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乾隆

大陆剧中国台湾1991

主演:郑少秋,赵雅芝,江淑娜,周庭坤,张庭

导演:范秀明

 剧照

戏说乾隆 剧照 NO.1戏说乾隆 剧照 NO.2戏说乾隆 剧照 NO.3戏说乾隆 剧照 NO.4戏说乾隆 剧照 NO.5戏说乾隆 剧照 NO.6戏说乾隆 剧照 NO.13戏说乾隆 剧照 NO.14戏说乾隆 剧照 NO.15戏说乾隆 剧照 NO.16戏说乾隆 剧照 NO.17戏说乾隆 剧照 NO.18戏说乾隆 剧照 NO.19戏说乾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0 16:06

详细剧情

三次出行,三段邂逅,三段传奇。以戏说的形式描述了乾隆皇帝(郑少秋 饰)微服出行过程中,遇到的奇景奇事,从诗情画意的江南到神秘的西滇,结识朋友,偶遇佳人,趣事不断。或是纵情山水,或是身处险境,或愉悦或失落。在这过程中,体会皇帝的得意与失意,取与舍。  故事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江南除霸》、《西滇风云》和《宫闱情变》。三段故事的女主角性格各不相同,一个是盐帮帮主程淮秀(赵雅芝 饰);一个是欲向乾隆讨杀父血债的侠女沈芳;还有一个是江南刺绣女金无箴。在河山间,在惊险事件里,穿插着乾隆与这三位女子的感情纠葛。本片自开播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好评,被誉为十大经典港台剧之一。

 长篇影评

 1 ) 情到浓时情转薄——金无箴


金无箴是个什么样的女人?这个问题在《宫闱惊变》前两集她还未出场的时候我问过自己,在《宫闱惊变》结束的时候我也问过自己。
说她聪明,说她冷静,说她才华横溢,说她义气,说她柔软有心计,都不够贴切。她是个入世又出世的女人。举止谈吐全是闺秀气质,甚至被抓到土匪窝还是满口斯文,这么看堪称是当时文化教条的典范,这是无箴的入世;但这些表象下的她和土匪做朋友,拿贡品做刺绣参详,在天牢里和皇帝谈恋爱,可谓什么出格做什么,她说是事情逼到那里,情非得已,或许。但却情非得已的那么坦然,让我由衷的欣羡。这是无箴的出世。她骨子里清高、出世,但又肯屈就地用世俗来保护自己,所以她是个必定能让自己幸福的女人。
我们认识金无箴是因为钦妃送乾隆爷的一件坎肩,一个连宫里的嫔妃都忍不住夸赞的女人。乾隆爷认识金无箴按道理说也从那件坎肩开始,但他全部的心思都在对另外一个女人的气上了,根本没从那绣品上留心思,所以做不得数。
乾隆爷认识金无箴是从天牢夜深开始,他问她答,每一句都叫他意外,他以为只是一个囚犯,没想到是个颇有文化的囚犯;他以为只是一个秀娘,没想到是个家世不俗的秀娘。有人说金无箴有卖弄学识之嫌,但当时是在天牢,一个连命都不保的囚犯还有卖弄学识的心思?那是太瞧得起金无箴的虚荣心了。
可以说,那一问一答,金无箴是打起十二分精神的,因为不能错。而唯一不错的方法就是扮演一个符合统治者教化的形象,金无箴显然是成功的,连做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皇帝都频频点头称许。人越是小心翼翼的时候武装便越深,而金无箴的武装便是传统教义,也由此可见她的入世之深。问的痛快,答的流利,问到关键却只得一句“不能说”,这句“不能”颇有技巧,不是顽抗的“不说”,而是想顺从但却有苦衷的“不能”,姿态很低,态度却很明确。这是讲话的智慧,也是无箴的坦率。这个女人虽入世并从善如流,但骨子里的出世与清高却让她不屑虚假,讲就讲真话,说就说实话,不该讲不能讲就不说,假的、虚的又何必!
那怎样才讲呢?用刑才讲?答案是“不妨一试”。大家都说这样的金无箴有义气,在我看来确是她原则使然。这女人太过冷清,义气这种需要热血冲冠的词于她不合适,对她来说只是不能讲的和不该讲的原则而已,为了这样的原则而“鼎镬甘之如饴”。正是这句“鼎镬甘之如饴”让乾隆爷真正认识了金无箴,认识了她的美丽,她的坚持,她的倔强。看见她仿佛看见淮秀,看见沈芳。于是他黯然的走了,留下惊诧的她。
金无箴的美丽在这一幕已经展现完毕,再往后不过是对她美丽的具体陈述,才华、容貌、行为举止、饱读诗书、刺绣、气度、应变等等,无非是让这个女人的美更具说服力而已。再然后就是选择,因为金无箴一开始认识的就是皇上,所以这选择也必然是一开始就要考量的。这就不得不说到钦妃,我曾经说过她和金无箴是不能分开来看的。
金无箴美,钦妃难道就不不美吗?金无箴聪明,能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学到通透的钦妃能说不聪明吗?金无箴有灵气,钦妃就缺吗?乾隆爷不明白大字不识的粗汉子怎么能和金无箴成知己,钦妃张口就道“识情”,和金无箴的答案不谋而合,能说这样的女人没有灵气吗?这边厢刚说乾隆爷一天问三次案,那边厢钦妃就回忆他也为她忙过的,就是再忙一天也要去看她三次;这边厢乾隆爷刚发完脾气说,金无箴不过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女流,怎么有能力抢贡品,不过是受牵连罢了,那边厢钦妃就回忆说,那时候他总是想方设法为她开脱,即使是她的错,他也认为是别人的错;这边厢乾隆爷刚跟无箴说完情话,那边厢钦妃就回忆乾隆爷跟她说过的类似的话,而乾隆爷却说那是真话,但是过去,现在听了要起鸡皮疙瘩的。就连做梦在大殿上跳舞,刚和无箴跳完,钦妃就出来说你说只和我一个人在这里跳舞的,这一切都是巧合吗?当然不是,这是金无箴能相见的自己在宫里的未来。因为她出世,所以她比钦妃多了几分透彻,因为透彻所以看到结局。
我不止一次想过,若没有岑九,金无箴会不会留在宫里,以前不确定,现在看来答案却是肯定的。不会。对金无箴来说岑九投案,救岑九只不过是离开皇宫的一个机会,如果没有岑九她只是不会那么快离开皇宫而已。她喜欢皇帝,也喜欢皇帝喜欢她,可她不喜欢她是皇帝喜欢的之一,在还如胶似漆的时候他已经在教她“不忌之德”了,说后宫三千佳丽是规矩。如果是规矩?祖上可有规矩说把一个囚犯纳入后宫的?他喜欢她只喜欢到让她不死,而另一个男人却喜欢到为她死。所以在听闻岑九投案后,她才能毫不犹豫地对春喜说她喜欢岑九,求她救他们吧?
不识字,粗鲁,没规矩的岑九为什么能让金无箴引为知己?因为“识情”?或许。但我想更多的是因为骨子里的金无箴和岑九是一类人。没把世俗看在眼里的那一类,活的坦诚率真的那一类。无需多讲岑九的好,单从春喜离开他回宫时不舍的那一幕就可见他的魅力。这样的岑九把金无箴爱到了骨子里,为了金无箴有个尘埃落定的结局,他投案了。金无箴动容,乾隆爷动容。在爱情上没有皇帝和土匪的较量,只有男人和男人的较量。面对岑九的对金无箴的爱,乾隆爷显然有些坐立难安。
选择放人的乾隆爷虽不容易,但却百利而无害,又可在天下人面前有面子,又可在喜欢的女人面前有面子,又可在情敌面前有面子,又可让自己在自己面前有面子,又可确保岑九今后不会再乱来。而杀岑九能有什么好处呢?别的不说,搞不好太行山来个劫法场,可就真的京城不安了。由此也可见乾隆爷的英明,纵是百利而无害,也必须他自己先过得了自己的关啊!
金无箴跟岑九走了,幸福不幸福不是围观者可以定义的。对于做皇帝的那个男人,她或许还会想起,但也只是记得罢了。她与皇帝不能说不爱,只不过那爱是“情到浓时情转薄”的凄凉,所以不如就在情浓时分别,虽有遗憾但刻骨铭心。
也许,只有金无箴这样的女人才会选择这样的结局,入世,求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出世,莫要求永恒,在爱情的漩涡中急流勇退,留给彼此一份美好的思念。用华丽的世俗外衣装饰自己出世的心,隐约于出世与入世之间,求一份最平凡的幸福。

