统。

2.厌弃“假洋人”,没辫子——反传统。

(三)阿Q是一个性格乐观,妄自尊大,用精神胜利法解脱现实中的烦恼。

(四)阿Q是辛亥革命的“代表人”——农民的愚笨,无知,单纯,淳朴,揭露了中国真正的革命,需要一场思想革命和觉醒了的人民。

被当替罪羊,无知,不识字,临死前都以为被送回家,表面仁慈,一副佛像的知县大人,而实际在金钱地位面前,讽刺的还是人性。

三、创作的艺术风格

(一)外冷内热,性格环境的典型化

(二)白描的手法,从衣着,环境,性格,心理,服装,佩服严顺开老师的演技。

(三)讽刺手法,批判像阿Q一样的落后,愚蠢,传统农民,鞭挞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凶残,悲劣

(四)形喜实悲,喜剧的场面,可笑的愚蠢,隐藏着深刻的悲剧

四、影响

《阿Q正传》通过病态的阿Q揭露社会,反映了国民性的弱点,鲁迅的呼吁目的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表达出来,典型的揭露了这个历史阶段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说明了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性。也正如《狂人日记》一般,用其讽刺手法,在这个“吃人”的社会,现代国人的灵魂该如何拯救,,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方方面面,作品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给“五四”新文学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阿Q虽没有女人,但并不像小尼姑所说断子绝孙,而是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鲁迅先生一生知己——瞿秋白

有思想一致,共同的理想追求“道不同不相为谋”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6 ) 阿Q

闲暇之际寻求了以安度世间的事情,正在电脑前,便胡乱的点着那些个图标,骤然停在了风行,那就看电影好了,片子的类型一般都是动画片、喜剧片,偶尔上来心思专心心理片,后来偏爱文艺片,现在上课真的觉得自己孤陋寡闻,知之甚少,赵老师布置的作业推荐看《阿Q正传》,发现有目的地的做事还真是比较有效率的。
窝在沙发里开始了一段投入的旅程,满天星一开篇,就感觉是部老片子,上海电影制片厂勾起了儿时的小记忆,电影是祭奠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拍摄的,“诞辰”,“一百周年”,想到赵老师说的知道一个人名字后面标注的时间其实是很重要的,那是和他所在的历史时期有着很重要的关系,这句话真的是让我幡然醒悟,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其背景的。
鲁迅先生作序时的心理旁白,那神情深深的印记在我脑海,那种慢,那种静,那种无以言表。很用心的体会着,看着电影,另开着它的介绍,电影的拍摄记录,把电影和文字一起咀嚼。
看完电影感触颇多,最深刻的是阿Q进城前和进城回来后人们对他的态度,女人们先前唯恐避之不及和后来抢着买他的衣服,强烈对比土谷祠堂的老头对阿Q一如既往的好。让我郁闷也有点想不明白的是,他为什么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呢?想女人的时候,对吴妈支支吾吾,我以为他要说我喜欢你,结果,结果竟然是我要和你睡觉;想投奔革命时,去赵府找到假洋鬼子我我、投投,被人听成头,轰了出来;审讯时前言不搭后语,就那么不明不白的做了牺牲品。
不得不说,我彪悍的把阿Q和孔乙己混了,当朋友过来站在我旁边,几秒后,见他不说话,我仰着脑袋问,你知道这是什么片子吗?《阿Q正传》,我说。屏幕刚好播放到酒家,我说,你看,这就是他喝酒吃蚕豆的地方。朋友怔了下,“那不是孔乙己么?”我猛然脑袋短路,阿Q?孔乙己?都是鲁迅写的吧?是!。。。
一般都是有书有电影,我就是癖好就是看完电影都要再看遍书,因为很多时候电影都是改编自书,既然是改编就是大改动小调整的无可避免,电影的影像传达是很到位,但电影是人演得,不同的人对情绪的表达不一样,传达附加肯定有演员自身的表述,而文字的想象空间更大,描述会更细腻。
看完书,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拍摄超乎完美的诠释了书中要表达的意愿,书中描述其实人性都一样,土谷祠堂的老头在书中也是在阿Q落魄的时候有说过话让他搬出去的,而电影美化了这个人物,给了一个更鲜明的人性对比。书中说在阿Q进监狱时,里面只有两个人,可以相处,而电影演得最起码有七八个,又丑化了几个人,整部电影就只有土祠堂老头的平和。
而最终还有一点不解的是影片最后的旁白,说阿Q并没有断子绝孙。
电影中发现主角很是面熟,便搜索了他的信息,原来真的是现在备受欢迎的严顺开老先生,也看了他在1983年央视春晚演出的《阿Q的独白》,抽取了电影的精髓。也查资料了解了电影拍摄的背景及成果,《阿Q正传》被戛纳国际电影节组委会选中,代表中国正式参赛,角逐1982年的金棕榈奖,是中国内地电影的第一次。而下边摘自秦全耀新浪博客的话,也似乎解开了那一点不解。
岑范说,当时他和严顺开都去了法国,场面很隆重,还有升国旗的仪式。影片最后有一段旁白说:“阿Q虽然断子绝孙了,其实并没有断子绝孙,而据我们知道直到现在阿Q还有许多子孙世世代代延续下来,至今不绝”。针对这句话,在记者招待会上就有外国记者很尖锐地提问:“岑导演,影片中说阿Q并没有断子绝孙,那就是说现在中国还有很多这样的人?”
岑范答道:“不错,阿Q并没有断子绝孙。不过不仅是我们中国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可能有,可能就在贵国也有像阿Q一样的人吧?”
提问的记者笑了,带头鼓掌,底下的掌声遂响成一片。

