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勋章

战争片英国1977

主演:詹姆斯·柯本,马克西米连·谢尔,詹姆斯·梅森,大卫·沃纳,克劳斯·洛维奇,维蒂姆·格洛纳,Roger Fritz,Dieter Schidor,Burkhard Driest,Michael Nowka,维罗尼卡·旺代勒,亚瑟·布豪斯,森塔·伯格,德米特·比滕茨,Thomas Braut,海因茨·恩格尔曼,Igor Galo,沃尔夫·C·哈特维希,伊维察·帕耶尔,Tommi Piper,Hermina Pipinic,Nedim Prohic,罗伯特·里耶蒂,Dragomir Stanojevic-Bat

导演:萨姆·佩金帕

播放地址

 剧照

铁十字勋章 剧照 NO.1铁十字勋章 剧照 NO.2铁十字勋章 剧照 NO.3铁十字勋章 剧照 NO.4铁十字勋章 剧照 NO.5铁十字勋章 剧照 NO.6铁十字勋章 剧照 NO.13铁十字勋章 剧照 NO.14铁十字勋章 剧照 NO.15铁十字勋章 剧照 NO.16铁十字勋章 剧照 NO.17铁十字勋章 剧照 NO.18铁十字勋章 剧照 NO.19铁十字勋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1 00:03

详细剧情

  该片从德军的角度回顾了在1943年东部战场的一段血腥经历,围绕着一个厌战老兵和一个以谋取铁十字勋章作为人生目标的贵族军官展开。两人的几番较量,代表了当时德军中的两种心态,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终极走向……  1943年,德国战场,德军上尉史特兰斯基刚被提为中队长,他一心想获得德军最高荣誉“铁十字勋章”。上尉想提拔能征善战的史泰纳,可是史泰纳对晋升和荣誉不屑一顾。上尉十分恼火,便将其派往最前线,让史泰 纳的部下在混战中互相残杀。史泰纳怒不可遏,冒着敌人的炮火,紧追上尉复仇……  从人性角度再现血腥战场,在疯狂极端的特殊时刻,人性会展现最美好或最卑劣的一面。德国人也一样,战争带来巨大痛苦,也引发深刻思考。战争是人挑起的,它的残酷和毁灭性,我们没有必要忘记!  点评:该片虽然是美国电影大师、“暴力牛仔"山姆-派金法的惟一一部战争片,但他依然能将《碧血黄沙》式的西部情结展现得淋漓尽致。片中的战争场面真实、暴力,且充满了美感。值得一提的是,该片也是去世不久的“银幕硬汉"詹姆斯-科本的代表作之一。那种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积极求生的生存意识,足以让观者为其动容。

 长篇影评

 1 ) 荒唐

这部影片的立意是从战胜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军人是为了对手而存在的,军人生来就是为了战斗的,当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要勇敢地冲上去,成为祖国的铁拳,打倒一切敢于阻挡前进道路的敌人!他必须视荣誉为生命,他必须追求荣誉,捍卫荣誉,为了荣誉,他要敢于战胜一切敌人。这就是军人,一名合格的军人。
影片中那位有厌战情节的老兵不是一名合格的军人,那位贵族出身的军官追求荣誉也没有错。作者的描写是从一个文人——或者更有可能是从战胜者的角度来考虑事情的,他没有考虑到历史上纳粹德国军人那种英勇作战、追求荣誉的精神——也可能是故意忽略了这种精神,其目的也许是在贬低德国军人在二战中的表现?

 2 ) 推荐:小说《铁十字勋章》的作者和主角原型的介绍

纯推荐,阅读原文请点击链接

小说《铁十字勋章》的作者和主角原型的介绍

威利 海因里希(Willi Heinrich)(1920年8月9日– 2005年6月12日),是一名德国作家,电影《铁十字勋章》原型小说的作者。
海因里希生于巴登-福腾堡州(Baden-Württemberg)的海德堡(heidelberg)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因里希在东线的第101猎兵师的第228猎兵团的第一营服役,在整个战争期间,第一营遭受了70%的伤亡率,海因里希本人曾经五次负伤。
战后,海因里希成为了一名作家,他的第一本小说是《住在城堡里》(In einem Schloss zu wohnen),作于1950-1952年,但是直到1976年,他已经是成名的小说家的时候,才得以首次出版。他的第一部成功的小说《志愿鲜肉》( Das Geduldige Fleisch )在1955年出版。这部小说将在东线战争时期海因里希曾经服役的那个营内部人员的冲突作为小说的主题,这部小说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1956年被英国魏登菲尔德和尼科尔森(Weidenfeld & Nicolson)出版公司翻译成英文出版,书名还是《志愿鲜肉》;而在美国,1957年鲍勃斯美林(Bobbs-Merrill)出版公司以《铁十字勋章》的书名出版了这本书。山姆 佩金帕(Sam Peckinpah)采用这部小说为蓝本拍摄了著名的战争影片《铁十字勋章》,詹姆斯 科伯恩(James Coburn)饰演了片中著名的反英雄主角罗尔夫 史坦纳(Rolf Steiner)。