PS:写金无箴真不容易,用我庸俗的思维写一个不庸俗的人是一项挑战。以我疏漏的笔墨去写一个才华横溢的女人更是一项挑战。在我眼里金无箴最大的不同就是出世又入世的那份超然的美。可惜以我有限的笔墨形容的有些零零落落。也罢,写她本就是一庄出力不讨好的差事。

 2 ) 《戏说乾隆》:90年代荧幕CP多如恒河沙数,但谁能经典过郑少秋赵雅芝?

上个世纪90年代,大小荧幕的经典CP不胜枚举,但若要说起最深入人心、令人难忘的古装CP,郑少秋赵雅芝当之无愧。

1992年,两人主演的言情武侠剧《戏说乾隆》在大陆播出,一时间风靡全国,引起广泛的收视热潮。这不仅是两岸三地合拍剧的典范之作,而且还开启了“戏说”历史剧的先河。该剧以气势恢宏的时代背景,极富魅力的文学语言,精彩绝伦的武打场面,展现了乾隆三次微服出巡,体察民情,整肃贪官,以及同三位民间女子动人的爱情故事,同时寄娱乐于历史,以嬉笑怒骂的口吻和浪漫文艺的笔调再现全新的帝王形象。

自此,“戏说”历史剧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清宫戏遍地开花。《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还珠格格》《铁齿铜牙纪晓岚》等同类电视剧多次推新收视率,给广大观众和影视创作者带来强烈冲击。作为一种天马行空任由想象的自由文化形态,“戏说”剧渐渐成为历史剧的重要分支,其影响力直到今日仍不容小觑。而郑少秋最初塑造的乾隆,其风流皇帝形象也成为约定俗成的文化符号。

倜傥的郑少秋,可算作美男界的鼻祖。无论楚留香还是乾隆,风雅的古装戏,翩翩浊世公子,数十年来无人能出其右。

他仪态端庄、面容清俊、站姿挺拔、气质潇洒,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而一双多情侠客的桃花眼,注定一生要背负情债累累。有人说他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最好诠释,更盛赞其长相可以打破审美年龄壁垒。尤为难得的是,在他身上有一种中年男人罕见的浪漫气质,少了世俗的烟火气,让人暂时忘却柴米油盐,满心诗情画意。半个世纪叱咤风云,无论豆蔻年华的小姑娘还是徐娘半老的阿姨,几乎都无一例外为之倾倒。

早年郑少秋确实靠颜值打天下,但是能够打下TVB半壁江山,也绝非仅仅靠颜值。

郑少秋适合出演大人物,盗帅和皇帝个个不同凡响,有侠气,更有贵气。玉树临风,器宇轩昂,宜古宜今,只要站在那里,就是一副盛世气象。

但是气质太盛的演员,风采往往会掩盖丰富的内在和精湛的演技。漂亮得不像实力派,终身难以甩掉偶像的包袱。

其实,他本系出名门,是不折不扣的全能型艺人,而且颇下苦功,严于律己,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堪称华语影视圈楷模。楚留香和乾隆,观众总会以为那是本色演出,他演的不过是郑少秋自己。但是不要忘记,他还是丁蟹和谢文武,这两个人物足以证明演技。

今年,郑少秋已经70岁,但古稀之年依旧俊朗挺拔,一张过马路的动图刷爆社交媒体。面容隽秀宛如仿宋体钢笔字帖,仪表体态秒杀一众当红男星。这样的演员就算是花瓶,也是价值连城真材实料的古董级花瓶。

郑少秋的最佳拍档是极具东方古典美的不老女神赵雅芝,她演绎的诸多角色,如白素贞、冯程程等,都颇为经典。

作为最受瞩目的荧幕情侣,到底是演技出众还是戏假情真,他们戏里戏外扑朔迷离的感情一度被传为佳话。无论是楚留香和苏蓉蓉,还是四爷和程淮秀、沈芳、金无箴,两人并肩而立,男才女貌,无不惊艳,堪称璧人,深受观众喜爱。

在《戏说乾隆》中,这位被“戏说”最多次的皇帝温文尔雅,风度翩翩,文韬武略,侠骨柔情。虽生在帝王家,却不甘寂寞,骨子里有一颗古龙笔下的天涯浪子心。万人之上的天子,任是一朝权在手,苍生尽在掌握,后宫佳丽三千,却更乐于纵情山林草莽,寻觅人生意义。化名四爷微服出巡,一把折扇行走江湖,看皇宫外面的花花世界。走最艰难的路途,斗最凶狠的仇敌,爱最烈性的女子。

多情而不滥情,风流而不下流。 一出帝王戏,可以拍得如此性感,又如此感性。

但你若以为它只讲男欢女爱风花雪月那就错了,它还讲政务,讲时势,讲官僚,讲江湖,讲民情。谋略与权术,都寄予在看似不经意的谈情说爱、插科打诨中。

一部电视剧,三个单元,三组故事,三位女主。最令人心疼担忧、放心不下、难以割舍的,不是英姿飒爽的盐帮帮主程淮秀,也不是婉约清丽的江南绣女金无箴,而是性格刚烈、自以为独立强大到不需要任何男人的复仇女神沈芳。

程淮秀可以将与乾隆相濡以沫的往事珍藏心底,然后坦荡荡地相忘于江湖;金无箴可以与岑九过着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生活,不再理睬俗世烦扰;只有沈芳,最后满脸泪痕弃剑而逃,巨大的仇恨与深沉的爱意拧成一个死结。