 短评

小说是真好 电影是真囧 完全是一群基本功扎实的演员支撑的。ps:结尾 据史学家考证,阿桂(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2分钟前
  • 纪月航
  • 还行

唯一获得国际喜剧类奖项“金拐杖奖”的演员,严顺开

5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内容形式和表演风格太话剧,台词感觉很鲁迅文学。如果说吴妈因为阿桂一句“我想跟你睡觉”就弄出这样的风雨,放在当时的背景还算可以理解;那阿桂做贼偷东西的事情可以在似醉又清醒的状态下跟地保“实话实说”而一分钟后便后悔不已,这样不合理的情节设计于我就说不过去了。阿桂-阿Q;妈妈的,王八蛋。

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高中语文课

11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作为一个生活的弱者 阿Q无力抗拒黑暗和恶势力的迫害 丧失了普通人的思维规律 近乎精神失常 赵家遭抢 被人陷害 一步步走向刑场 他丝毫没有意识反抗 为自己辩白 最后要画押了 阿Q还担心自己画不圆 被人笑话而烦恼 这是多么的愚昧和悲哀 阿Q是鲁迅对病态国民深痛感受的结晶 是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理

15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原作带来的优秀基因,即便影像化改造,依旧让人拍案叫绝

19分钟前
  • 尘飞扬
  • 力荐

默哀。伟大的演员在作品中永垂不朽。

23分钟前
  • Vulpecula.h
  • 推荐

不看不知道啊,文革结束后就5-6年时间,多年压抑的创作才华就这样的迸发出来。看过一些中国电影百强片单,这些名著改编作品罕被提及。偶然间在哔哩哔哩上发现了这些宝贝。水准真高,色彩,空间、建筑,我们的美学实在比日本要丰富、大气、随意很多。这样的作品才能让人有民族自信啊!打算一点点看。

28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影片出品的1981年正是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30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严顺开真是为阿Q而生的,他完全让这个符号化的人物鲜活了起来……

35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几十个机位,小小的制作成本,全靠编剧和导演,还有主演们揣摩人物的深度!佳作!

37分钟前
  • 老羊
  • 力荐

选修课看的高清版 很清楚 看电影特有的质感 有种特别的亲切感 至于它所表达的 课本上应该都学了吧 喜欢电影中和阿Q在一起的那个老头 淳朴老实

39分钟前
  • 🇦🇷🇦🇷
  • 力荐

看此片仿佛见芸芸众生近在眼前,鲁迅笔下的国人至今遍地,从不过时。大师啊大师,这样的人性洞察真是深刻!文本改编很贴合原著,个人感觉略显得浅白的地方在于,表述为镜头语言的旁白消解了原著文字的讽刺意味,而且颇以评价的口气。原著的“我”贵乎以一个局外人的口吻阐述。各个演员的演技非常传神和到位,尤其是严顺开老先生,这演技也入教科书了,真是牛X。8.4

43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阿Q从书里活过来了,变成了阿贵,没书里那么令人厌恶,还带着点亲切感,不像是隔了一百年的人物。至于连阿Q都觉得自己是赵家人,可以理解为什么世上那么多精神“赵家人”。

44分钟前
  • Sputnik
  • 力荐

人活着总是有太多不顺的事,特别是那个人吃人的社会,精神胜利法必不可少。阿Q的梦中翻身做主人就是变成剥削阶级。最后他死了,虽没有女人却有后代,子孙繁多至今不绝。鲁迅对阿Q是讽刺更是同情,是从阿Q的遭遇控诉剥削的社会。

45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改变了吗?没有

48分钟前
  • 汉堡
  • 力荐

……阿桂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52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据史学家考证,阿桂(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电影还是由鲁迅的作品和演员表演撑起来的,其他都挺逊色的...

57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编导本着“宁可拙笨不使滑稽”的严肃的创作思想,避免把阿Q塑造成一个仅供人一笑的滑稽形象,对于原着中的那些”滑稽和笑料”既不照搬无误,更不任意夸大,也不从生理上和外形上丑化阿Q,而是抓住阿Q国民劣根性的实质——精神胜利法,从阿Q的思想上和行动上表现他的可笑而又可悲、可气而又可怜的精神特质,更多地赋予这一人物以同情,主要笔力放在“哀其不幸”这一点,以“怒其不争”为辅,以求最大化地保持住原著的基调。影片在改编上另一个成功之处就是十分巧妙地用鲁迅的画外音贯穿全片,既是写人状物的点睛之笔,又把原著中蕴涵的深邃思想表达了出来。——《中国电影史纲》

58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阿Q正传可供深层阐释的东西太多了,国民性不过是中学语文教学层次的理解。这版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片末那句旁白,故作深沉之状,自以为清醒,实则画蛇添足,把鲁迅的层次瞬间拉低到了胡适的段位。

1小时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