 3 ) 换个角度看二战

这是一部从德国人的角度看二战的电影。反映了二战后期,德国久战不胜的情况下,德军中的厌战情绪,反战的主题。
有美国试的英雄主义形象
但缺乏美国大片中德国人严谨守纪的传统形象。
特别是主人公斯塔那回答上级问话时的态度和他们敬礼的姿势总让我产生“这是部美国电影”的错觉。

 4 ) 国防军军官的“荣誉感”

贵族军官自视清高,渴望铁十字勋章,但所作所为无不卑鄙下贱,极尽讽刺。结尾令我震惊,但又在情理之中。从电影里所透露的信息来看,主人公所处的集团军应当是即将被包围的南方集团军,处于克里米亚半岛与斯大林格勒之间,正处于双方战斗最胶着的阶段。于是就有了电影中整个团接连败退,最终被迫死战,斯坦纳放过贵族军官让他证明自己的情景。

 5 ) 战争场面几乎达到了战争片的顶峰

最早在成都电视台的黄金海岸看的,当时感觉战争场面很震憾,比国产很多战争片强多了.长大后又认真看了导演剪辑版,这部片子的风格像是把战争片当成动作片或枪战片在拍,拉的慢镜头很多,动作场面忽快忽慢,感觉很有吴宇森的风格,这部片子吴宇林应该看过,不然不会有那么多的暴力美学元素,有些镜头确实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开头的童声<小星星>也不错.
这部片子的视角不错,它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去描述战争,而是围绕着一个基层作战单位的行动,一个厌战的老兵和一个普鲁士贵族产生了矛盾,不过老兵只要给他的上司一点面子,就会免去很多麻烦,却偏偏把事情搞得这么麻烦,不过我倒不关心里面表达的什么人性或政治,我只关心它的战争场面,比如大战T-34的场面就很让人兴奋,你还能找到一个战争场面像这样的片子吗?<拯救大兵瑞恩>在二十年后才达到这个水平,中国的<集结号>几乎在三十年后才达到这个水平.在敌后遇到女兵的场面也很写真,风格确实和中国以前拍的战争片不一样,值得一看.

 6 ) 苏联无名小兵

影片从德军角度看二战,铁十字勋章授予那些立了战功的德国士兵,但在前线并没有多少人把铁十字看得很重要,生存才是硬道理。

影片中的德军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主角斯坦纳这种为结束战争而奋斗的炮灰,第二种是史特兰斯基上尉这种为得到荣誉而战的贵族,还有一种就是为贯彻纳粹思想而被派到前线监督军队的党员。我以前看过的二战片,德军面孔往往是第三种,被洗过脑一个劲儿反犹太反同性恋的德国人,实话说有时候感觉跟看抗日剧被撕的鬼子形象差不多。《铁十字勋章》可贵之处在于丰富了前两种德国士兵的形象,让这场战争更加立体真实。

虽然这部片子出现的苏军不多,但是有一个苏联小兵令人瞩目,这个小兵没有什么台词,一开篇就被斯坦纳俘虏了,然后很快被释放并被自己人枪杀,这时候影片还没到一半。理论上抽掉这个小兵角色,对本片故事主线没有任何影响。不过,现在想想,斯坦纳是不是在这个小兵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过去,看到了战争的无谓?