沈芳常着一身忧郁的紫色,脸上淡漠得没有任何表情。童年悲剧和原生家庭不幸,让她严重缺失安全感。她武功高强,遗世独立,但内心世界却压抑自卑,时刻如履薄冰,脆弱到不堪一击。她表面上几乎没有软肋,时刻披着刀枪不入的盔甲,和煦的阳光也无法照进心灵。她与乾隆父仇不共戴天,褪去女性特有的温情,只剩下文字狱后满门抄斩之恨。当她踏上荆棘丛生布满鲜血的复仇路,简直看得观众心惊胆寒。

剧中乾隆与沈芳偶然相遇,一个不识愁滋味,一个恨海苦无边。他试图救赎她的心,但沈芳半生活在血债血偿的执念里,眼中无时无刻不燃烧着仇恨火焰,无法与往事和解,坦然面对内心。即使男主角放马让她一剑刺过来,让她知道这个世界不止有恨,还有人爱着她;她最后仍然选择与情人在泪水中永诀,从此生生世世,天各一方,再不相见。

本剧可以称奇的是,三位女主都是重义轻情、拿得起放得下的女中丈夫。江湖儿女,至情至性,敢爱敢恨,甚至都有点波伏娃的气质。她们的女性意识都很强,男人不能成为她们的主宰,就连俊逸潇洒、文武双全又痴心一片的皇帝也不例外。她们忠于自我,思想独立,意志自由,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只听从内心的声音,遵循身体的欲望。

她们拒绝屈从于礼法桎梏,不做愚蠢幼稚的女人,每人都拥有一方与众不同的天地,这样自由奔放的灵魂在古装剧中实属罕见。听惯三贞九烈的老故事,很少有女人能够不为儿女私情所困,说出如此胸襟磊落、气场强大的话。

恒河沙数的女子,没有人和她们相似。难怪她们一走后,皇帝的生活都变得没意思。

既可以生死相许高高提起,也可以淡然一笑轻轻放下,不管清朝是否真有这般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90年代初期的影视作品能够表现出如此前卫的现代意识,都极为难得。这也是《戏说乾隆》的先锋性。

铁打的四爷,流水的红颜。《戏说乾隆》之后,还在上演续集。

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岁月经不起太长的等待。剧中乾隆的寻芳史,既是一笔糊涂账,也是一把辛酸泪。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到头来,每位佳人都不过是滚滚红尘中的匆匆过客,最后只剩下空荡荡的紫禁城中独自徘徊的身影。

天若有情天亦老。

都道是高高在上的天子,看到剧终,我却只见得一个万般寂寞的中年男人。

作者介绍:稻麦青花,生于北京,文艺学硕士,专栏作者,喜欢看书看电影看世界。也许你说我只是个梦想家,我却相信有天你会被感动。

本文发布于个人原创微信公众号:稻麦青花(daomaiqinghua)。欢迎关注!

 3 ) 纵在劫难逃,也甘之如饴——程淮秀


他在大街上焦急地叫“淮秀”、“淮秀”,声声泣血,最终佳人杳踪,他只得萧瑟而回。
她在城楼上听他声声呼唤,看他的焦急、他的落寞及他萧瑟的背影,忍着心痛,冷静地止住了脚步却没有止住泪水涟涟。
他回了紫禁城,在雕梁画栋的屋子里继续做皇帝;她回了江南,在腥风血雨的江湖继续做盐帮的帮主。从此,即便不是“萧郎变路人”也是“更恨蓬山一万重”。也罢,对于他们来说,也许真的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四爷看程淮秀最初是竹林的英姿飒爽,再是夜下救人的侠肝义胆,再是小狼沟截官船的巾帼义气,再是名园夜下的娇羞伶俐,再是盐帮大堂中的恢弘气度,再是旱湖的温柔娇羞,最后是她得苦,她的真,她得冷静,她的情与她的体贴。
我们看淮秀又何尝不是如此,她得美丽层层在我们眼中展开,不知什么时候,我们也同四爷一起爱上了她,不能自拔。我实在想不出还有哪一位女子可以如她一般的惹人爱,让人敬,叫人怜。爱是爱她身上无一处不在的美,敬是敬她巾帼不让须眉的义气豪爽与大器智慧,怜是怜她太过亏待自己,如果她能自私一点,多好。如果,一定要找一位女子与她相媲美,应该是金庸笔下的翠羽黄衫吧。一样的美丽,一样的大器,一样的冷静,一样的隐忍与不懂怜惜自己。
她出身江湖草莽,大器不扭捏,发誓身许盐帮,纵四爷这样的人物,她也总以一句“有缘自会相会”推搪再三。但最终他还是留在了她心里,也许是在名园他挑开她面巾的时候,也许是在小狼沟他出手相助的时候,也许是在盐帮大堂他称她为淮秀的时候,她已经情难自禁了。
相约旱湖,她力持冷静,无酒而宴,他却与她谈酒,他以为她不懂,她却侃侃而谈。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是粗人,浅酌品酒侃侃而谈却是雅,那一刻,四爷是迷惑的吧,见识了她得英姿、义气、恢弘大气,想不她还有此等的雅趣。他说,我喜欢你难道你不喜欢我吗?她回答,我不是你游戏的对象。那一刻说给他也说给自己,感情不是游戏啊,但最终情难自禁。只能说旱湖一夜,情路上淮秀已是在劫难逃。
她想逃,也逃了,可最终未能逃过。白云古刹他还是找来了,她对他说“旱湖一夜,万劫不复”,她劝彼此潇洒,效仿佛祖“不三宿桑下”,劝他的同时也劝自己。然而他还是留下龙凤呈祥的玉佩,那是他送的定情之物,也是他的决心。因为他想过他们的结局,曹大人说:“进,淮秀进宫;退,相忘于江湖”他只说相忘于江湖,不好。她也想过他们的结局,于是想到了四爷入盐帮。那时,他们心底的愿望都是想相守一生的吧!
淮秀美、雅、英气、大器、义气、冷静、温柔,淮秀还泼辣。这是草莽堆里滚过后必不可少的“野”性,她面对李进的责难说:“我和你睡过了吗?我许了你了吗?”继而又说“在旱湖我们做了什么,你只要问得出,我绝对答得出!”那泼辣的架势,饶是草莽堆里混出来的男子汉李进也只能败的落荒而逃。不知道四爷见识了这场面该作何感想?显然只有呆愣的份了,李进越狱,官府到盐帮要人,四爷先去挡了,没能挡住,混战一触即发的关口,淮秀来了,那一番话说的又泼又辣,又江湖又场面。四爷当时那眼神分明再说“原来这样也行啊!”秋官的演技没得说!
纵是这样的女人也有吃亏的时候,索拉旺窥觊淮秀的美貌不可能是一时兴起的,只是以前没那个胆色罢了。可见淮秀在江湖的威仪,直至四爷来了,旱湖一夜,李进醋意大发,酒后疯话,谣言漫天,许是这样的谣言让索拉旺动了心思吧,原来那女人不如自己想的那般啊,也是个风流的角色。所以淮秀吃了闷亏,也是第一次在四爷面前流泪,这就是淮秀:她强,她也要强,但她也会在自己爱的男人面前示弱。她对他说:“没有你我也一样要打要杀,有了你却总想要向你讨个主意,总觉得这样才踏实!”何其的不简单啊!做为一个要强的女子,我知道这样的示弱是何其的难,所以更加能欣赏淮秀这样的弱,也可见淮秀对四爷的爱之切。
四爷入盐帮对淮秀说:“你给了我体面”,那不是体面,是淮秀的爱。四爷始终想着带淮秀进宫的,李进横尸漕帮米店,淮秀要带他回来,四爷吩咐贾六、宝珠什么也不必管只管护卫淮秀,那是把淮秀当做主子看待了。但最终四爷是要失望的,那样不拘一格的淮秀,怎会不明白四爷和皇上的差距,所以她向他要体面,他给了。他知道给的不是体面而是对淮秀的爱与尊重。淮秀是个值得爱并值得尊重的女人,她不是后宫三千佳丽各有千秋的美,而是独一无二。
他说她好生冷静,她说自己心如浪翻。她哭了,这是她第二次对着他哭,她是个有血有肉的女人啊,面对如此别离,情何以堪。她不想送他,最终还是去送了,还送了个绣着“盐”字的荷包和定情的那块龙凤玉佩。那是她的决心,不能留在盐帮的四爷,不管是什么身份,皇帝也罢,草莽也罢,都不是她得那杯茶。
就那么走了,理智上知道从此该相忘于江湖了,可情难自禁啊,彼此还有无尽的想念,凭着这想念淮秀飞奔而去了,那飞的速度和飞起来的心情可见心之焦急。千辛万苦见着了,他说她来了他不是高兴,而是感激,这一句感激道尽了帝王的相思之苦。然而激情过后,回归平静,最终是要有所了断的。淮秀是何其的冷静聪慧,她明明知道宫殿里的他和江湖中的他的差别,知道这宫殿与她的格格不入,但她还是凭借着对他的想念来了,不是存有一丝希望,而是让自己更快死心。看过了也就能死心了,对自己有个交代了。情到深处啊!四爷却不如是想,他想她既然来了又何必走了。纵在花丛中打滚的皇帝也难以理解淮秀这以进为退的决绝,那是让自己心甘情愿的决绝。即使不来这一趟,她也知道来了会是这样的结局,所以她只是托江沱暂时照顾盐帮。那为什么还要来?这是明知要死也要死一回的甘之如饴啊!
淮秀之于四爷,他用一句话来形容“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彭山一万重”,那时他大概已明白淮秀为什么来又为什么去了吧,所以才会如此萧瑟。四爷之于淮秀,也要用一句话来形容的话,我只能说是“纵是在劫难逃,也甘之如饴!”因为她说,旱湖一夜,万劫不复,但她不后悔。

 4 ) 相忘于天涯

《戏说乾隆—西滇风云》

我不得不承认,在戏说乾隆这部戏的女主角里面低估了沈芳,以至于这么多年来都没有正式的重温过这个单元。和程淮秀从小在草莽中历练不同,沈芳是一个兼具了小女儿性情和大女主性格的形象,她只能算得上是一个半路出家的江湖儿女,一个被迫闯荡江湖的孤女。

沈芳的性格倔强而刚烈,从小就有反抗精神,圣旨到了她都敢高喊“不服”,在那个女子三从四德的时代,这样的女孩子有多么的难得。家庭的熏陶和文化的修养也让她对男权主义有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三从四德就是统治者愚弄百姓的工具,她更向往民风自由甚至是男女平等的社会,这个格局就上升的有点高了。她曾提到过她亲眼见到父母的鹣鲽情深,由她对男女地位的观点可以看出,她的父母必定是举案齐眉的,可以想见沈父是一位多么尊重女性的开明父亲,也允许女儿可以通读古今典籍而无所顾虑。片中那段最经典的对白,是四爷问沈芳的婚姻观,沈芳性格中的桀骜不驯在这里展现到了极致,她说“做官的不嫁,皇帝不嫁,商人不嫁,读书的也不嫁”,原因种种。四爷摇头苦笑,不知道世间是否有能驾驭她这样奇女子的男人。

但是沈芳的性格有断层,有割裂,因为她的人生是由两段完全不同的境遇组成的,前一段是书香世家的闺秀,学的是诗书礼义,她的见识她的眼界她的人生观也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虽是女子却性格桀骜。后一段则是颠沛流离,苦大仇深,尝尽了人间百苦,这一段更加深了她性格的刚烈,甚至有点偏激了。然而对她影响最深的是父亲因文字狱冤死,她没有逆来顺受,也没有怨恨命运的不公,而是直指最高统治者的昏庸,她聪明而又清醒。

但是换个角度,她倔强刚烈的内心却也是柔弱的,从小被父母家人宠在手心上,没吃过半点苦,一夜之间家破人亡,她从云端跌入泥土,刚强的性格纵然支撑她走过了那些至暗时光,可她仍然想到过死,为父报仇成了她心里唯一的念想,这也应该是她能活下来唯一的精神支柱。

片中有一个桥段非常打动我,沈芳在听到热河行宫里那个孩子口中说出的“连累”二字时,猛然醒悟,报仇成了她的执念,自己的命在所不惜,可是和她有关的人呢,于他有恩的人呢,她好像从未想过。于是当晚,借着酒劲,她终于一诉衷肠,下定了决心虽要报仇,也绝不能连累恩人。这让我忽然悲从中来,她到底还是一个人,即使摆脱了曾经的苦难,也再回不到从前,就算是杀了乾隆,父母也不能再生。可是沈芳的确聪明,她在这番领悟之后,放弃了“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鲁莽想法,而是转而决定去边陲寻找那些志同道合的反清势力。“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管他什么政治立场,利益纠葛,只要和她的目标一致,就是她的朋友。

沈芳的年龄在剧中有一处揣度,可以大致推测,她遭逢家变的时候约莫十五六岁,小小年纪流放边疆,之后被军中小官夫妇收养,她的功夫应该是养父传授无疑了,这也需要几年时间。在热河蒙古包,又提到她这样每年往来热河小住也有个几年了,可以推断,从家变后到故事发生时,应该已经有十多年了,所以剧中沈芳的年龄应该在二十七八岁左右,在清朝绝对算得上是熟女了。这也就不难解释,她和四爷萍水相逢感情发展之快了。另外一点,经历过家变经过过发配流放,也让她的人生观发生了一定改变,毕竟生死一线都经历过了,还有什么看不开呢,况且青春易逝,她最美好的年华都在苦难中消磨了,如今难得能遇到一个入得法眼的男人,怎能不会心动呢?