一个还未成年的苏联男孩被征入伍,连枪都没怎么握过,就被派到前线做靶子,可见苏军也撑不住了。后来,斯坦纳受重伤入院,在昏迷之中曾经梦到这个小兵,他和护士在河边看着就要被河水吞噬的自己,这个场景就仿佛是濒死体验,被抽离的灵魂盯着自己的躯壳。

本片后半段几乎是希腊《奥德赛》的翻版,斯坦纳带着队友历经千辛万苦返回连队,结局同样和小兵一样被自己人枪杀,让人不禁叹息前线之複杂、人性之黑暗。

 短评

英德合拍二战电影,德国视角观察反思二战历史,对白都是流利纯正的英式英语,詹姆斯科本饰演主角,他从头到尾一直拿一把苏联的波波沙冲锋枪,也没有交代是为什么,电影摄影和战争场面已经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同类型数一数二,没有宏大叙事只着眼于战斗中的袍泽情谊,片头以黑白纪录片和德国儿歌开始,以史坦纳在战火中的狂笑和黑白镜头结束,很写实的电影。

8分钟前
  • 雁宁路书记
  • 推荐

与以往的佩金法一样高速摄影机的运用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了,满眼的暴力慢镜头,此片中的几段蒙太奇还是很值得赞赏的,应该说是部不错的战争片,不过要是在这之前看了另一部片攻击的话就会觉得此片可以说是德军版的攻击,另外詹姆斯.柯本来扮演这个德国中士确实是个糟糕的选择他太不像德国人了。

13分钟前
  • 秦诺诺
  • 还行

轰轰炮火,梭梭弹雨,厮杀与死亡在舞步般的慢镜中呈现。少年战俘被苏军误杀,德国兄弟连倒在了自己人的枪口下,战争是为了什么?"铁十字勋章只不过是一堆烂铁罢了"。Steiner 最后那荒诞的狂笑胜过了反战最强有力的怒吼

18分钟前
  • hoffman
  • 推荐

场面主打的就是个意境,反正我这么拍了这么剪了至于打了个啥你们自己体会吧。因为这个导演都是拍西部片的所以我说这个片拍得像西部片确实是不礼貌,但是我觉得战争片拍成这个样子还是不好看的。剧情主打的就是一个嘲讽,会打的都是不想打的,想打的都是不能打的。这个反派确实非常滑稽但是感觉也仅限于滑稽了。主角主打的就是一个完美,这种不服权威非常圣母能插能拔又极其能打的人可能就是欧美人最推崇的偶像吧,这个偶像角色在片子里没让人心疼或是惋惜因为实在太强了,随意出现在这样的一部电影里是拿来让人崇拜的,好像这个功能不太对吧?

19分钟前
  • 丑嘴唇
  • 还行

1.德国视角二战片,聚焦1943年东线战场,角色刻画出彩:厌战但为战友情谊赴汤蹈火的上士,自私懦弱、一心只为铁十字勋章而来却连装子弹都不会的贵族上尉,粗暴残忍玷污俄国女战俘却被反杀的纳粹党徒,还有死在自己人手里的俄国少年,兵营里同性恋身份成为把柄。2.佩金帕在唯一一部战争片中依旧塑造了西部孤胆英雄式的人物,拿手的高速蒙太奇也多次登场,如受伤昏迷、觉醒与下定决心时的疾速过往片断闪回。3.展现了普鲁士贵族与纳粹党死忠粉间的隔阂,德国士兵在苏俄纷纷使用缴获的PPSh-41冲锋枪,还有T34坦克令人胆颤心惊的进攻能力,都描绘得很真实。4.以历史纪录影像(兴奋的希特勒与惨烈的战场实况)开篇,柯本余音绕梁的狂笑声、定格与黑白静照收尾,德国民歌[Hänschen Klein]贯穿首尾。5.奥胖称本片为[西线无战事]后最佳战争片。(8.3/10)

2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西部片大师山姆·佩金法的惟一的一部战争片,但他依然能将《碧血黄沙》式的西部情结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从德国军人的视角回顾了在1943年东部战场的一段血腥经历,故事围绕着一个厌战老兵和一个以谋取铁十字勋章作为人生目标的贵族军官展开。慢镜+跳接在影片中展现了不错的效果。

26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If we could learn to look instead of gawkingWe'd see the horror in the heart of farce If only we could act instead of talking,We wouldn't always end up on our arse.This was the thing that nearly had us mastered;Don't yet rejoice in his defeat, you men!Although the world stood up and stopped the bastard,The bitch that bore him is in heat again. Bertolt Brecht The Resistible Rise of Arturo Ui

29分钟前
  • 荒也
  • 还行

这剪切有点让人昏昏欲睡

32分钟前
  • 泰坦
  • 还行

为什么感觉没那么好,但又觉得感觉没那么好是自己没看懂的问题。被扫射的儿童,被卡车碾压的尸体,都是很好的场面。这部电影没什么特别的风格,除了血腥暴力,但无论多么血腥暴力,在战争片中都不算特别。结尾为什么詹姆斯柯本不杀马克西米连谢尔实在是让人搞不懂。这部美国人拍的讲德军的电影可以和英国人拍的讲德军的电影《猛鹰突击军团》来对比观看