心动归心动,但她是清醒的,她一直视报仇为活着的唯一使命,于是在和四爷多次聊到男女感情的话题时,她总是显得那么超然洒脱,桀骜不拘,或许这有她从小形成的价值观的影响,也可能因她历尽苦难之后,看待感情不过是沧海一粟。可是,还不完全是这样。四爷在怒江和沈芳谈情缘,可是却谈的极其雅致,在四爷探询沈芳对情缘的看法时,她提到了“罗汉不三宿桑下”这个典故,其实是怕自己陷得太深,她从小目睹父母的举案齐眉,相濡以沫,以至最后的生死相随,她渴望这样的感情,可又害怕这样的感情,换句话说吧,她害怕自己真的爱上四爷而无法自拔。同时,她知道自己为了报仇是不惜性命的,可是一旦有了牵挂便不能孤注一掷,如果两人一同赴死,岂不是白白连累了无辜。

关于她的复仇,从一开始她就心心念念,甚至有点剑走偏锋,她一出场,就多次出现沈芳对父亲服毒当日情景和自己被发配时的回忆,竟然有三四次之多。可是剧中呢,无论是恩人、亲人、情人、路人,没有一个支持她赞成她的,从头到尾都想帮她化解,全剧也可以说是沈芳放下仇恨的心路历程。

在云南,四爷得知沈芳身世之后,一方面暗中阻挠她接触当地的反清势力,另一方面,试图唤起她被仇恨盔甲围裹着的内心中最柔软的一丝感情,那便是她对父母爱情的见证和期许。四爷试图让这份仅存的柔软变成燎原之火,一点点吞噬她冰冷的仇恨。所以这里,四爷已经不是单纯和沈芳在做小儿女谈情了,而是推己及人,从古至今,从皇帝到百姓,世人皆有爱与被爱的权力,而其中的“朝朝暮暮情”也都是一样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谓用爱来化解仇恨,四爷他爱沈芳,同时也怜惜她,所以四爷没有放弃,锲而不舍的努力。沈芳也爱四爷,可是这份爱有多深呢,能否深到可以让她放下仇恨呢,四爷不确定,也不敢赌,所以直到最后一刻他也没有告知身份,应该说是没来得及,让反派抢在了前头。

这个时候就得说说老马了,作为沈芳唯一的亲人,老马的话能有她父母一半的分量,尽管当时不听,可是老马代她父母说出了希望她有个归宿,有家人有后代的想法时,沈芳的心里应该是唏嘘的,她也不小了,也懂得这不过是世间所有为人父母者对子女最简单的希冀——像个普通人一样,好好活下去。老马说的都是大实话,大白话,没有什么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更没有拿她过世的父母来压她,而是一面视死如归,一面又用世间最朴实的语言在开解她。沈芳无法反驳,也无力反驳。

最后结尾处,沈芳从反派处得知了四爷的身份,仇恨加上欺骗,让她怒不可遏。可是当她看到四爷不顾生死来救她,看到一处接一处的爆炸,她惊呆了,她想起了他们的情,而最后舞着剑奋力一挥,竟被老马的一声跪倒拦了下来,说明此时她内心已经没有了仇恨,再也没有力气去恨了。眼泪恣意,有一点点埋怨自己的无用,但我想,更多的应是对命运的慨叹,刚烈如她,也有在命运的捉弄面前低头无力的时刻,四爷说出了她的心声,“如果我真的是马贩子就好了”。扔下了手里的剑,也扔下了心里的恨,这已经是她能够做到的极致了,她也许设想过很多种和四爷的结局,但是绝没有料到会是这样的,在他们相遇之前,命运就已经让他们成为了永远不可能在一起的人,再多的挣扎也是徒劳。所以沈芳决定远走天涯,此生再也不见,而四爷呢,他懂得沈芳,所以没有去追,甚至没有再多的挽留,因为他知道,他们的相识能有这样的结局,对沈芳来说已是很艰难了。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男女主角的分别竟然是这么的干脆利落,也透着洒脱,四爷纵有抱憾,可是他愿意成全沈芳,成全沈芳的不羁,放下了仇恨,再没有什么能够成为她的束缚了,从此天涯海角,她会是最自由的灵魂。

 5 ) 山川载不动的悲哀

即将步入2020年的时候,我在看拍摄于1990年的《戏说乾隆》,看得七情上脸,辗转多思。每次听到主题曲的那句“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我总在想那到底是什么样的悲哀。

一、爱怜 赵雅芝一人分饰三角无疑是《戏说乾隆》的一大特点,剧中的程淮秀、沈芳和金无箴各自的结局都遵循了自己的选择,这在剧中的封建王朝背景下是足以令人欣慰的。 她们三位中,我印象最深也想了最久的是第二段以沈芳为女主角的故事。就观感而言,淮秀英气,沈芳灵气,无箴秀气,三女之中沈芳的微表情变化最丰富灵动——这也是她小女儿情态的体现。就情节而言,这一段情仇交加,戏剧冲突很强:因文字狱家破人亡的孤女,欲刺杀皇帝以报仇,寻仇途中偶遇了以“四爷”身份微服出巡的皇帝,两情相悦;真相大白后,复仇女刺伤皇帝,又对着他泪眼盈盈,血债情债纠缠不清。 从编排的深度看,第二段故事里有一节白日梦般的幻象,配上大臣吟的诗,就像个谜语,堪称全剧最引人猜测解读的地方。由时间的广度论,这段故事余音绕梁:在女主角沈芳的戏份结束以后,故事以及故事中的情感还在男主角的言行中延续并发展。 所以若要探究这段故事,不妨顺着四爷对沈芳的情感变化窥探一二。 四爷对沈芳,大体是既爱又怜,爱与怜互相促进;除此之外还有持续不断且逐渐加深的亏欠与歉疚。与沈芳分别后,四爷有憾,甚而遗恨。 起初,四爷怜的是沈芳背负血债且孤身讨债,爱她美丽聪慧,个性鲜明,人还有趣——风趣和情趣。这个故事里出现的诗词,如果说“圣主朝朝暮暮情”指向四爷和沈芳的爱意之深,那么“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则是四爷的怜惜之切。具体到沈芳的身上,“出来难”可以理解作她常年将报仇当作头等大事,在血仇的阴影下,甚至面对爱情也不敢和不能随心享受;四爷对她的感情越深,就越希望将她从报仇的泥沼中解脱出来。 当四爷得知沈芳要寻的仇人其实就是自己,他即开始感到亏欠;同时,四爷要避免沈芳与可能造反的怒族头人往来,于是一路上他不得不对她有所隐瞒,甚至欺骗。虽然是形势所迫,可四爷既深知沈芳完全信任他,自然存了一分愧疚。他最终没能留住沈芳,这愧疚便算是永远也补不上了。 不光如此,四爷的愧与憾还在分别以后越来越深,直至成为他抹不平的一个痛处,因为他会回想沈芳待他的好——比如在热河,她一听说他被围困,立刻赶来排危解难,又比如在怒江,她生他的气,气急败坏的关头听他说要赌咒发誓,她立刻心软,捂着他的嘴急急阻止。 这些好,都源于沈芳对四爷的感情。沈芳孤身流离,饱经沧桑,固然不再单纯,却有至为纯粹的情感——这其中有一部分可归因于她的父母:沈父被赐毒酒,沈母怀着爱与希望选择同赴黄泉。对待感情,沈芳既向往又担忧,怕投入感情会耽误她报仇,怕自己受情缘所累,她甚至还说“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但无论如何,她还是毫无保留地爱进去了,而且爱得纯粹又热烈。 她的种种难处和担忧,四爷都是知晓的,所以当沈芳从他的视野里消失后,他再想起她在怒江的山水间笑着对他说“我欠你的啦”——她说自己欠了情债,主动将自己置于欠债者的角色中,也就意味着她等着他来讨债——他的歉疚与遗憾恐怕更甚。 分别以后,皇帝说做人做事都要留些余韵才好,这看似是想开了沈芳的远走与他们在怒江的分别,实际上也很可能是自欺欺人之语:第三段故事里皇帝初见金无箴,立刻想起长着同一张脸的淮秀和沈芳——此时出现的画面是英姿飒飒的淮秀和泪眼盈盈的沈芳。沈芳在他面前娇笑或娇嗔的状态其实远比她流泪的时间长;而皇帝心中那个流泪的沈芳则映照着他的爱怜与憾恨——那也是他面对她最感怜惜、最痛彻心扉又最无力的时刻。如果他真的看开了放下了,认为他与沈芳的往事留下的是余韵,那么他应当想起的是笑着嗔着的沈芳,而不是那个哭泣的她。 无箴的故事不止一次描摹皇帝对淮秀和沈芳的情感。当被问及淮秀,皇帝说“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提到沈芳,他说“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四爷与淮秀是没有遗憾的。淮秀爱的是江南的四爷,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无法融入皇宫,如果留在皇宫,可能未来的种种冲突会消磨她和皇帝的感情,甚至可能让她和四爷在江南的记忆都消散殆尽。如果世事难全,不妨永远地珍藏记忆,只要将记忆里的人和现实中的人一分为二地看待,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尽情回忆。他们爱过哭过,虽然离别的时候撕心裂肺,但以后回想时尽是往昔的美好,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结局。从此,在淮秀的心里,四爷永远是淮秀的四爷——淮秀也永远是四爷的淮秀,是盐帮的仁义大哥,独一无二;紫禁城里的皇帝只是一段前尘往事的故人,但不是她的爱人。他们之间隔着庙堂,隔着江湖,所有的想念会化作彼此遥远的寄托。 四爷与沈芳不光有憾,还大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发展趋势。皇帝一直都没有真正放下他与沈芳的往事,但他有意回避这个事实。第二段故事末尾,回到紫禁城的一行人再谈起沈芳,皇帝说自己没有想她,春喜则说他眼角眉梢都写着想念,皇帝闻言怅然。这明显的自相矛盾不过是他又一次将假话当真话说罢了。倘若真的不想,又怎么会在批奏折的间隙突然说一句“我欠沈芳的”。只是他不愿意面对不经意的回忆,因为当时的笑回忆起来都是泪,从前的蜜意在回忆里只会加剧痛苦,他的回忆既然充满痛与涩,也就让人不愿再将相思化作灰了。 四爷可能偶尔会和春喜等人提及统领盐帮的淮秀,忆她的英武、果决、灵秀和担当;至于沈芳,他大概是不会主动提及的。他对沈芳有情,有愧,还有憾,所以他不忍想,不敢念。或许,他会将这一段往事埋在心底一个不可触及的角落,任它与时光一同沧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二、梦醒 “四爷”和“皇帝”两个身份的此消彼长贯穿全剧。淮秀的故事中,可能九分是四爷,一分是皇帝;到了第二段故事,两者五五开,“四爷”和“皇帝”这两个身份平分秋色,相互斗争,由此激发的矛盾也最突出;至于无箴,她面对的始终都是紫禁城里维护宫廷秩序与道德的皇帝。 从三女的背景来看,沈芳是离宫廷、离“皇帝”身份最近的。她来自书香门第,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只是父亲获罪后家中骤变才流离失所。她的眼界、才识都与宫廷接轨,按照原本的生活轨迹,她是有可能嫁入宫中的。曹大人吟诗时出现的画面是着宫装的沈芳和穿龙袍的四爷,也可视作是在暗指沈芳的出身与皇宫最贴合。这画面看起来是曹大人的想象,但连曹大人都想得到的宫闱情景,皇帝又岂能完全没想过?直到最后,沈芳口口声声要报仇讨债,皇帝还提出要带她回宫。至于最终未能成行,既因为沈芳当时口头的拒绝,更在于沈芳进宫与否,已远不止是关乎感情的事情。 这也不妨以淮秀作为参照。淮秀是江湖中人,从小在盐帮跟着“粗汉子”们打杀。可当她奔赴京城想进宫见皇帝,太监、宫女、老大臣这些皇帝微服出巡的同行者对她进宫持默许甚至鼓励态度;而当沈芳离开时四爷本作势要追,他们却跪在两人之间说“皇上请回”进行劝阻。 沈芳身负血债且表现得尚对报仇有执念,固然令人担忧皇帝真将她带走是否安全;可皇帝已为沈父平反,她报仇的立场也就不复从前的坚固。仅仅这一个因素不足以让皇帝停住脚步。 真正横亘的天堑是皇帝对沈芳的没有底线的怜与疚。 本来天子天威,皇帝只有在极少的时候会罪己,承认自己施政的过错,遇到沈芳以后他重查了沈父一案,为他平反,已是容易引发争议的举措。 更何况他当着一众官兵的面先是空手接白刃,双手染血,接着又言明自己不再还手也不防守,任由沈芳来寻仇。不论沈芳刺或不刺,皇帝愿意为她舍命的态度很明确。 这种态度在皇帝的臣属看来无疑是极危险的信号。皇帝是明君,是要缔造盛世的圣主,他的臣属为他保驾护航,守护盛世和圣主。为臣之忠,既在于查补弊政,也在于劝谏君主作选择时以国事为重。 所以在怒江,作为臣下的春喜和一众人一起跪地劝阻皇帝;回到紫禁城后,春喜作为皇帝的知心伙伴,作为与“四爷”朝夕相处的随从,却说假如是她,她当时会去追沈芳。这是在体察与理解四爷的感情。皇帝有不同的身份,皇帝身边的人也随之有不同的身份。 从更阴暗的角度想,如果当时皇帝执意去追沈芳,在场那些刚经历了大庙搏杀的官兵会对他失望。就好比马嵬坡前的唐明皇,威信尽失的天子无法掌控局面,也无法预计是否有更大的祸端。所以当其时,恐怕只有不追才符合政治正确。 人们吟诵《长恨歌》和《菩萨蛮》,赞颂似云似雾的爱情,可拨开爱情,剩下的是山河破碎亡国亡家的疮痍。就四爷而论,他是要做圣主的,也欲同揽江山和美人。可如果圣主的朝朝暮暮情和“恣意怜”会引向圣主不圣的后果——哪怕只是可能发生的情况,那便只能割弃。四爷把握不住他和沈芳的这段感情,或者说,他对身处这段感情中的自己没有十足的把握。皇帝是不能冒险的,那便只能绕过凶险。 沈芳的存在和“皇帝”身份的存在互斥,她自己对此也有清楚的认知。她说,“或许我不会再见到你,是吗,四爷?”这个问句的一层隐藏含义在于,沈芳不认为自己掌握了见或不见的决定权。她已经在众目之下刺伤皇帝,完全可以被归作“祸水”,甚至可能往后皇帝即便有心再找她,也会面临重重阻隔。假使他们真的能再见,那时皇帝一定是以马贩子四爷的身份出现。 在与沈芳相处的时间里,四爷惯于把真话当假话说,把假话当真话说,可当他说“如果我真的是马贩子,那该多好”的时候,他是真心实意的。 从这个角度看,皇帝和沈芳的分别并非缘于皇帝自己说的“留余韵”,恰是因为他们羁绊太深。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四爷从未忘记过淮秀和沈芳,但因为他是皇帝,所以不能随心所欲,也就必须要和她们作别。不能相见只能相念,又或许,连想念都不敢轻易开头。 三个故事的女主角都因为皇帝的身份远走,她们与皇帝的情缘也就此成了往事。爱没有灭,但若要长相伴,需要顾及的不只是感情。 皇帝潇洒吗?他让那么多人的生活充满遗憾,他自己的生活也不乏遗憾。 潇洒的只有四爷。 全剧没有哪一段故事以美满为结局,但也算不得悲剧。因为生活的轨迹原本就应如此。