36分钟前
  • 不良嗜好
  • 推荐

意外惊喜 结尾真炸裂 masterpiece 暴力美学大师的反战之作 别具一格的故事 二战德军什么的只不过是时代背景 骨子里仍是西部片中的硬汉豪情和对暴力(以及其极端形式:战争)的反思 以暴制暴才是王道 炫目神迷的剪辑是自然少不了 不过看一帮英国佬演德国人有点尬

39分钟前
  • 麻木粮姜
  • 力荐

佩金法和他的牛仔們還是回西部去吧。。。詹姆斯 柯本 超級酷 但顯然站錯了舞臺

43分钟前
  • 暴力卡車
  • 还行

70年代的发型和胡子我忍了,邋遢的军容我也忍了,那个所谓贵族军官为了个二级铁十字(好吧,也许是一级铁十字,但没看到他佩戴,看他自述是一块勋章也没得到,况且一级铁十字也算不上什么最高荣誉……)去弄虚作假,背叛战友甚至杀人灭口……这情节也太违和了好吗??

48分钟前
  • 古始渐中上更全
  • 较差

美国佬拍的德国视角二战片,主题与野战排类似同为展现战争中人性卑劣的一面。只是电影里的德国佬都是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感觉挺怪的。

52分钟前
  • Don't Panic!
  • 推荐

85/100.雖然主角是德軍,但行事作法思想確處處彰顯美國自由的個性和英雄主義,畢竟只要不是當豬養,人性都是相通的.

53分钟前
  • 真*克里斯
  • 推荐

难得的从德军的角度拍二战,当然反战的主题和对勋章的讽刺入木三分。

56分钟前
  • daangel
  • 推荐

L’inanité de la guerre,exposée sans concession sous toutes ses hideurs,n’engendre k l’annihilation de l’humanité dont le désenchantement sonne comme 1 vain appel pessimiste.La vision stylisée de Sam couplée à la lucidité d'1 regard sur les êtres en perdition séduit

59分钟前
  • KUMA
  • 力荐

如果认同战争有「正义/邪恶」的区别,那么就自动成为战争的炮灰与牺牲,无论是盟军还是邪恶联盟,内部对人性的摧残并无区别,因此反战应该是一种决绝的反对人性中的暴力,反对体制下的顺从,暴力大师在另一个决然环境中呈现人的荒诞与自由更加如鱼得水。

60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帕金派和科本,给四星

1小时前
  • Die Katze
  • 推荐

1943年的德苏克里米亚战场,夏风暖热,到处郁郁葱葱。一个普鲁士贵族后裔上尉军官一心想要拿到铁十字勋章,一个参军报国的排长中士带领兄弟出生入死得到了一枚勋章,上尉临阵退缩,却想让中士作证他指挥有功,足以获勋以期关系运作回巴黎度假。可惜中士拒绝,于是临大军撤退,故意不告,致使中士一排千辛万苦重返大军,却遭阵前故意诬贼,自相绞杀。中士手刃,实不能解为何报国无门,勋章如此重要,他看破了战争的无聊罪恶亦不惧死亡一心带兄弟们活着回去,但他却看不破世界人类只要不是当猪养,人性皆是相通。

1小时前
  • Νταγκ Τζόουνς.
  • 力荐

别样的战争电影,和《集结号》一样并非聚焦于敌我双方的交战而是军队内部的人性斗争。普鲁士贵族施特兰斯基明知泥腿子施泰纳对他有不满,为什么还要让他来当自己的荣誉证人呢?这样的设定似乎只是为了引出后文施泰纳排队一路穿越防线回归大部队却死于自己人之手的黑色幽默。开头童谣+战争场面的混剪是妙笔,战争残酷与童谣纯真形成鲜明对比。中间大段的战争场面也可以看出下了不少工夫,结局的狂笑既是笑战争的荒谬,也是笑人性的脆弱。施泰纳虽然是军官,但却还是硬派的西部牛仔作风,不杀害童子军和女兵俘虏,不沉溺于医院中的美人乡,就算最后找上尉复仇,也是西部牛仔式的一对一决斗。他的状态和佩金帕前作的男主角们是共通的。

1小时前
  • Mr.Graceless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