三、交错 除了演员的精彩演绎与大好河山实地取景的质感,《戏说》的精妙台词与音乐也是它时隔多年还令一些人难以忘怀的重要原因。可惜编剧和作曲都已作古,当下观众、听众也只能欣赏他们留下的作品,而无法获取更多对这些作品的阐释与延续。隔着近三十年的时间看这个电视剧,我总感受到时间带来的无可奈何。 说来我特地补这么老的剧,机缘也出自它的音乐:我很喜欢的歌手在一次现场表演里,将一小段《问情》的旋律以二胡的形式嵌入间奏,这个依稀有些印象的旋律令我着迷,我把歌曲完整地听了几遍,还是觉得前四句最动人心魄,光听曲调就觉得看到了如泣如诉的暮色,风光旖旎的多情与渺茫无际的前尘。终于有一天没忍住,去探究这个被描述作“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的故事。 曲作者不是华裔,却作出这样哀婉苍凉的曲,且有一种扎根历史的沧桑与风情,这让我很惊奇。我很想了解这首作品问世的种种细节,比如谱曲前,音乐人得到的背景信息、描述与构想是什么样的,比如他作曲时想象了哪些画面,又比如,同样的旋律,以二胡演奏的纯音乐非常动人,甚至优于歌曲的版本,这背后又有什么玄机。 又因为我太喜欢前四句了,经常觉得副歌的曲调难免逊色,尤其是歌曲版。所以假使有时光穿梭机能和作曲家交流,我很想与之探讨前四句之后的旋律有没有其它可能性。 也想向编剧请教三个女主角的名字。“兰有秀兮菊有芳”是不是“淮秀”和“沈芳”这两个名字的由来?淮秀的“淮”是否寄托了淮水边成长的编剧的乡愁?“秀”和“芳”两个字经常同时出现在清朝的皇家园林中,比如圆明园的汇芳书院和接秀山房,比如承德避暑山庄的水芳岩秀,所以“秀”和“芳”是不是暗藏二位一体的关系?若果真如此,“无箴”的“箴”是否有呼应前两者共通处的深意? 不过我的种种问题也只能自己思考了。欣赏作古之人遗下的作品,看得兴起时,突然想到再没有创作者视角的分享了,顿生被时间抛弃的感觉。错过和留憾大概是人生不容忽视的主题。 遗憾还在于这样的电视剧很难再见了。《戏说》里三位女主角都是很可爱的,她们有主见有个性,享受建立在尊重、倾听和欣赏之上的男欢女爱,但她们又不将情爱看作生活的唯一重点。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也是披着古装外衣的女性意识教育片,对于那些想象力丰富、对历史感兴趣又喜欢听故事的小女生而言,教育意义尤甚。感情故事不见得圆满,但别有深意,相比现在古装影视作品的爱情观,似是不在一个维度。 更遑论《戏说》台词之雅俗兼顾与借古讽今:如今的影视剧台词不注水已是质量上乘的体现。 除了褒扬,《戏说》也曾引发争议。比如有说法认为它开启了“戏说”的潘多拉魔盒,后来许多影视剧赋予历史人物传奇色彩,编上形形色色的故事,甚至魔改历史。这是非常冤枉的指控,因为应批判的不该是“戏说”这个很诚恳严谨的表述,而是以此为借口对历史、文化和观众智商不存敬畏不负责任的粗制滥造。对于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而言,艺术化的表达需要足够的空间探索与发挥,与史料的吻合程度也不应该是评判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更为重要的是创作者的立意导向与创作态度。 《戏说》固然是经典,它的时代毕竟远去了,也当然没有所谓的热度和流量可言。虽说冷清了些,不过我想我该庆幸,隔着这么多年的时光,还能顺利回溯觅得这颗沧海遗珠,并真情实感地把它当成思考题,想了很久很久。这个过程是奇妙又孤独的享受。

 6 ) 莫道不爱,只是当时太茫然——《戏说乾隆》之李进


李进是个痴汉子,痴的可气、痴的可恨、痴的可怜、痴的让人不能不恨不能不唏嘘!太多的人对李进有太多的鄙夷,爱的太不男人,太上不了台面了!但试问天下情窦初开之人有几人会爱?有几人懂如何去爱?我们对爱情的理解与包容又有几个不是从“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遗憾中成长起来的?所以,看李进不能太过苛责,也不能用圣人的胸怀去看,从草莽痴汉的角度去看,或许对这个男人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与感观。
盐帮掌堂在今天看来应该是行政中心的功能,内外的应酬与打点、人事的调整调度都由掌堂来负责的,这样的人物即便不是八面玲珑也是需要几把刷子的。而李进也不是无缘无故当上盐帮掌堂的,由此可见抛开盐帮二把手的身份,李进也是个相当了得的人物。这样的人物落得横死的下场,只能说是情字弄人。
李进唯一的错就错在不知道该如何去爱。他在淮秀之前没有爱过,不懂什么是两情相悦的爱,他与淮秀青梅竹马、风里雨里比肩作战,他对淮秀是毫无质疑的爱了,所以他救淮秀,他为淮秀挡刀,他帮淮秀打理盐帮尽心尽力;他以为淮秀不避男女之嫌的照顾他,依托他信任他打理盐帮,便也是爱了。并不需要多做解释与说明。这虽有点一厢情愿,但对于一个从未体会过爱与被爱的莽汉子来说,这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没有四爷出现,他们也许会这样过完一生吧,但四爷来了,而且毫不掩饰对淮秀的欣赏与好感,即油嘴滑舌又附庸风雅还带着痞痞的江湖气,这样的人物即便不是情敌的关系,一个刀光剑影里打滚的莽汉子也不会有什么好感的,顶多是见面客气,留份情面。但不巧的很,这人偏偏是情敌,所以李进在醋海波澜中连这份客气维持的也勉强了。以他的价值观判断,四爷这样的人是靠不住的,而且是配不上淮秀的。我想四爷若能对他经点心,让他心服口服,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局。但四爷是贵人啊,从来只有别人经心他的份。所以注定的结局无从改写。
而淮秀在他面前也从不掩饰对四爷的好感,这在他看来就已经是背叛了,这种感觉越强烈,嫉妒之心便越明显,淮秀虽有气却只是隐忍,实在忍不住了只让赵管事向李进传达自己的意思。我总在想若这时淮秀肯与李进好好谈谈会不会不一样呢?可感情的事哪有如果呢!哎!淮秀去了旱湖,李进一夜未睡,疯狂练剑,那挥的不是剑而是自己的嫉妒,那满腹的怨气化作了满园的剑气,让人看了胆寒。若此时他肯让自己冷静,而不是放任自己嫉恨,或许也会是一样的结局吧!面对遗憾的结局我总是会想或许,这是不忍啊,不忍看这么个铁汉子就那样死不瞑目啊。
他怨,怨淮秀怨的看似没有道理,但在他的意念里却是满腹委屈的理直气壮。他以为他和淮秀只是从没有明说的爱情关系,虽从没有明确讲过,但两人是心照不宣的。但此番淮秀却似乎是利用了这点,连句解释都没有,直接撇开了她,奔四爷去了。存着这样心思的他又怎能不怨?旱湖一夜,他的心碎成万片,他忍不住质问淮秀的行踪,但这理直气壮的质问更惹的淮秀不快。她对他说“我许了你了吗?我和你睡过了吗?”在淮秀的立场看他这是无理取闹,但在李进看来自己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啊!这样刚硬的汉子,窝着一股子去喝酒,能喝出什么好事?!于是盐漕有了争端,于是江湖有了传言。这样的不争气,另淮秀更恨其不争,他却只道淮秀有了新人开始嫌弃于他!他和淮秀始终缺乏一场心平气和的沟通啊!这是遗憾也是必然,因为他私自压下四爷给淮秀的帖子,并派人刺杀四爷在先,只此一事,以淮秀的性子而言,出了反感也还是反感。
他坐牢,淮秀叫他安稳,他气,而且极端的气,甚至连漕帮帮他越狱他都答应了。那时他已不是原来的他,因为妒火而失去了理智,接近疯狂了。不能怨谁,是他自己把自己逼到了死胡同,出不来了。这时候若他肯在牢里安静冷静的想一下,即便不能想明白感情,也应该以大局为重才是。只能说嫉妒心害死人啊!而李进偏偏还是个嫉妒心很重的男人!要命!要命!
其实我有时候想,李进真的爱淮秀吗?若真爱他岂会如此不了解淮秀?若不爱又使什么逼的一个尚算优秀的男人死于非命?因为满腹的委屈?混迹江湖若是连这委屈也忍不得,那他如何做得盐帮的掌堂。所以,只能是爱。只不过爱的太过笨拙,就像初识爱情滋味的毛头小子,心里越喜欢便越想表现,但越表现便越惹得姑娘不高兴,最终弄巧成拙。
李进不过是个平凡的莽汉子,他有优秀之处亦有缺点,只是这缺点因被人利用而被无限放大了。想到结局,我总是无限可惜,纵使我不喜欢这样的男人,但也不忍见他就那样送命。或许全下有知,知道那掳掠淮秀身心的四爷是皇帝,会不会有所安慰?
看见这样的李进,我想起年少时的我面对爱情的莽撞,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执拗与疯狂,但幸运的是我们生活的年代有太多的教科书与案例可供参考,我们可以从中寻找自己的出路。但李进呢?赵管事除了赵管事隔靴搔痒的安慰便只有有心人费尽心机的挑拨,让他这初尝爱情滋味却不可得的痴情人如何自处?他寻不到出路,只能做困兽斗,最终赔上了性命。
这样的李进,我只能掬一把同情泪,叹一声情字奈何这般弄人,恨一遍他如此不争。然后写两行文字传达我的惋惜:不是不爱,而是当时太茫然而已!可惜了这样的痴汉子!

PS: 我没想过写李进,只是因为写岑九而临时起意。
没想过写实因为我不喜欢这样的男人,因为不喜欢所以不想多费笔墨。
临时起意写,只是因为想到再不堪的人也有其优秀之处,更何况李进也实在不是太过不堪的人。
想到便动手,没想到会这么顺利,一个半小时,竣工。

 短评

很多年前超火的影片。点评这剧会暴露年龄。。最喜欢第二个故事,赵雅芝是侠女刺客的那个。

6分钟前
  • 遇见彩虹🌈
  • 推荐

当年看戏说乾隆被郑少秋迷得一集不落啊!

11分钟前
  • 3Day
  • 推荐

小时候最爱看的连续剧,最喜欢看乾隆调戏良家美女了。

16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力荐

风流潇洒的皇帝和英姿飒爽的佳人,古装最帅最美天作之合。而不管三教九流,一开口都听得舒服,有掌故有人情有生气。

18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经典中的经典,郑少秋风流倜傥、帅得一塌糊涂,赵雅芝温婉中带着韧劲、迷倒一众人啊,而且故事新颖、让人过目不忘!

23分钟前
  • 沧海一小生
  • 推荐

劇集與主題曲搭配,總能相輔相成,互相輝映;看到劇就能聯想到主題曲也能隨口哼出.答應是個好角色,讓人印象深刻.

25分钟前
  • 小川 靜
  • 还行

经典之作

30分钟前
  • mau
  • 推荐

儿童剧,记忆模糊焉

31分钟前
  • Lionheart
  • 推荐

当年看的如痴如醉!郑少秋风流倜傥,赵雅芝温婉美丽!还有,春喜和小六子应该是一对欢喜冤家!

32分钟前
  • yocofcjx28
  • 力荐

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 岁月经不起太长的等待

33分钟前
  • 看似有戏
  • 力荐

当年的郑少秋就去乾隆一样风流倜傥

36分钟前
  • 蓝下老婆
  • 还行

曾经很痴迷

38分钟前
  • Lena
  • 推荐

主角男的帥女的美~歌也好好聽!當年好喜歡

41分钟前
  • 河堤上的貓
  • 力荐

除了郑少秋和赵雅芝,配角也让人印象深刻,至今还刻那个春喜答应

45分钟前
  • 石头剪刀布0726
  • 推荐

小时候的最爱

50分钟前
  • 找自己
  • 推荐

老妈是秋官的粉丝,想当年她可是攥着遥控器不换台就是因为这部剧集,当年的师奶惹不起。

54分钟前
  • 元宝宝
  • 还行

哈哈 经典啊 不过印象中怎么感觉赵雅芝演了好多个角色 每个故事的女主角都是她呢。。。?

56分钟前
  • 阿宅Doooooris
  • 推荐

看过那么多人演乾隆,只有郑少秋版的能当起“潇洒”两个字,而他也成为了当时我眼中香港最帅的男人~~

60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看这个了。

1小时前
  • 默默仔是呆萌仔
  • 推荐

只看了部分

1小时前
  • 思惟凝胶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